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天生很悲催,比如三国魏延。
这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年轻时,追随刘备南征北讨深得赏识,后半生跟着诸葛亮四次北伐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辗转做过蜀汉的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北将军、凉州刺史,最后被封为都亭侯。
俗话说,本事再高,也怕“菜刀”。能力再大,也架不住悲催的命运。
刘备活着的时候,对魏延照顾有加。刘备驾崩后,他不受蜀汉“一把手”诸葛亮待见,但诸葛亮基于用人考虑,并没有对他动手。诸葛亮死后,蜀汉的襄阳系扛把子杨仪,立刻亮出明晃晃的屠刀。
不要以为人死了,以后的日子就能够安生。
魏延做梦都想不到,一千年后出了个文人叫罗贯中,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写了一部三国演义,当中把魏延描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天生叛徒。
然而,蜀汉文官集团以及罗贯中这群腐儒,并没有意识到。魏延是蜀汉最后的顶梁柱,魏延之死,意味着最后的顶梁柱断了,中兴汉室的火苗彻底被浇灭。
一、真实的魏延
魏延在历史上对蜀汉的贡献,要比密谋诛杀他的杨仪、马岱这些人的能力大多了。
早在刘备寄宿荆州时,魏延率领自己的私人力量,投靠到刘备的帐下,做了一个叫别部司马的武职。
在汉末三国,有五部一军的说法,“部”为一个军队编制单位,一部大约有1000人。
起初,魏延的官职很低,在早期的益州大战中,因为级别有限,并没有展现自己军事天赋的机会。
直到曹刘汉中大战时,刘备成功挫败曹操,并在战斗中发现魏延过人军事才能。从此,刘备封魏延做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负责汉中的军事防御。
在封赏宴会上,刘备问魏延镇守汉中有何打算。
魏延回答说:
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从魏延这段回答中,不难发现魏延是一位主战派且进攻类型的将领。
此时的刘备已经六十岁,他安排魏延这样进攻型的将领,也说明自己老当益壮、志在千里,光复汉室的雄心不减当年。
魏延在汉中一待便是八年。八年,人生能有多少八年?
在八年的汉中岁月里,魏蜀两家没有爆发任何战事,但魏延没有丝毫松懈,照常训练士卒,时刻为上战场做准备。
终于等来了机会。
公元227年,刘备刚死不满一年,诸葛亮拉开浩浩荡荡的北伐帷幕。
蜀军开始第一次北伐,由汉中出发,直击沔水。
魏延和他镇守的汉中,成为北伐最重要的战略跳板。
在过去的八年里,大部分蜀汉人已经习惯文恬武嬉的生活,魏延却时刻做战况模拟,把整个汉中地形了然于胸。
也正是在此时,魏延正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但很不幸,被诸葛亮一票否决。
暂且不说“子午谷奇谋”是不是一条妙计绝计,但它能说明魏延对蜀汉的军事战略有过很深的思考,而不是像朝堂上那帮人为了“开府”斗得你死我活。
魏延的人生巅峰是在二次北伐,他成功完成诸葛亮交给的断后掩护大军撤退的任务。
并与吴懿合兵一处,挫败费耀、郭淮。因此,他被诸葛亮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封南郑侯。
魏延的实力有多强,确实没法比较。至少在诸葛亮时代的蜀汉,魏延在行军打仗方面应该算得上“蜀汉一哥”。
人疏于众,众必非之。这样的大哥不易当,魏延最终在遭受排挤中,落得被诛三族的下场,这是为什么?
二、吃了太优秀的亏
魏延是刘备的铁杆心腹,这一点不用怀疑。
也恰恰是太受刘备器重,为魏延将来遭遇排挤埋下祸根。
刘备识人用人很有一套,他老早就相中魏延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在选定汉中掌门人时,所有人都认为张飞是唯一的人选。龙兴之地必须由自己人看护才放心。
而刘备认为忠诚不二,但嗜酒误事,故而钦定魏延为汉中太守。
这一幕,史书上用“一军尽惊”来形容。
魏延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享尽皇恩浩荡。但无形中,惹得很多人醋意大发。凭什么大家都是从龙旧臣,你魏延可以如此受器重。
文化人的醋意从来都是如此莫名其妙!
三、与诸葛亮的思路不同
实际上,不单是刘备看好魏延,诸葛亮同样依仗魏延,但问题是魏延与诸葛亮的思路有严重的分歧。
玩政治的不在乎能力大小,更看重的是思路是否一致。
诸葛亮用兵谨小慎微,魏延用兵刚猛有力。两人最大的分歧,也是激化矛盾的要点,便是那条没有被验证的“子午谷奇谋”。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魏延的想法是,亲自率领一万精兵,由子午谷火速赶往长安。出其不意,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
诸葛亮率领主力大军走大道,牵制魏军主力,由斜谷进兵长安和潼关。双方在潼关合兵一处,在魏军的地盘上与魏军决战。
结果,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直接给否决了。
魏延因此对诸葛亮有些不满情绪,诸葛亮也对他有所提防。
因为用兵思路产生分歧,魏延与诸葛亮慢慢疏远。
真正击垮魏延的是,诸葛亮临死时召开的军事会议,居然没有让蜀汉二把手参加,还把蜀国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杨仪。
诸葛亮已死,魏延便把矛盾指向杨仪。魏杨二人相互上书指责对方谋反。
很可惜,蜀汉满朝文武没有人替魏延说话。因为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都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纷纷站到魏延的对立面。
最后因为与杨仪发生军事冲突,满朝文武一番商讨,坐实了魏延“造反”的行为。
平心而论,说魏延“造反”应该是莫须有。
但有意思的是,在蜀汉旧臣老将凋零殆尽的时候,所有人的心思没有用在社稷大事上,而是忙于争权夺势。
实属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