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有天神与人神两种不同的说法:文昌既是一个星的名字,也是一个神的名字,即民间俗称的文昌星、文星神。
文昌也被称为梓潼,文昌,济顺王,英显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和雷应帝君。文昌,原本是星官名,包括六颗星,即半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占星家认为这是一颗主大贵吉星。道教也把它视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称它为“文星”。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后,文昌星尤为受文人学子膜拜。
文昌帝君通常被认为是掌管考试、命运、阅读和助佑读书撰文之神,也是文人、求科名最受尊敬的神。从周朝的朝开始,各个朝代都制定了仪式并将其列入祭祀仪式。如梦此神,科举必中。
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封梓潼被为'辅元文明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和文昌合为一神。《明史》《礼志》记载:张亚子,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自称蜀王,死于反前秦苻坚起义事。后为纪念张育,在县七曲山建祠,尊其为雷泽龙王,张育祠与铜山神崖子祠合称,于是又称张育为张亚子。唐玄宗入时,路过七曲山,见张育之勇猛,遂立其为左丞相,并加祭祀。后唐僖宗为避乱而去蜀,途经七曲山拜祭梓潼,封张亚子为济顺王,解佩剑献献于张亚子。宋朝的帝王也多加敕封,比如宋真宗封张亚子为英武烈王;宋理宗被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第三年(1316),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梓潼帝君化书》记载,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瘟疫流行后,梦中神赐《大洞仙经》与法箓,意即能治邪祛疫,行之果验。因此,文昌也是仁慈和孝顺的典范。写于宋代,《文昌孝经》认为孝是万善的源泉;万行之端。上慈下孝推己及人,尊重自己的长辈,自然也会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广开也去爱护人家的儿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