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凭着一己之力,最终开拓疆土,成就一方霸业。虽如此,但是刘备这辈子仍然有好几件事情做得并不是那么漂亮。众所周知,刘备对外宣称一直以“仁义之君”自居。而且他所做的事情也似乎都是正道,匡扶汉室,惩奸除恶,这就是刘备的日常。
但是呢,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公元221年9月刚刚在过完炎热的夏天之后,刘备便在成都称帝。而且在称帝之前,还在蜀中对众人道,“昔日大汉皇帝刘协已经死去,他刘备正是为了和曹魏分庭抗礼而称帝。”,刘备当时的话语可谓是自欺欺人。
公元221年,汉献帝正被曹魏软禁着。不但行动不便,而且还一直被人监视。就犹如笼中之鸟一般,而这个时候,刘备势力不弱,占据益州。手下能文能武者亦不少。但是这个时候,他刘备不但没有想办法迎接汉献帝,而是自己做了皇帝。刘备之心昭然若揭,刘备到底是真仁还是假义?
关于上述问题,其实可以从当年刘备进取西川之时说起。
众所周知,刘备在用见不得人的手段得到荆州数郡之后,他便把益州看作是第二个战略要地。也就是要实行《隆中对》的第二个计划。当时,诸葛亮刚刚帮其得到荆州数郡。加上之前,数次前往东吴,也的确颇费精力。因而,刘备这次入川,他就没有带诸葛亮。而是带了,与诸葛亮齐名的另外一位大神,他就是凤雏庞统。
庞统当时带着荆州系人物,黄忠、魏延等,跟随刘备一同入川。名为拒张鲁,实则伺机取益州。刘备一行人首先在葭萌关抵御张鲁,其实明白人都知道张鲁岂是刘备对手。刘备在葭萌关,广布恩义,收取人心,这一套刘备用了多年,也是刘备最擅长的。
当然,益州方面也有能人、贤士。刘巴、黄权等都建议刘璋此时应该让刘备出川,否则日久必生变化,到时候益州恐不为己所有也!
另外一方面庞统也向刘备献了三条妙计,第一条出其不意,直接率兵攻取成都,给老刘璋来一个措手不及。第二,杀杨怀、高沛,收其兵卒,军资,再攻刘璋。第三条,就是直接卷铺盖走人。
这三条妙计,刘备选择了第二条。其实,刘备走这条路,也就可以看出刘备骨子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杀其将,收其兵、这跟明抢没有什么区别?
注意,刘备在选择第二条计策之前,他是在葭萌关已经是广施恩义了的。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杨怀、高沛二人,同样是被刘备所营销了的。杨怀、高沛仰慕刘备之才,因而肯定不会对刘备有所防范。哪知道,刘备突然出手,非常轻松就做掉了杨怀、高沛,收其兵,攻向成都去矣。这一点,恐怕杨怀、高沛二人做梦都没有想到。
要知道,庞统在给刘备建议使用第一条计策之时。刘备当时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坚决不采用,而且还给庞统讲了一番道理。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在葭萌关收取民心之后,刘备却采取了更为大胆的计策,杀杨怀、高沛,并收其兵为己所用。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 刘备这一招,也真是高,打了一个出其不意,而且还赚了大便宜,收获兵士与许多军资,还占了他们的城池涪城。
在首战告捷之后,刘备便在涪城大宴军士,这个时候庞统才发现了刘备的真实嘴脸,彻底撕掉了刘备的假面皮!庞统道:“伐人之国而为乐,非仁义之兵也!”刘备大怒命人赶了庞统出帐!刘备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刘备当时真是高兴过头了,还搬出了武王。
庞统当时之言,虽然是有些过了,但是也确实是实话实说。要明白,刘备所有的战略皆出自于庞统。这真是,“人主几番存厚道,才臣一意进权谋。”,此话说的也正是庞统与刘备的故事。其实在涪城宴会之后,庞统便发现刘备骨子里面是非常野性的。也绝非真仁之人。为了某种目的,他刘备也绝对下得去手。
那为什么刘备的态度前、后,会有360度,如此大的转变呢?前面,还不采纳庞统之计谋。而其后,便挥军斩了杨、高,二人,而且还收取了他们的兵士。其实说到底,还得归功于庞统。
九州春秋记载,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备遂行。
上文乃是九州春秋之中的记载,庞统让刘备实行“权变之宜”,不能迂腐、一成不变。如此,才可以就成霸业,如果不及时行大事,将会被他人取代。
从事情的先、后,经过可以看出,庞统正是刘备成就事业的敲门砖。倘若没有庞统,相信刘备很难有思想上的较大转变。不过,刘备内心确实不像众人想的那样,是一个只会满口道德、仁义的谦谦君子。这件事情在涪城之宴会上,就可以体现出来。
谋袭刘璋,计虽出於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有句老话说得好,人在喝酒、喝酒时,是最为放松的。而在这个时候的话语,也往往是这个人的心里话,也是他最真实的本心之所体现。
只不过,庞统敢于直言。直接戳穿刘备的心思,这让非常生气,刘备还叫人轰走了庞统。不过,想到庞统之功,又将庞统叫回了宴席。
其实,庞统当时揭露刘备之举,他是做给同事诸葛亮、还有荆州派系人物,黄忠、魏延看的。特别是诸葛亮,诸葛亮当时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邀请到了庞统加入刘备团队的。于私,庞统亦是诸葛亮之友,他们的才能相仿,可以说彼此皆是知己。
在刘备大军进发成都之前,诸葛亮就差了送了一封书信。信上内容大概就是让刘备,庞统要格外小心,休要中了敌人之埋伏。
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
当时诸葛亮苦心之谏,其目的就是要让刘备、庞统,加倍小心,以免中了敌人的算计。你猜刘备当时是怎么做的?玄德看了书,便教马良先回。刘备,只是看了看。并没有做出非常精细的战略。
后来,刘备与庞统,各引一支军队,刘备走大路,而庞统走小路。后来,也就发生了悲剧。庞统,不幸被刘璋人马给祸害。
明白人都知道,大路好走,就算有敌军,双方大军也好展开手脚放手厮杀,胜败亦非太过失常。然而,刘备却偏偏让庞统去走小路,如果一旦有伏兵,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刘备常年奔于马上,他岂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不其刘备是何居心也,到底是真仁假义,其实不难看出。
庞统与刘备在涪城发生的事情,其实就是做给众将领,还有诸葛亮看的。提醒,各位将领,包括诸葛亮,一定不要踩到刘备的红线,否则到时候谁都不会好看。当然了,这其中也包括了黄忠、魏延、关平、刘封等一干将领。
公元223年,也就是在庞统去世9年之后,诸葛亮被成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期间,刘备套路诸葛亮,如果刘禅不争气,你可以自己做主。这话,你能信吗?当时,诸葛亮叩头跪地,头都磕破了。如果当时,诸葛亮答应,我想刘备也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而魏延就更惨了,虽然知道庞统与刘备所发生的事情,但是却小看后主刘禅,不团结内部同事、私自动用军队完成私事,最终死得非常惨。刘禅其实并非傻子,再说蜀国还有蒋琬、费祎等人,他们岂可任由你魏延乱来!就算是当时的庞统,即使是入川首席功臣,照样因为一句话,刘备可以把他给赶出宴席。何况你魏延,还真带军乱来?岂能不惩治?
综合来看呢,刘备是一个极具野心,同时又绝非百分之百的仁义之君。王霸者应该具备的、驭人之术、酷辣手段,他都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