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为何被车裂,商鞅不得不死的十大理由!

商鞅为何被车裂,商鞅不得不死的十大理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742 更新时间:2023/12/9 13:43:42

商鞅(约公元前395~公元前338)

商鞅的资料

中文名:商鞅

别名:卫鞅、公孙鞅、商君

国籍:卫国→秦国

出生地:卫国(今安阳市黄县)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395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338年

信仰:法家

职业:政治家、改革家

主要成就:进行变法,增强秦国国力

代表作品:《商君书》、《秦律》

主君:秦孝公、秦惠文王

祖先:周文王、康叔封

商鞅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他出身于卫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原是卫君后裔,以国为姓,故叫卫鞅,亦称公孙鞅,商鞅是他到秦国后被封于商而得名。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卫鞅两次变法,此外还规定计量标准,统一度量衡,以及改革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卫鞅不仅是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位军事家。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这个评价是切合实际的。韩非子说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西汉桑弘羊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宋代王安石赋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功绩,永垂青史。

商鞅必须死:他不得不死的十大理由!

其一,商鞅来历不正。丞相公叔座死后,恰逢秦孝公举国招贤,卫鞅于是入秦并“走后门”,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进见了秦孝公。初次进见没有什么效果,但商鞅很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在第四次的晤对中,秦孝公龙颜大悦,不仅听进去了,还把膝盖都到了座席的前段。于是二人才互相倾吐肺腑之言,从此商鞅得到重用。

其二,商鞅取信于民的招数有些投机。秦孝公重用卫鞅,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确定了变法的命令。为了取信于民,卫鞅让人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杆子,以五十金的悬赏奖励给了把杆子扛到国都北门的人。于是,卫鞅的变法就此开始。

其三,商鞅变法遭到好多人反对。新法实施的第一年,不但有上千人跑到国都上访,反映新法不好,而且连太子也犯了法。卫鞅此时显示出了他强硬的一面,在不能处罚太子的情况下,他处罚了太子的太傅,还给太子的太师脸上刺字。对那些对新法说三道四的人,还将他们全部迁到了边境和偏僻的地区。

其四,攻打自己的国家。商鞅是卫国公子,当初不被重用逃到秦国。此时,深得秦孝公信任便派率兵包围了魏国的安邑,使魏国的安邑投降了秦国。让当时魏国人痛苦不堪。

其五,卫鞅帮助秦国称霸的第二年,再次向秦孝公建议先伐魏,然后再东下控制诸侯国,进而成就帝王之业。得到秦孝公认可的卫鞅开始了伐魏的旅程。卫鞅以会盟为名,骗取了魏国带兵将领公子卬的信任,在会盟的酒席上,卫鞅抓获了公子卬并进攻魏军。失去了带兵统帅,群龙无首的魏军自然一触即溃。魏国不得不割地求和,还将国都迁到了大梁。由此可见,商鞅是自己故乡的乱臣贼子。

其六、秦孝公之死使商鞅失去了生存的理由。试想,秦孝公如果不死,即便这些贵族们的打击报复一直在疯狂进行,但是由于秦孝公的信任,又能奈我何?不过秦孝公一死,,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失去了自己最主要后台支持,便迅速成了众矢之的。没有了后台支持的人,岂不是四面楚歌,一触即倒?

其七、过分招摇使商鞅成为攻讦的理由。商鞅做了丞相后,每次出门,总要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力士保镖跟随,手执干戈的兵士前呼后拥,保护措施少了一点都不肯出门。这样的招摇过市,自然免不了被人攻讦。和曾经帮助秦缪公强秦的百里奚没法比,此人曾经为秦国立下了大功,他三置郑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他身为秦国的宰相,但走路不坐车子,夏天不打伞,出入京城,从没有车马跟随,也没有全副武装的警卫人员。这样的德行让秦国人牢牢记住了,和他相比,商鞅自然显得过分张扬。

其八、法律太严失去了别人的支持。严刑峻法得罪了太多的人,失势之后就出现了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商鞅变法之时,不但对一般人员严刑峻法,而且对将来要即位的太子也头上动土,他不但对太子的太傅进行处罚,还在太子的太师脸上刺字,以羞辱太子。太子的太傅公子虔后来犯法,他还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商鞅一味地使用酷刑,得罪了太多的人。不仅王公贵族不满意,就连老百姓在他逃难时也不予收留,连住宿的客店都不敢接纳,可见商鞅个人在老百姓心中也没有地位。

其九、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商鞅在变法之初,对上访人员的反对意见自然难以接受,但他仗着秦孝公的支持,强力推行新法可以理解。但是,当变法得以实施,百姓接收了新法,那些曾经反对新法的上访户转而说新法好的时候,却把这些人强行迁到了边境和偏僻的地方。

其十,虽然博览群书,却不知进退,是加速其死亡的另外原因。自古以来,狡兔死、猎狗烹,功高震主的事例太多了。商鞅位极人臣,功劳不可谓不大,如果商鞅能够学聪明点,及早退出权力的巅峰,把封赏之地还利于民,则有可能会有个好的下场。但他没有做到,以致于结局不可收拾。

商鞅是伟大的,他的变法让秦国强大了,让老百姓的生活安定了。可惜过分的惩罚让他失去了威信,因此在秦国人心里,商鞅是个邪恶的人,因此当商鞅被处罚的时候,秦国大部分人是拍手称快的。这个伟大的变革者,他的结局的确让后人惋惜。尽管如此,商鞅也是中华儿女心中的英雄,为后来的华夏一统奠定基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荆轲临行前等得是谁,荆轲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荆轲(不详~前227年)中文名:荆轲国籍:东周民族:汉族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前227年职业:刺客主要成就:荆轲刺秦王,击之不中代表作品:《易水歌》荆(jīng)轲(kē)(?~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人,中

  • 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rdq

  • 樊於期死得冤不冤?秦王为什么要杀樊於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荆轲拜会樊於期的一段文字,非常精彩。荆轲此人,虽然剑术平平,但是辩才无双。荆轲对樊於期说:“秦国对将军您真是太狠了。我知道自从将军您离开秦国之后,秦王竟然杀掉了将军全家。现在还悬赏天下,用千金和万户侯来追捕您。我真是为您感到痛心啊。”樊於期听到荆轲说起往事,内心悲痛。而荆轲的

  • 荆轲和盖聂什么关系,荆轲和盖聂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荆轲和盖聂产生交集,居《史记》中的记载,是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说荆轲曾经去拜访盖聂,和他论剑,因有所论不合盖聂的心,结果被盖聂怒目瞪走。其后,则再也没有出现有关盖聂的记载了。硬要说他们是什么关系,那只能说他们都是剑道爱好者,但绝对谈不上是朋友,否则也不会产生盖聂赶人的事了吧。参考:《史记。刺客列

  • 孟母是如何教育孟子的?孟母教导儿子的四桩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古今中外,“虎妈”实在很多如果对虎妈的定义是高度重视孩子教育,严格管教孩子,并且在这些方面处于强势主导地位的话。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虎妈可能要数孟母,为让独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把家从墓地旁搬到集市,再搬到肉铺附近,最后搬到文化氛围浓厚的学宫边上,虽然居处湫隘,低洼狭小,

  • 孟母为孟子三迁的故事,有关孟子的名言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

  • 古人怎么离婚的,孟子为啥要和妻子离婚?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离婚对于现在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其实在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但其离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到现代仍存在争论。据《孔子家语·本姓解》所记,孔子19岁时,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了儿子,孔子是当时鲁国的文化名人,国王鲁昭公听说后,送来了鲤鱼,以示祝贺。孔子觉得这是家门

  • 孔子后代现今在何处,孔子现在的后代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及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这样一位圣人的后代现今在何处呢?孔子嫡亲后裔是最高级别的世袭官员,一边教书一边做官,还两次让蒋介石帮忙走了“后门”

  • 孔子父亲是谁? 孔子的母亲叫什么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母亲颜征在一直到死,都没有给孔子说过,他父亲到底是谁。颜征在死后,孔子才从邻居一车夫口中,得知父亲是曾经做过陬邑大夫的叔梁纥。这让孔子既震惊更兴奋不已,原来自己具有贵族血统!孔子的贵族血统并不假,从叔梁纥上溯,可以追述到殷纣王庶出兄长微子启。周朝建立后,在“兴灭国,继绝世”组

  • 周朝的周公是谁?周公辅成王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周公的资料中文名:周公英文名:ZhouGong别名:周公旦出生地:不详,封地于宝鸡岐山性别:男民族:汉国籍:中国出生年月:公元前1122年去世年月:公元前1116年代表作品:《康诰》,《酒诰》、《梓材》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信仰:礼仪主要成就:儒学奠基人代表作品:言论散见于《尚书》等著作,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