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比窦娥还冤,千年“反贼”魏延,死于诸葛亮之手?

比窦娥还冤,千年“反贼”魏延,死于诸葛亮之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4102 更新时间:2024/2/21 9:35:30

魏延是蜀国“五虎上将”之后,武力值最为强大的武将,本来他献城投靠刘备,后来又屡立战功,深受刘备器重。

但是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怎么好。《三国演义》中直接安排了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就因为魏延叛主来归,要娶他的性命。

在诸葛亮病重、在五丈原壤星的最后阶段,魏延更是踏灭了主灯,导致诸葛亮身死五丈原,当时诸葛亮虽然阻止了姜维杀魏延,但是诸葛亮临终,还是定下秘密的计谋,让马岱杀掉魏延,理由就是自己死后,蜀汉朝廷中再也没有人能镇得住魏延。

在剧作家魏明伦写得川剧《夕照祁山》中,着力展现了诸葛亮决定杀魏延之前复杂的心理活动,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人的缺点,而没有将他神话。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魏延根本不是死于诸葛亮的手中,而是死于自己的性格。

魏延的经历

魏延原本是长沙太守韩玄手下的一名偏将,后来杀了韩玄,和黄忠一起归顺刘备。

刘备入川前后,魏延已经因为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在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魏延又立下战功,被封为镇远将军、并担任汉中太守,此后魏延长期独当一面,镇守汉中十几年,刘备登基称帝时,魏延成为镇北将军。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被封为凉州刺史,因魏延曾在阳溪大破魏军,这次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魏延战胜魏军的自信。

于是魏延多次建议诸葛亮采取子午谷奇谋,魏延亲自帅兵由子午谷进入汉中,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这个提议被一向用兵谨慎的诸葛亮否决。

在魏延看来,“子午谷奇谋”是一个很好的计划,诸葛亮不采纳这个建议,就是白白错失良机。因为战争思路的分歧,魏延对诸葛亮很不服气,而诸葛亮对魏延似乎也并没有那么信任。

按照常理来说,魏延作为一个将领,其实是没有资格对当时已经大权独揽、而且地位崇高的诸葛亮不服气的,但是魏延也是有资本的。魏延的资本,就是刘备对他的信任。

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刘备和蜀汉群臣商议,将王国的都城建立在成都,但是汉中的地位也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汉中的存亡,直接关系到蜀汉王国的存亡。这时,刘备当然应该留下一名能力强悍,并且信得过的大将来守汉中。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刘备一定会让张飞守汉中,没想到刘备竟然让魏延来守汉中。刘备的这个举动,不仅是给了魏延充分施展能力的平台和机遇,而且还给了魏延充分的信任。

在刘备的飞速提拔之下,魏延当然也对刘备感恩戴德,刘备在委任魏延担任汉中太守的时候,大会群臣,让魏延发表就职演讲。

魏延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兵前来,我可以为大王抵挡他;如果曹操举十万兵力前来,我可以为大王吞并他们。”刘备对魏延的保证很满意,魏延也果然不辱使命,将汉中守的铁桶一般。

在跟随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在战场上也曾多次勇猛杀敌,再立军功。

但因为诸葛亮不采用子午谷奇谋,魏延感到自己的志向不能伸张,因而与诸葛亮产生了嫌隙。对于子午谷奇谋,有人认为诸葛亮应该采用,这是蜀汉能够翻盘的机会。

有人赞同诸葛亮的选择,认为子午谷奇谋一旦付诸实施,对蜀汉来说,就意味着灭顶之灾。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呢?

子午谷奇谋的不可行

史书中关于子午谷奇谋的两种记载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种记载认为:魏延想率领一万人马,像韩信一样暗度陈仓,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直逼长安;另一种说法认为:魏延要走子午道,赌夏侯懋有勇无谋,防范不到位,突袭长安,诸葛亮则可以率领大军,出斜谷,经过扶风,与魏延会师于长安。

这两种说法,一个出自陈寿的《三国志》,一个出自《魏略》,笔者认为《三国志》的可信度更高。

突袭长安的策略太过冒险,因为天气的变化,因为援军不能及时感到,因为曹魏可以在短时间内集结起大量的兵力来守卫长安,所以第二种说法,明显漏洞太多,不合情理。

按照第一种说法,子午谷奇谋也是不可行的,魏延的一万军队,要做好隐蔽工作,不能被曹魏的哨兵发现,要克服天气原因,包括战胜不可能战胜的大雨等自然灾害。

由于魏延退出子午谷奇谋的时间,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所以曹魏对蜀军是疏于防范的,魏延据此料定,当他的军队突然出现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敌军一定会弃城逃走,但是如果他们不逃走呢?

如果他们拼死抵抗,魏延的一万人马,是一定招架不住的。

而诸葛亮的援军也不一定会按时到达,就算可以按时到达,魏军数倍于蜀军的兵力,也可以将魏延和诸葛亮的两路人马歼灭在长安城下。

况且蜀军长途奔袭,到了长安已经是强弩之末,那里还能战胜以逸待劳的魏军呢?

对于子午谷奇谋的风险,诸葛亮想必也是和魏延说过的,但是像魏延这么傲娇的人,一旦认定某一件事,就会觉得自己无比正确,别人不采纳自己的意见,就是别人没有眼光。

魏延深感屈居在诸葛亮手下,是不得志的。

所以,在诸葛亮尸骨未寒的时候,他就拉起一帮人马,决定继续北伐事业;他觉得这时诸葛亮已经不在了,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而诸葛亮生前已经料到魏延有可能分裂蜀军,所以才让马岱假意跟随魏延“谋反”,趁魏延不注意将他杀死。

这样的解释,说明魏延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军事行动,而不是要造反,诸葛亮要杀魏延的原因,也是要保护蜀汉大军不被分裂,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可惜,这种解释仍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魏延的死亡

《三国志》对诸葛亮遗命的记载是:命令杨仪率护送灵柩,率领大军返回成都,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大军就自己出发,不管魏延和可能跟随他的人。

诸葛亮临终前,虽然还是想尽量周全魏延和杨仪的分争,但是关键时刻他也只能选择做事更为稳妥的杨仪执掌军队。那个时候,姜维的能力虽然也很强,但是还没达到让全军上下都服从他的程度。

诸葛亮既然选择了杨仪,那么魏延被杀的概率就很大了,因为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一旦没了诸葛亮的调和,只会愈演愈烈。

魏延武艺高强,能力确实也很强,但是他的性格也有很明显的缺陷。

魏延个性太强,非常傲娇,这一点和关羽很有一比。在魏延相处不好的很多人中,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最深,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在诸葛亮北伐时已经很激烈。

虽然诸葛亮对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都很欣赏,也多次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但是终究没有什么效果。那么,魏延和杨仪有什么深仇大恨呢?

其实魏延和杨仪的仇恨,也没什么不能放下的。

魏延性情骜,大家碍于他的资历和能力,都让他三分,但是杨仪不肯让。杨仪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随着矛盾的积累,他和魏延之间,甚至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杨仪是文官,嘴皮子很厉害,有时会激怒魏延;而魏延也常常在气愤时,拔出刀来,在杨仪面前挥舞,杨仪作为一个体力远远比不上魏延的文官,只有吃亏的份儿。

但是再弱的人,怨恨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爆发的。统领蜀汉十万大军的杨仪,在诸葛亮死后终于有机会杀了魏延,为自己报仇雪恨了。

于是,魏延就被扣上“反贼”的罪名,被诛灭三族。其实说魏延谋反,完全是杨仪的陷害,如果魏延真的要造反,他大可以在诸葛亮死后去投降曹魏。魏延并没有谋反,他最终死在了杨仪的陷害之下。

不久,随着杨仪口出狂悖之言被下狱问罪,自尽而死,蜀汉朝廷终于意识到,魏延是被杨仪冤杀的,又为魏延平了反,但是悲剧已经铸成,无论是魏延,还是杨仪,都死于容易激化矛盾的性格。

问题在于,诸葛亮知道魏延和杨仪水火不容,还让杨仪统领大军,不是明摆着要置魏延于死地吗?

阴谋论者甚至认为:诸葛亮有意借助杨仪和魏延的私人争斗,让他们两败俱伤,这样蜀国就可以太平无事,也不用担心没人能解决他们的冲突。这种说法真是让诸葛亮背了很大的黑锅。

首先,诸葛亮在世时,之所以费心调解杨仪和魏延的矛盾,而没有打压他们中的任何一方,就是因为对他们两人的才华都很欣赏,人才稀少的蜀国,必须尽力让每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其次,即使在诸葛亮临终前,他也是希望杨仪和魏延能够放下私人恩怨,肩负起蜀汉的大局。但是,杨仪和魏延都让他失望了。

魏延觉得诸葛亮已经去世,再也没有人能够约束自己,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实施自己被“压制”的计划。

杨仪以为自己保住了十万大军的安全,又长期在诸葛亮身边工作,更是亲自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到成都,所以自己理应接替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治方面的一把手,没想到诸葛亮看中的接班人是蒋琬

这下子杨仪气不打一处来,说了很多过头话,最后大概也后悔自己冤杀了魏延,又觉得不被重用,活着很没意思,所以就选择了自杀。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魏延要造反,诸葛亮提前预知了魏延的行为,所以不惜杀了魏延,却不知道魏延之死是一个冤案,在这个冤案中,诸葛亮也被冤枉了。

不过,与其说杨仪杀了魏延,不如说魏延是死于自己与很多人都相处不来的性格。

一个人力量强大固然可以战胜很多人,但积累的矛盾多了,自然也会伤害到自己,甚至会给自己造成难以预知的灾祸;

所以,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战胜自己,要养成宽容平和的性格,才能收获福报。

更多文章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伍子芳说剧标签:魏延,刘备,曹魏,蜀汉,三国,谷奇谋,诸葛亮,子午谷,曹操手下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妙计迭出,然有一人,因被诸葛亮认为天生具有反骨,不敢重用,所以一直没有使用其献出的妙计——自汉中通过子午谷直达长献出此妙计的人乃是魏延,诸葛亮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其建议。魏延不服,认为诸葛亮不采用其计策,纯粹是因为嫉妒其才能。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诸葛亮亦有嫉妒心?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行吗

  • 他和关羽马超齐名,张飞对他服服帖帖,魏延也甘心听他号令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关羽,马超,张飞,魏延

    千里马也需遇明主,否则成不了事。千里马如果遇不上伯乐会发生什么事情?答案很悲惨,现实很残酷!在三国时期,就有很多人因为没有遇上合适的伯乐,硬生生的虚度了光阴,像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如三国早期吊炸天的大将:颜良,文丑。此二人,乃河北名将,其声名之大,相信不用多说,然而此二人最终却死得窝囊,原因是什么?

  • 诸葛亮否决子午谷奇谋:魏延拿下长安,刘备很丢脸,刘禅也要玩完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诸葛亮,魏延,刘备,刘禅

    关于子午谷奇谋能都奏效建功,两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此计是否可行,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妄议。诸葛亮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他应该知道:如果魏延真的拿下了长安,那么刘备会很丢脸,刘禅也会玩完——有一个棘手的问题,诸葛亮也处理不了,而蜀中门阀世族是一定会拿来大做文章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伐魏一

  • 诸葛亮的七星灯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魏延干挠,真的可以续命吗?

    历史解密编辑:迅猛龙美食标签:魏延,刘禅,姜维,三国,诸葛亮,七星灯,刘伯温,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诸葛亮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在《三国演义》的夸张下,诸葛亮成了一个精通兵法天文地理,精通铠甲之术的“魔头”。诸葛亮以一己之力,辅佐刘备从一个居无定所的“平民”,最终逆袭成为川蜀之主,建立霸业,达到瓜分天下的既定目标分为三个部分。刘备在白帝城病逝时,留下诸葛亮一人,让他协助继任者刘禅。诸葛亮临危受命,忠

  • 平定南蛮的大功臣,深受刘备、诸葛亮信任,可与赵云、魏延比肩!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刘备,魏延,南蛮,赵云,诸葛亮,赵子龙,天文学家

    221年,刘备刚刚称帝,他所任命的庲降都督就病逝了。他召来李恢询问谁能接替,李恢微微一笑:“陛下您看老臣怎么样?”刘备哈哈大笑:“朕原本就属意于你,正等着你自告奋勇呢!”就这样,李恢被刘备任命为“庲(lái)降都督”,与“江州都督”赵云、“汉中都督”魏延及“永安都督”李严同为刘备时期的四大都督。那李

  • 魏延能力碾压姜维,为何诸葛亮却偏爱姜维,打压魏延呢?

    历史解密编辑:萌叔说历史标签:魏延,姜维,诸葛亮

    大家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肯定都被这样误导过,那就是诸葛亮留计斩魏延,然而这完全是罗贯中让诸葛亮背的锅,不过事实上,诸葛亮确实也不太喜欢魏延,罗贯中只是把这点艺术放大了而已,那么作为蜀汉后期最有能力的将领之一,魏延能力上完全不输姜维,为何却偏爱姜维,打压魏延呢?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算到魏延会造反,仅

  • 蜀汉君臣博弈:魏延是被冤杀,还是真的叛变蜀汉?

    历史解密编辑:夜阑听书雨标签:魏延,蜀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

    读过三国演义,大家都知道,刘备的蜀汉在三国之中,实力是最为弱小的。因为益州之地虽然富庶,称为天府之国,但是从军事角度看并没有大的战略纵深,一旦被围之,蜀国无可奈何,只能被灭。所以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基本没有错,即使不成功,也是以战为守。只不过蜀汉将相并没有拧成一股绳,相反互为掣肘,致使人才凋零,蜀中无大

  • 刘备讨伐东吴,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呢?

    历史解密编辑:清临讲故事标签:刘备,诸葛亮,赵子龙,魏延,马超

    公元219年,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并斩杀了关羽。对此,刘备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公元221年,在成都登基称帝后,刘备亲自率军征讨东吴,这就是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前两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于夷陵之战来说,以陆逊击败刘备而告终。因为损失了数万兵马,蜀汉从此走向了衰落。针

  • 雾看《三国》第556 魏延这样强出头到底好不好(下)

    历史解密编辑:浩泽生活视频标签:魏延,刘备,蜀汉,张飞,诸葛亮,赵子龙,古装片,历史片,三国(电视剧)

    孔明为什么不喜欢魏延,这原因是很耐人寻味的,是因为魏延的长相,因为魏延与关公一样都是丹凤眼,在面相上两个人有相似之处,关公字云长,魏延字文长,读音写法相当接近,当然,关公与魏延的交集并不是很多,从年龄上看,关公也是大了魏延好几岁,换句话说,关公是前辈,魏延是后辈,蜀汉前期关公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将领,蜀

  • 三国魏延被诸葛亮说有反骨,最后被杀,你怎么看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魏延,蜀汉,蒋琬,姜维,诸葛亮,古装剧,三国(电视剧)

    站在一个人的角度,魏延之死是挺可惜的,这是一位对蜀汉忠心不二,而且是从刘备部曲出身,军事才能也没得说的一员大将,魏延的去世对于蜀汉将领方面来说的确是一重大损失,无论他的作战经验还是领军打仗方面在蜀汉都是超一流的。所以对于魏延的死有二个字表示:惋惜。站在蜀汉稳定,蜀汉大局的角度,魏延必须死,没得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