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

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513 更新时间:2024/1/3 1:23:48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朱棣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朱棣所处的形势和李世明所处的形势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李世民当时所处实际形势是,李渊根本不具备绝对权威。而朱元璋拥有着甚至超乎皇帝本身的权威。

唐初天下初定时,李渊虽然贵为天子,但是连基本的政令都没有能够达到统一。

李渊的圣旨、李建成的太子诏、李世民的秦王令这三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应,还有一份法律效应稍弱的齐王教。官员们傻眼了,当这三份旨意发生矛盾是时,不知道该听谁的。便约定俗成,谁先到,就先执行谁的。当某一方发火自己的命令没有被执行的时候。官员们会说,哪份先来了,我们已经执行了。有问题你们父子兄弟们商量,把球再踢回去。但是这个最大的隐患就是极有可能造成天下的再度分裂。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实际上大家彼此都是实力派。

李世民官至天策上将、司徒,被封为秦王,实际上势力是和太子李建成并驾齐驱的;还有齐王李元吉曾总领十五郡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后来进爵齐王,授任并州总管。这些本质上都是实权派人物。李渊的江山一大半实际上就是靠自己的儿子们打下来的。

朱元璋的天下是“淮西勋贵”们打下来的,但是谁也骑不到朱元璋头上。朱元璋想把权力收回,横下一条心,只管杀。但是李渊不行,这些“勋贵”都是自己的儿子,杀他们不可能,让他们交权不现实。虽然上阵父子兵,奋斗阶段是省心不少,但是胜利了,让他们都下课,没人会同意。

所以李渊需要用平衡术来钳制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实现权力的基本平衡。

哪个儿子占了上风,他就必须打压一下另一方,以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这就是一个充满隐患且很容易失衡的格局。李世民虽然最终胜出了,但本质上也有非常多的不得已。因为他不这么做,结果很有可能自己就是李建成、李元吉的下场。但是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李渊的下场实际上是注定了的。

而很显然朱元璋的强势,是李渊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李世民的强大,也是朱棣可望而不可及的。

朱元璋是一个敢于为了权力跟整个运行几千年的政治体制开战的人,是一个动不动就敢跟整个国家机器为敌的人。而且基本上他想实现的都已经实现了。

他将几乎所有的“勋贵”们手中的兵权全部夺了回来给了自己的儿子们;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的手里。明初开国那么多不世出的战将,那么多聪明绝顶的牛人,谁都没有逃得过朱元璋。

朱棣的成功本质上在于朱元璋的思维定势。

朱元璋做事向来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要不是朱元璋“封藩建卫,以屏皇室”的政策有着朱元璋因为局限性没有考虑到的制度缺陷。朱棣是根本没有机会的;其实即便存在制度缺陷,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仍然没有机会;其实如果不是建文根基太浅,做事出尔反尔,朱棣依然没有机会。

朱棣的模式不可复制,他的成功叫做没有形势,是个强人必出头。而这个“没有形势”本质强也是朱元璋一手造成(安排)的。

所以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朱棣不要说逼朱元璋退位了。他但凡有丁点不臣之心,都会死无葬身之地,朱元璋逗让他后悔出生。

朱棣挑战朱元璋等于以后没有朱棣这个人,没有如果。

随着朱允炆的进一步长大,文官势力可能会提前20垄断朝政,但是更可能会迁都西安,而不是北京。那样未必会出现土木堡之变。但是也不意味着,大明朝可以再多干两百年。

明朝最终崩溃,本质上和朱元璋当年定下的那一套祖训有着根本关系。卫所制、世兵制注定会破产。

标签: 朱棣明朝朱元璋退位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正史当中的刘禅究竟有没有装傻?乐不思蜀真有历史依据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司马文王与禅宴,而为作故蜀技,别人皆而为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绝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三国诸葛亮在,不可以辅事隔全,而况姜维邪?”充曰:“比不上是,殿下何由并之。”来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皇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祖墓葬远在陇、蜀,

  • 揭秘:汉城条约的签订过程及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城条约,清朝,历史解密

    《汉城条约》又称《关于明治十七年京城暴徒事变的日韩善后约定》(明治十七年京城暴徒事变ニ关スル日韩善后约定),是1885年1月9日日本与朝鲜在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是为了处理"甲申政变"的善后事宜而缔结的。日本原本介入甲申政变,但被驻扎朝鲜的清军打败。事后日本反而借口"使

  • 民国另类才女:爱上两个男人,三人同居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丁玲,民国,历史解密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最后一个中国封建王朝,清朝灭亡之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民国时期,在这几十年间,出现了很多思想另类的人物,比如提倡一夫一妻的梁启超和康有为;创造白话文的胡适;还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才女,这在清朝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这些之外,还出现了一个思想非常另类的才女——

  • 慈禧独揽大权后,却唯独不敢动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慈禧,清朝,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朝野上下无不欢庆鼓舞,但是却有一个人始终笑不起来,甚至还有一点担忧,她就是——慈禧太后。为何呢?因为,虽然这个时候,朝廷少了一个后顾之忧,但是有一个人权势却增长了不少,这对慈禧的统治存在着极大的威胁。此人便是慈禧的小叔子——恭亲王奕。对于慈禧来说,奕既是自己的恩人,也是大清朝

  • 皇宫里的侍卫那么多 为什么侍卫能忠心耿耿的对皇帝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帝,侍卫,历史解密

    古代的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有着最大的权利,几乎是想干嘛就干嘛,所以不少的皇帝,很看重自己的小命,有的皇帝寻找长生,为了自己的小命,把自己住的地方,都修建的固若金汤。皇宫里有不少的侍卫,在保护皇帝的安全,这些人都是最忠心,最有能力的人,有些人要是想刺杀皇帝,在这种重重保护之下,估计自己先死了,

  • 关羽对马超黄忠为何不满?魏延镇守汉中他又沉默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关羽,三国,魏延,历史解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与曹操争夺关中时,因关羽张飞等人的英勇作为,最终夺取了益州。此时刘备的实力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时期,因此自立为汉中王。而汉中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于是刘备决定留下一员大将,镇守汉中,以保障汉中的安全。但是刘备却没有选择他十分信任的关羽、张飞。反而选择了刚归降不久的魏延,来担任这个位置。

  • 揭秘:历史上最聪明的亡国之君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禅,三国,历史解密

    三国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各方势力孰强孰弱其实已经是很明显了,没有了大将支撑的蜀汉就像失去一条腿只得靠拐杖踽踽独行的老人,相比之下曹魏就显出了一派欣欣向荣。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诸葛亮依旧没有放弃,到死都想为刘禅留下太平盛世。可惜的是,天不遂愿,最后就连诸葛亮都在路上操劳病逝。刘禅被人称为“扶不起的

  • 南安羌族酋长:姚弋仲的子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姚弋仲,西晋,历史解密

    姚弋仲,羌族人,生于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县首阳镇梁家营村红崖山),是南安羌族酋长,后秦开国君主姚苌的父亲。姚苌称帝后追谥他为景元皇帝,庙号始祖。姚弋仲的子女姚弋仲共有四十二子:姚益,或作“姚益生”。姚襄兄,后赵曜武将军。姚若,后赵武卫将军。姚襄,字景国,姚弋仲五子,姚弋仲死后代领其众,初投东晋,后叛

  • 隋炀帝开挖运河之谜,修大运河为社稷还是私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朝,历史解密

    隋炀帝杨广于仁寿四年(604)弑父自立。第二年,他便下令开凿运河。整个工程前后共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同年,又疏通扩大了山阳邗沟,这条宽四十步的运河的修成,仅用了半年时间;大业四年(608),开凿了永济渠,这条河流是通济渠向北的延伸,主要利用沁

  • 商鞅变法变了什么 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商鞅,秦国,历史解密

    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副总理),全权负责国家体制的改革。对于商鞅这样一个并非王族大臣的外姓人,秦孝公能封他为左庶长,把行政大权都交托给他,一方面可以看出秦孝公对于商鞅的信任,另一方面则表露出他力图变法、富国强兵的执着信念。商鞅变法,对秦国现行体制作了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