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时的大清繁荣昌盛,也有他爷爷和爸爸的原因

乾隆时的大清繁荣昌盛,也有他爷爷和爸爸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28 更新时间:2023/12/8 15:39:37

提起乾隆皇帝,就不得不说他创下的赫赫功绩,以及他对后世的极大影响力。乾隆在位的前几十年里,他将大清朝带到了巅峰水平,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明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衡量一个国家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乾隆时期的经济状况,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根据有关记载,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世界占有1/3的位置,可以说,比现在的美国还要厉害。日本、英国、俄国等其它国家,更无法与中国相比,虽然,这只是昙花一现,但是,也证明了乾隆前期的治国之道。

除了经济方面的遥遥领先外,乾隆前期的军事能力也是非强悍的,对于军事的发展,乾隆是非常关注的,在他的指挥下,成功收复了新疆,解决了中国的边境问题,扩了国家的领土面积。如果说,元朝时期中国的领土面积是最大的话,那么,乾隆时期的领土面积就算是第二。

经济方面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军事方面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导致乾隆时期的人口数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上涨趋势。乾隆在位期间,清朝的人口的数量就上涨了一倍,高达三亿之多。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还是相对稳定、谐的,乾隆的治国能力还是相当卓越的。

乾隆在位期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与他自身的天赋有很大的关系。

乾隆不管是智商还是情商都远远超于常人,再加上,乾隆从小就喜欢钻研,所以,他所积累的知识,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除此之外,乾隆还是一个经常会自我反思的人,在他的指令下,历代帝王庙得到了充分的修缮,乾隆皇帝也曾六次亲自祭拜。

在历代帝王的牌位前,乾隆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他通过反思历代帝王的过失及荣耀,对自己当下的政治与经济形势进行反思与总结,这是千百年来大多数帝王都无法企及的。可以说,正是这种善于发现与反思的精神,促使乾隆皇帝做出了这令世人敬佩的伟大功绩。

在古代,许多朝代都出现过太后干政的事,乾隆以史为鉴,在看紧自己手中权力的同时,也不忘运用灵活的政治手段,就算是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没有丝毫的例外。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是一个鼎鼎有名的大孝子,无论是母亲需要什么,乾隆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给。不管是母亲过生日还是一些个重大的节日,乾隆都会为母亲准备最好的东西。除此之外,乾隆去哪玩都会带上自己的母亲,但是,只要涉及到政治权力,乾隆就是另外一种姿态。

因为,他绝不允许太后干涉朝政,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特意吩咐太后身旁的太监、宫女,绝不允许他们走漏半点朝廷内部的事情,从这就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确实是一个小心谨慎又心思缜密的人。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作为皇帝的母亲也是一样。

虽然,贵为一国的太后,但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她也希望自己的手中可以拥有一些权力,这样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一次,乾隆的母亲孝圣宪太后,在无意间与乾隆说起,自己信奉多年的庙宇需要修缮,她想让乾隆出点钱给她修缮这个庙宇,乾隆听后连连说好就马上下令了拨款修缮。但是,在乾隆走出太后寝宫之后,就立刻将太后身边的宫女、太监们召集起来问话。

他质问到:“太后是如知道庙宇需要修缮的消息,宫女太监们纷纷跪下认错。”为了杜绝太后想要涉政的意图,乾隆特意为太后颁布了一道圣旨,意思就是:“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

这道圣旨颁布之后,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此之后,乾隆时期的后宫嫔妃们,一直都很安分守己。并且,除了对后宫的防范,乾隆对自己的弟弟也是一样。

在乾隆时期,就曾立下一条规矩,就是:皇族不能进入军机处,这一规矩直到慈禧掌权时期才被打破。且在乾隆时期,还编著了一部专门约束太监的法典叫《宫中现行则例》,在这部法典的规范下,乾隆在位的60多年没出现一次太监干政太监事件。

对于清朝的老百姓,乾隆皇帝更是处心积虑的进行控制。只要是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乾隆都是非常仁慈的对待,但是,如果有聚众闹事的老百姓,乾隆就会严肃处理。总之,乾隆吸取了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只要是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因素,他都会立即消灭。

中国历史上对皇权的威胁,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敌国外患、农民起义、权臣专政、后妃外戚干政、太监擅权、皇族干政、朋党之争、地方割据势力——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这八种势力兴风作浪,好像在乾隆之前还没有哪个朝代把这个八种势力完全都镇压下去了。

可以说,也正是乾隆的这份谨慎,才让清朝在自己统治时期,呈现出了一片辉煌的景象。作为一朝的统治者,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且深得百姓的认可,还真不是一件易事,要真正做到清正廉明、做到防微杜渐、做到勤政爱民,真的是难上加难。

标签: 乾隆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郑桓公的选择:谁也无法改变郑国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郑桓公,春秋,历史解密

    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郑国的取名就取得不太好,郑国的“郑”是“奠”的意思,在今天的人来看,就是死人葬礼的时候才会用到,这是郑桓公成为郑地之主,要改变“郑”的字形的根源,可是即便如此,就算加上了“邑”,联系起来也能解释为“祭奠之城”,听起来就非常的不吉利。那么,郑桓公为什么

  • 揭秘:鲁桓公与宋庄公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庄公,春秋,历史解密

    鲁桓公是鲁惠公和正室夫人仲子所生的儿子,当年鲁惠公去世之时,由于年纪尚幼,便是由其兄长鲁隐公摄政。严格意义上说,这三位君主都跟宋国的关系匪浅,其中仲子就是宋国武公的女儿,那么显然宋国就是鲁桓公母舅之国,可是这位鲁桓公对宋国的态度并不算太亲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左传》载:“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

  • 玄奘晚年为什么会被打压 被打压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玄奘,历史解密

    麟德元年(664年)春天,玄奘圆寂。"京城道俗哭泣,日数百千",送葬时,"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与民间相比,官方的表示却是寥寥。唐高宗李治的神情尽管哀伤,但真正给出的待遇并不高。只是报销丧葬经费,允许僧尼吊丧,妥善保护经书。相比于以前去世的其他高僧,玄奘未获追赠、追谥,更没有一个官员参加

  • 孙策与周瑜是如何相遇的?两人后来合作打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孙策,三国,孙策,历史解密

    孙策用父亲孙坚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换取了袁术的3000兵马。用报父仇的理由,向江东发兵。其实孙策很明确,玉玺给了你袁术,你很大机会是不会还我的,而我这3000兵马是肯定不会还你的了,我要用这几千兵马开疆扩土,尽得江东六郡八十州。孙策得到袁术的兵马之后,避免夜长梦多,马上启程向江东进发。刚出发不久,就

  • 揭秘:刘备为什么特别重视重用法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大臣能够被封侯并在死后得到一个谥号,这被认为是一项特别的尊荣,刘备时期得到谥号唯一之人是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刘备东征为关羽报仇,群臣多谏,刘备一概不听,最终导致全军覆没。事后诸葛亮叹息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那么,刘备为什么特别看重法正呢?迎接刘备入川法正原本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

  • 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棣,明朝,朱元璋,退位,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朱棣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朱棣所处的形势和李世明所处的形势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李世民当时所处实际形势是,李渊根本不具备绝对权威。而朱元璋拥有着甚至超乎皇帝本身的权威。唐初天下初定时,李渊虽然贵为天子,但

  • 正史当中的刘禅究竟有没有装傻?乐不思蜀真有历史依据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司马文王与禅宴,而为作故蜀技,别人皆而为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绝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三国诸葛亮在,不可以辅事隔全,而况姜维邪?”充曰:“比不上是,殿下何由并之。”来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皇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祖墓葬远在陇、蜀,

  • 揭秘:汉城条约的签订过程及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城条约,清朝,历史解密

    《汉城条约》又称《关于明治十七年京城暴徒事变的日韩善后约定》(明治十七年京城暴徒事变ニ关スル日韩善后约定),是1885年1月9日日本与朝鲜在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是为了处理"甲申政变"的善后事宜而缔结的。日本原本介入甲申政变,但被驻扎朝鲜的清军打败。事后日本反而借口"使

  • 民国另类才女:爱上两个男人,三人同居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丁玲,民国,历史解密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最后一个中国封建王朝,清朝灭亡之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民国时期,在这几十年间,出现了很多思想另类的人物,比如提倡一夫一妻的梁启超和康有为;创造白话文的胡适;还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才女,这在清朝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这些之外,还出现了一个思想非常另类的才女——

  • 慈禧独揽大权后,却唯独不敢动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慈禧,清朝,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朝野上下无不欢庆鼓舞,但是却有一个人始终笑不起来,甚至还有一点担忧,她就是——慈禧太后。为何呢?因为,虽然这个时候,朝廷少了一个后顾之忧,但是有一个人权势却增长了不少,这对慈禧的统治存在着极大的威胁。此人便是慈禧的小叔子——恭亲王奕。对于慈禧来说,奕既是自己的恩人,也是大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