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古代清朝进京告御状有多难?

揭秘:古代清朝进京告御状有多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345 更新时间:2024/3/7 3:12:35

相信很多朋友在影视剧或者小说戏之中,经看到有人进京告御状,也就是直接天子告状,最后得以申冤,是皆大欢喜。

那么古代社会中,进京告御状真的那么简单吗,今天安之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一个庞大帝国的建立是很困难的,开国皇帝是需要历经各种苦难加上大气运,才可以打下这片天下。而帝国建立以后的治世其实也很难,毕竟要维系一个如此之大的帝国。

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模式之中,虽然皇帝个人的能力是重中之重,但制度的完善与否也很重要。

在古代社会之中,庞大的官僚机构在治理帝国过程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贪官污吏,总是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冤案发生。而这些冤案如果在地方得不到解决,除了造反,那就是上京申冤了,毕竟皇帝在一般人的心里,就是最后的仲裁,就是最后的“青天”。

对于这一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在法律上允许平民百姓或冤案当事人直接向皇帝申诉冤屈,一般称之为叩阍制度。说白了皇帝本人为人民树立了一个最后的青天形象,使大家不至于对于朝廷失去信心,以这种制度来弥补庞大官僚机构的弊端。

但制度虽好,但不一定落实的好,现实中可不像影视剧亦或小说戏文中那般进京告御状,就一定可以申冤的。

在古代直接向皇帝告御状,其实是困难重重的,有时候皇帝甚至会置之不理,为什么会这样呢,宋安之就以清代的京控制度来说说。

一般来说直接向皇帝告御状,称之为叩阍。虽然皇帝是最后的“青天”,但这位青天不是神,而是操劳国事的皇帝,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清朝乾隆时期开始形成定制,朝廷根据申冤地点的不同对原告的申冤方式作出区别,直接跪拜宫门或是叩谒皇帝车驾为“叩阍”,在都察院、步军统领衙门、通政司等处投递呈词者,被称之为“京控”。

说白了京控脱胎于直接向皇帝告御状的“叩阍”制度,两者的本意差不多,但无疑京控减轻了皇帝的负担,使人进京告御状的对象不只是皇帝一人,还可以通过诸如都察院、步军统领衙门、通政司等处来间接的告御状。

为了使申冤人员更多选择京控,所以叩阍的成本很高,一般获罪的几率很大,别说申冤不实惩罚很大,就是申冤是真的,那么也有很大可能性获罪。

而京控就不一样了,只要得实就可以得到“免议”也就是无罪的结果,即使是诬告,有时候获罪也较轻。

这样一来,大众自然多是选择京控这种折中方式来进行告御状,而不是叩阍了。

为什么朝廷会这样安排呢,因为不只是皇帝操劳国事,过度繁忙,申冤太浪费时间。而且是为了皇帝安全考虑,一般像叩阍需要选择在皇帝出巡的时候,大家想想,皇帝出巡,虽然护卫重重,但肯定没有宫廷之中安全,有人叩阍申冤,会造成三个不好的原因,一是这类人叩阍,很少有老老实实跪边上等着的,往往会冲入仪仗之中,马匹一旦受惊,甚至会造成在行舆中皇帝等人受伤;二是叩阍门槛太低了,那么皇帝出巡会被打扰甚多,甚至一些别有用心多人会谎报冤情的;三是这种情况多了,那么不法分子还可以伪装成为申冤者,来刺杀皇帝的。

所以朝廷是鼓励大众京控,而非叩阍。

而且康熙和乾隆爷孙两个皇帝,为了避免叩阍多了会出现不良情况,分别做了不少措施。

像康熙帝比较宽仁,所以没在惩罚方面下手,而是很多时候视而不见。

康熙帝一生之中六下江南,还经常北至热河狩猎,借此叩阍的老百姓很多,但康熙是怎么做的呢,是大多视而不见。

像康熙帝有次路过宿迁县时,看见夹道叩阍者甚多,对侍卫说的一番至为透彻:“此断不可收览!民人果有冤抑,地方督抚等官尽可申诉;今因联巡幸,纷纷控告,不过希图幸准,快其私怨。若一经发审,其中事理未必皆真,地方官奉为钦件,转转驳讯,则被告与原告之人皆致拖累。以小忿而破身家,后悔无及矣”。意思是自己要是一一受理,以后这种事情会更多,而且要是都受理,肯定有些人申冤不实,到时候就要惩罚他们,这样一来就不好了,所以干脆视而不见了。

同样事情,康熙帝大多是视而不见,虽然不利于司法公平,但以康熙说的来看,也是一个不错方法,而乾隆帝就不一样了。

按照清朝制度来看,叩阍与京控最大的不同,不在于叩阍是皇帝直接受理,京控是其他朝廷机构受理。而是如果叩阍者所告为虚,一般不是反坐诬告的罪行,而是按照冲突仪仗律问拟杖一百,然后流放三千里。

当然如果叩阍者申冤得实的话,是可以免罪的。但乾隆帝为了避免叩阍者过多,于是对于叩阍的惩罚开始转严。

像皇帝出巡各地,有时候未必大备仪仗,大学士傅恒建议,日后“圣驾临幸地方,虽未陈设卤簿,如有民人具呈妄行控诉者,照冲突仪杖例,杖一百,发近边充军”。

由此在乾隆时期开始形成,叩阍者无论有冤屈或者没有冤屈,经常是被治以冲突仪仗重罪,也就是说即使你申冤是真的,也有很大可能会被惩罚的,所以申冤者开始选择京控上诉的模式。

当然不论是叩阍还是京控,其实是有着诸多困难的,像《大清律例》载:“凡军民词讼,皆须自下而上陈告。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即实亦)笞五十”。也就是进京申冤者,一般都要受到笞五十的惩罚,毕竟上申冤意味着地方官不作为,这些官员怎么说也代表着朝廷的脸面,所以申冤者要受到惩罚。

叩阍来说,风险更大,先要忍受诸多折磨,等待皇帝路过时大喊冤枉,皇帝不一定会受理你的事情,即使受理了,也是先经刑部审问以后再回到老家,慢慢等待,案件审结以后,控告者必须要照例充军,成本太高了。

而且想进京告御状,可不一定能进了京师。

道光十三年,直隶广平府肥乡县民人常守金和张宗等呈控常守银与张宗明赴县完粮,因见张小妮被诬为贼,其父张祥与捕役发生口角,被刘勃等喝令殴打,门丁捏禀该县,即行责押。捕役复诈赃京钱三百吊,不给就被杖一百,先后因伤残命,后来府控,该府委员验明多伤。两人要去京控时,该县竟然“派差截拿”,不欲其进京。

所以最后总结来说,以清代的京控来看,古代的进京告御状,压根没有影视剧亦或戏文小说中那么简单,有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最高统治者皇帝以京控和叩阍这种申冤模式,只不过是为了弥补庞大官僚机构的弊端所在,给人民心中树立一个底线,一个“青天”罢了,不要想着进了京城就可以直达天听,那是很难的,而且见了不一定有结果,即使是有结果,往往自身还要收到充军的惩罚,成本太高了。

所以说那些梦想着穿越回古代,到京城找皇帝告御状,由此结识皇帝,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小伙伴们,还是醒醒吧。

标签: 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太子洗马怎么读?这个名称的由来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太子洗马,秦朝,历史解密

    在古代的官职中,有一个令现代人很不解的职务:太子洗马。看字面意思应该是给太子洗涮马匹的工作。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职位?难道当了这个官后,必须要去马厩给太子洗马吗?1、太子洗马的正确读音是什么?“洗”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支脚在水中,就是用水洗脚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洗涮、梳洗、洗澡、清洁、洗涤。多数人恐怕不知道

  •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精卫填海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精卫填海,历史解密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人们把“精卫填海”神话归于不同的神

  • 康熙如若没杀这人,清朝有可能会独霸全球?历史也将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然而如果当时的康熙皇帝没有杀此人,而是重用此人,那么清朝不但不会被八国联军入侵,还有可能成为全球霸主,近代史也将被改写。戴梓是清初的火器制造家,本人除了擅长诗书绘画外,还精通兵法和天文学,是个难得的才子。少年时,戴梓就喜欢研究机械制造,曾自己制造出多种火器。根据《清史稿》记载,戴梓曾向康亲王“连珠火

  • 李渊最宠爱的嫔妃:宇文昭仪为何不贪皇后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宇文昭仪,唐朝,历史解密

    宇文昭仪,是李渊最宠爱的嫔妃,她出身于前朝的官宦世家宇文家。在她的哥哥宇文化及被杀了以后,她的另一位哥哥士及就投奔了李渊,还把妹妹嫁给了李渊。唐高祖非常的喜欢这位宇文家的小姑娘,后宫所有的妃子都仿佛失去了颜色,如此受到独宠的宇文昭仪,无论在姿色还是在品格上都不一般。这位昭仪是如何的不一般呢?她居然拒

  • 黎巴嫩内战打了多久 内战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黎巴嫩,穆斯林,历史解密

    过程1975年9月16日爆发的内战使黎巴嫩陷于分裂,贝鲁特的街道变成了一片火海,政府受到威胁。装备精良的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徒展开了激战,人行道上堆满了尸体和瓦砾,造成的损失高达80亿英镑。外国资本开始从这个典雅繁荣的首都撤出。 9月上旬,特里波利发生了战斗。很快,战斗波及到贝鲁特。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

  • 成语十恶不赦和才高八斗,背后有哪些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三国,历史解密

    成语,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无论是日常聊天,还是平时写作,加入一些恰当的成语不仅能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还能使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完整,表达上生动突出。人们喜欢引用成语还是因为成语自身所持有的多种特性,即形式简洁性、结构固定性、语言文言性、意义完整性和语言书面性。其实对于成语来说,自身特性固然令人喜爱,然而

  • 费伯雄:字晋卿,号砚云子,书室名“留云山馆”,清朝医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费伯雄,清朝医学家,历史解密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书室名“留云山馆”。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道光年间(1821~1851)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均取得显效。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道其“

  • 古代战争以少胜多,战争中的神话不过是利用了集体的弱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巨鹿之战,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一些以少胜多的战争往往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以致有很多关于谋略的神话流传。其实这些战争都是很残忍的,并没有什么美感而言,之所以有些人寻出美感来,那都是兴奋点和智点太低故。尤其是那些迷信谋略神话的人。历史上的牧野之战,直接就美化出了一部《封神演义》,其实牧野之战不过是改朝换代而已,是个循环路,牧

  • 陈庆之40岁才参军,四个月就拿下32座城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庆之,南北朝,历史解密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以少胜多的战斗,当中更有一些战斗非常精彩,直到今天在百姓之间都还有很高的传播度。而影响战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两支军队的指挥官了,一般能够创造很漂亮的以少胜多战役的这会馆都具有超高的谋略,比对方的指挥官要强不少。我们今天说的就是这样一位将军,他没有任何武艺甚至不会骑马射箭,

  • 鸿门宴中项羽不杀刘邦,背后有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项羽,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史记》中鸿门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战”,项羽的优柔寡断导致刘邦逃脱,以至有了后面的“十面埋伏”。我们有这样的判断,基于2000年的上帝视角,若我们身处其中,便会发现历史从来没有表面上的那么简单。反秦义军中项梁算是早期的那拨人,前期的胜利让项梁轻视章邯,导致自己兵败被杀。项梁一死,楚军群龙无首,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