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括被秦军围困时间足足有两个月 为什么赵孝成王不派人去救他呢

赵括被秦军围困时间足足有两个月 为什么赵孝成王不派人去救他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929 更新时间:2024/1/1 12:32:50

长平之战中,由于廉颇在长平坚持以防守为主,不肯出击与秦军正面交战,惹怒了赵孝成王。赵孝成王派赵括替换廉颇,统帅赵军与秦军交战。

(长平之战)

秦国得知赵国换帅的消息后,也立刻换帅,用白起代替王龁

白起到达长平后,立刻派一支2万5千人的队伍,冲到赵军的后方,断了赵军的归路。接着,又派出一支5千人的骑兵,插到赵军腹地,把赵军一分为二。同时,白起又故意引诱赵括出兵。赵括果然中计,出击和秦军作战。但是连战数次都失败,只得退回他们所修的城堡中,等待赵国救援部队的到来。

但是,赵国一直没有救援部队到来,而城中的粮草也吃完了,断粮达到了46天。赵括没有办法,只得强行突围。可是他们连续冲了四五次,都没能突围成功。最后,赵括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括一死,赵军全线崩溃,被秦军活捉了40万人。

接下来,就是秦军对手无寸铁的40万赵军进行屠杀(或者活埋),从而制造了震惊天下的坑杀事件。

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提一个问题,明明赵括被秦军围困,前后长达两个月,为何赵孝成王不派人去救赵括?要知道,廉颇还在国内呢,为什么不派廉颇带兵去救?

还有,诸侯国中,韩国已经被秦国打得闭声闭气也就罢了,魏国、楚国还有强大的力量,他们为何也不派人去救?最终造成赵国的40万人,全军覆灭!

(赵括剧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为何魏国、楚国不派军前往救援。

有人说,魏国、楚国不派军救援,是想让赵国和秦国“鹬蚌相争”,自己好“渔翁得利”。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当秦国在差不多全部攻下韩国的时候,无论魏国、还是楚国,都已经明白,那时候的赵国与秦国的作战,已经不是“两虎相争”,而是羊与狼的争斗。赵国一旦覆灭,他们的处境会更加危险。唯有合纵,才有可能一息尚存。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去救赵国呢?

其实,他们之所以不救,全是赵国自己操作不当造成的。

当初,廉颇和王龁在作战的时候失败以后,赵孝成王就想亲自前往率军攻打秦国。不过大臣楼昌认为,就算是赵王亲自率军,也未必是秦国的对手。不如派人去和秦国讲和。另一个大臣卿则认为,秦国的目的,明摆着是想消灭赵国,讲和是没用的。我们现在去和秦国讲和,他一定热情对待。但是这都是他的表面文章,目的是让别的国家不来帮我们。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联络魏国和楚国,让两个国家来帮忙。

哪知道,赵孝成王不听虞卿的,听了楼昌的建议,去和秦国讲和。秦国呢,果然如虞卿说的那样,对赵国的使者热情款待,把这个款待的信息高调张扬。

魏国和楚国得到这个信息后,秦赵之间的战争,他们自然不愿意参与了。因为他们害怕赵国和秦国是假打,目的是图谋他们魏国和楚国。

因此,尽管赵国被围困了两个月,魏国和楚国都一直按兵不动。

(赵孝成王剧照)

那么,赵孝成王为何也不派兵救援赵括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赵国已经没有跟多余的军队了。

廉颇当初带了25万人在长平和秦军对垒。后来,赵国前往替换廉颇的时候,又让赵括带了20万人去。这样一来,参与整个长平之战的赵军,就多达45万人。可以说,那时候赵国国内已经没有什么兵力了。而从一年后的邯郸之战的情况也可以看出,45万人,确实差不多是赵国的全部兵力,邯郸之战,甚至要征集少年和老者来参军,才能和秦军作战。

二、赵军之败在于断粮。

赵军那时候还有40多万人(本来一共45万人,打死了一些,还剩40多万)。这40多万要是和秦国正面决战,也未必就打不过秦国。但是,赵括带兵去长平的时候,带去的不是粮草,而是兵马。恰恰在这时候,白起派了2万5千人插到赵军的后方。这2万5千人其实就是断赵军粮道的。有可能是把赵军的粮草给烧毁了,有可能是抢夺了,总之,粮草没有及时送到长平。长平本来有25万人吃粮,又去了20万,粮草肯定就不够。没有了粮草,赵军军心就乱了,又饿着肚子,最后自然打不赢了。

三是秦国抵挡住了赵国的救援部队。

赵国当时肯定是派了些人前往救援的。但是秦国知道后,提前在全国征集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给他们进爵一级,让他们前往赵军的后方,抵挡赵国的救援部队。

赵国的救援部队本来就弱,又有可能带着粮草,有所顾忌。而另一边的秦军,虽然年龄也不大,但是因为都被进爵一级,因此个个精神百倍,由此,他们完全挡住了赵国的救援,最终让赵括成了缺粮的孤军。

走投无路的赵括,孤注一掷地突围,最终自己被杀死,40万将士也被坑杀。

标签: 赵括长平之战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夷陵之战的时候,曹丕为什么没有趁机出兵攻打东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夷陵之战,三国,历史解密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借着登基称帝的威望,为了夺回荆州,不顾赵云等诸位大臣的反对,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亲率大军东征东吴孙权。由于蜀军兵锋正盛,孙权担心腹背受敌,于是派人向刘备求和,在被刘备拒绝后,他当即向曹丕俯首称臣,并派陆逊率军应战。可以说,正是因为孙权这一次正确的操作,挽救东吴于水火之间。最终陆逊

  • 朱元璋前期为什么只派了两个儿子去就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朱元璋在登上王位之后,便开始了自己取代功臣的计划。因为在建国的时候他们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到了江山稳定的时候,这帮老家伙便成了威胁后代江山的眼中钉了。一向视皇权如生命的朱元璋怎么能放任这些老家伙对自己江山的威胁的。其实我们应该能明白朱元璋的用心,毕竟登基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了,而出生入死的这些兄弟们正值

  • 汉武帝是怎么用人的?汉武帝的用人哲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朝,汉武帝,历史解密

    汉朝建国那会儿,由于连年的征战国力非常虚弱,据说皇帝出行的时候连四匹同色的马都凑不齐。因此,前几任皇帝一直奉行休养生息的利民国策,经过70多年的勤政积累,汉武帝上位的时候,国库已经相当充实,长安的马达四十万之多。兵强马壮,还有粮饷。年少气盛的汉武帝雄心勃勃,不仅想打败不停来犯的匈奴,还想做一个万邦来

  • 古代太医接触的都是皇帝的女人 他就这么放心让他随意出入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太医,历史解密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在过去的皇宫当中,我们了解到的这些历史,包括通过电视剧看到有宫女和太监伺候,但是有些时候当后宫人员,特别是皇上的媳妇以及皇上生病时,都会宣太医入宫,特别是针对皇上的女人,由于太医没有阉割就不怕胡来吗!其实我们的担忧都是多余的,这也是很多人经常看一些古装电视剧,有点被迷住,作

  • 长城两千多年,为何屹立不倒?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长城,历史解密

    要说中国最宏伟的建筑,非长城莫属。这个拥有2000多岁的历史巨龙,宛如一位历经无限沧桑的老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待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相比现在的建筑,那时没有精密仪器,没有如此专业的地质专家,没有钢筋水泥,有的只有人民的血汗和双手。对比今天的短命建筑,秦始皇先生是如何保证长城质量,让这个庞然大物矗

  • 难怪古代大侠一直喜欢下馆子 原因里面竟然有这么多人伺候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吃饭,历史解密

    清明上河图的风俗描述现代人吃饭大都讲究的是方便快捷,有时候你从进一家饭店到吃完结账出来,可能只会遇到服务员和送菜员两种人。可是如果你在宋朝下馆子,那可真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宋朝的饭馆能让你感受到帝王般的待遇,这是因为在饭馆里伺候你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举例来说吧,我们经常在《水浒传》看到茶博士博士这个称

  • 关于亚莎·海菲兹的评价是怎样的?对世界音乐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亚莎·海菲兹.立陶宛小提琴家,历史解密

    童年海菲兹童年生活在严酷的训练中度过。他的父亲陆文(Reuven Heifetz)是优秀的小提琴家,像许多优秀音乐家的父亲一样,陆文对天赋出众的儿子仍然非常严苛。甚至到亚莎自己成为家中唯一养家糊口的人时,他的父亲还是会挑剔他的每场演出。婚姻1928年,海菲兹与离异三年的默片演员佛罗伦萨·维多(Flo

  • 国民革命指的是什么 革命最后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国民党,蒋介石,历史解密

    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

  • 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为什么拒绝安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首先,这是真事儿,其次,这个有眼无珠的地主虽然受了羞辱,但老朱皇帝没惩罚他,还赏赐他30亩地。朱元璋17岁时,那时候已经非常的乱了,那时候还有很多的灾病,遍地都是民不聊生的末世景象,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都相继去世了。对于古人来说,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是一个家族的大事情,朱元璋必须想尽办法,让父母大哥尽快

  • 金辽战争以后辽灭亡,为什么西夏还能苟延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金辽战争,宋朝,历史解密

    在宋神宗、哲宗两代人的持续打击下,到了宋徽宗时期,常年战乱的西夏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尽管此时的北宋也已经江河日下,但西夏的野心再也没有元昊在位时期那么膨胀,只想简单的存活下去。为了这个目标,西夏从李谅祚开始,包括以后的李秉常、李乾顺等皇帝,都是贯彻落实依附辽朝的国策。因此,西夏继续在宋辽之间不断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