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陆逊真的与孙权信任无间吗,为何晚年被其活活逼死?

陆逊真的与孙权信任无间吗,为何晚年被其活活逼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环宇头条世界 访问量:1501 更新时间:2024/1/20 21:03:18

公元245年,陆逊心中怀着无限愤忿病倒了。

只因他曾上书为太子孙和正位,近期,宦官不断带来孙权的书信,斥责他不该探听宫中机密。

3月,63岁的陆逊带着满腔的愤懑与疑惑,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21岁就成为孙权的幕僚,为东吴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孙权也多次夸他像周瑜一样胆略兼人;就在一年前,孙权还在册封他为丞相的诏书中称赞他,“伊尹吕尚,君实兼之”。

言犹在耳,弥留之际的陆逊怎么也想不通,二宫之争自己一直保持中立,现在不过是说了几句丞相该说的话,孙权为何就不肯放过自己?

全文约40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

01孙登之死

二宫之争的起源,应是孙登之死。

公元241年,孙权培养了多年的接班人,太子孙登不幸病逝。孙登气绝之后,孙权收到他的临终上疏,震惊悲惋,悲痛无法抑制。

因为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所以每次谈到孙登,孙权都泪流不止。

孙登出生于公元209年,是孙权的长子。曹魏曾多次要求孙权纳孙登为质,孙权都予以拒绝。

孙权很早就开始着力培养这个儿子。早年聘张昭父子教授《汉书》,称帝后更是直接将陆逊长期留在孙登的身边。

为了培养他的羽翼,孙权还早早地为孙登挑选了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四人为太子中庶子在,号称太子四友,同时以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人为太子宾客。

长大后的孙登,在各方面也都让孙权很是满意。

因此,孙登之死让孙权丧失的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太子,还有希望,平衡江东和淮泗集团的希望。

这一点,我们看看孙权为孙登挑选的那份羽翼名单就知道了。

太子的老师是江东士族领袖陆逊。从他对孙虑等人说话的语气来看,此时诸皇子的确十分忌惮陆逊。

太子四友和四宾客中,除了顾谭出身吴中四姓、刁玄是扬州人以外,其余都是淮泗二代精英。

这份名单中,陈表是孙策旧将陈武之子,张休是失宠的张昭之子,诸葛恪则是孙权的心腹诸葛瑾之子。

这份名单可很有意思。

前几期,我们提到,孙权称帝后,江东集团已经极为壮大和膨胀,东吴朝堂丞相和上大将军都出自江东;而淮泗集团则极速凋敝,以至于无人挑得起大梁。

就在孙登去世6年前,终极大招吕壹因罪斩首,孙权削弱江东士族的计划基本告吹。

而孙登的这个班底,既能让江东士族满意,但重点扶持对象却是淮泗集团,孙权甚至还考虑到了各个势力小团体的均匀分布。

可见,为了平衡江东士族与淮泗集团,孙权可谓是用心至极了。

也正因为如此,孙登之死,犹如一次政治地震,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很多人都感觉到了。

02 二宫之争

公元242年,孙和被孙权立为太子。但同时,孙权又立孙霸为鲁王,政治待遇几乎和孙和无二。

不久,因羊衜建议,鲁王地位有所降低,孙霸心有不满,便起了争储之心。

眼看鲁王受宠,很多朝臣们纷纷遣送子弟侍奉孙霸,朝中很快就形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明争暗斗,这便是二宫之争,也称南鲁党争。

孙霸能和孙和争位,是因为其背后有三个支柱,他们分别是娶了公主孙鲁班全琮家族、和孙霸的两个外戚张承、刘基。

这三人和孙霸一样,早年都很受孙权的宠爱。可见,二宫之争其实跟孙权不无关系。

然而,事态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孙权的预期。

由于孙权对全公主的宠爱和亲近,孙和的太子之位一次次几乎不保。这引起了太子党官员的抵触,朝堂之上已不是暗斗,而是明争了。

孙权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下令禁绝他们与宾客官员往来,专心就学。但有些事一旦开始了,便没有那么容易结束。

终于一个重量级人物被卷了进来。

这人就是陆逊。

陆逊本来长期镇守武昌,远离建业朝堂,因此对此事一直冷眼旁观,保持中立。

当全琮就此事跟陆逊通气的时候,陆逊还劝他局势不明,不要过早表明态度。

然而,江东士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陆逊管得了自己,却管不了他的族人和亲戚。陆逊的族子陆胤、外甥顾承都是支持太子孙和的急先锋。

孙和眼看自己地位不保,便多次让陆胤和太子太傅吾粲向陆逊求救,想借陆逊的分量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于是,陆逊便多次上书,陈述嫡庶之分,“太子正统之位,宜有磐石之固”,并计划亲自到建业面见孙权,陈述意见。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孙和不仅没有因此保住太子之位,却捅了一个大大的马蜂窝,反而加速了自己的败亡。

很快,陆胤被下狱,审问他如何知道宫中秘闻;吾粲因为和陆逊书信往来而被下狱处死。

你陆逊身在武昌,如何知道宫中秘事的?孙权继续抓住这一点不放,多次遣使责问陆逊。陆逊受不了责问,不久便愤忿而死。

在此之前,太子党的顾承、顾谭已被流放交趾。因此,这一次,太子党的实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03 太子党的秘密

如果单纯看陆逊的上书和作为,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还是颇为一心为公的。

所以,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孙权要不断地斥责陆逊,以致于逼死一代英杰,甚至于削弱国家储君的势力。

事实上,所谓探听宫中秘闻不过是借口,孙权不能忍受的是,陆逊明确表示支持太子孙和。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太子党和鲁王党的不完全名单就知道了。

太子党: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尚书仆射屈晃、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以及太子属官太子太傅吾粲、张纯等;

鲁王党: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全琮之子全寄,鲁王属官吴安、孙奇、杨竺等;

史载,二宫之争时,东吴朝堂之上,“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但如果大家仔细看这份名单,就会发现,太子党中除了诸葛恪等少数人,几乎都是江东士族;而鲁王党中除与顾承等人交恶的全琮,几乎全都是淮泗集团和荆州士族。

在前三篇,子彧写了一万多字向大家说明,江东士族跟孙家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并不热衷于开疆拓土,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同时扩大自身在东吴内部的发言权。

而寄居江东的淮泗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却十分希望孙家能带领他们攻略掠地,甚至一统天下,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拿到更多的发展红利。

而从孙权上位到孙权建国称帝的20余年间,江东士族迅速壮大,而淮泗集团却迅速凋敝后继无人,新加入的荆州士族和侨居士族又不甚团结,多被江东士族拉拢。

因此,孙权登基以后,一直在试图扶持淮泗集团而打压江东士族,从而保持孙氏对国家的控制力,并孙吴帝国的生命力。

而现在,孙和的支持者几乎都是江东士族,如果孙和以后上位了会怎么样呢?

轻则国家生命力进一步削弱,远了说孙家被不被架空都不好说,后来的东晋就是这么回事。

这就是为什么孙权私下跟杨竺商议,准备废除孙和,立孙霸上位。而正是这次密谈,被孙和探听到,这才有了陆逊的数次上书和被斥责而死。

04

为什么这么多人党附孙和都没出大事,陆逊一上书就出事了呢?

看看陆逊的分量就知道了。

从21岁加入孙权幕僚开始,陆逊就是江东士族的首脑和希望;20年间通过征伐山越和各种手段,陆逊麾下有精兵数万;

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陆逊在东吴军队中的威望大涨,连曹魏将士都十分畏惧陆逊;从荆州牧到上大将军到丞相,陆逊身居高位多年,东吴朝堂上的威望也很高。

孙权从229年就开始忌惮陆逊,削除他的领兵,把他调离江东老巢,甚至在加封丞相时仍然让他留守武昌。

况且,陆逊之所以转变态度,由中立转而支持太子孙和,其实也并完全是公心,而是很大程度上因为外甥顾承的遭遇,是为了保护江东士族的利益。

很多人都认为,孙权晚年昏聩,导致东吴幺蛾子不断,比如远征公孙渊、二宫之争和陆逊之死。

然而,事实上,所有这些事的本质都是,为了孙家在江东的统治,孙权不得不重用江东士族;但为了孙家能继续掌控东吴,为了东吴的国家生命力,孙权不能让江东士族集团继续壮大。

在孙权眼中,陆逊上书就意味着,公开承认了孙和与江东士族的关系。而这,是孙权无法容忍的。

所以,陆逊一旦表明支持太子孙和,孙权就已经容不下他,甚至于还会加速太子党的败亡。

从这个角度说,陆逊或许死得并不冤枉。

陆逊死后数年,孙权最终决定将太子幽禁。此举再次遭到了太子党朱据、屈晃、陈正、陈象等人的激烈反对。

孙权同样没有手软,朱据、屈晃在大殿上被打了100大板并流放,陈正陈象被诛族,受到此次事件牵连诛杀流放的有10多人。

或许是因为害怕自己的目的被发现,或许孙权也的确是担心重蹈袁绍的覆辙,最后孙霸及其党羽被利用完之后,也没有落到好下场。

子彧说

陆逊21岁加入孙权幕僚,39岁一战封神,此后一路青云直上,一直做到了丞相,位极人臣。

然而,因为陆逊代表的是江东士族的利益,而不完全是为了效忠东吴政权,孙权从229年开始就不那么信任陆逊了,此后一直保持了20年的表面君臣和谐,直到陆逊晚年被孙权斥责而死。

在三国历史上,陆逊的一生极其辉煌。

辉煌到什么程度呢?《三国志》以惜墨闻名,除了曹孙刘的皇帝们,有且仅有两人能够实现单独列传的荣耀。

这两人,一位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另一位就是陆逊了。

然而,在后世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如日月之辉,光芒万丈;陆逊却如秉烛之光,或明或暗。

这是为何呢?

54岁的诸葛亮,为了他所效忠的国家和人民,殚精竭虑20余年,鞠躬尽瘁,将蜀汉的政治理想带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高点;

63岁的陆逊,为了自己的家族江东士族集团,操了40多年的心,却与主君孙权躲了一辈子的迷藏,东吴的处境越来越窘迫。

同为那个时代顶级的人才,陆逊的问题,不在能力,而在态度。

《琅琊榜》中,众人感叹,为什么想着别人的人能活,只想到自己的人却要死?

梅长苏回答:上天是公平的,那个人失去的,难道不是比生命更为宝贵的东西吗?

历史也是公平的,2000年后的今天,有人会偶然记得63岁的东吴名将陆逊,但几乎所有国人都会崇敬54岁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说在末尾:陆逊的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然而,孙权虽然逼死了江东士族的首领,但却无法将江东士族根除。

几年后,孙权也死了,但江东士族们与孙家王朝的博弈,却还没有结束。

文/子彧

参考资料:《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陆逊传·吴主五子传》

标签: 陆逊孙权诸葛恪丞相诸葛亮蜀汉

更多文章

  • 陆逊是怎样火烧连营攻破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陆逊,刘备,孙权,东吴,蜀汉,连营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

  • 正史上,关羽、张辽、陆逊、周瑜4大名将,谁的成就最高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关羽,张辽,陆逊,周瑜,汉朝,曹操麾下

    演义中,最厉害的武将是吕布,之后是典韦、赵云,但他们的战绩、功勋,不少是罗贯中老先生杜撰的,三国正史上,最优秀的名将是关羽、张辽、陆逊、周瑜等人,他们4人谁的成就最高?一、关羽关羽智勇双全,被后人尊为“武圣”,和“文圣”孔子齐名,在我国人民心中拥有着很高的地位。关羽结识刘备之后,就跟随刘备征讨黄巾军

  • 诸葛亮曾经给陆逊写信,希望孙权给侄子诸葛恪调个岗位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陆逊,孙权,诸葛亮,诸葛恪,诸葛瑾,天文学家

    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典范,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小编读史书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诸葛亮曾经给陆逊写过一封信,希望陆逊转告孙权,给自己的侄子诸葛恪调整岗位,这也算是变相的“走后门”了。诸葛恪其人诸葛亮有兄弟三人,大哥诸葛瑾在东吴为官,深受孙权信任,官至大将军。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

  • 三国东吴名将陆逊,因为战胜关羽而闻名,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一说史标签:陆逊,关羽,孙权,吕蒙,诸葛亮,东吴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直以来都有很多骁勇善战的将军,但是任何一个将军都未必能每战必胜。今天要说的每战必胜的将军就有那么一个,无论是从官方的《三国志》还是从小说《三国演义》来看,都对他评价很高。他就是东吴的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督--陆逊。陆逊剧照陆逊是三国中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虽然与诸葛亮相比,他

  • 孙权为陆逊特别设立一个官职,陆逊死后,只有两人曾任此职!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孙权,陆逊,东吴,蜀汉,曹魏

    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事实上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朝政,职位甚高。《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将军无疑是魏蜀吴三国的朝廷重臣了。比如曹魏

  • 刘备夷陵之战败逃,陆逊追击刘备,为何见到赵云掉头就跑?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刘备,陆逊,赵子龙,关羽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蜀汉的上升势头被遏制,荆州彻底被东吴占领,汉昭烈帝刘备最终病死在白帝城。在这场战役中,一代枭雄刘备本来打算率领大军,一方面,替“义弟”关羽报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机会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壮大自己逐鹿天下的资本。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蜀汉军队的确势如破竹,

  • 三国改名,诸葛亮本姓葛,张辽不姓张,简雍不姓简,陆逊本名陆议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张辽,陆逊,简雍,三国,诸葛亮,诸葛瑾,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一个人刚出生时,原本没有名字,人们为了区分,便为其起了一个名字,这个人从此便有了名字。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也就能够改名,有的人甚至改姓。我们看看三国时期改名改姓大全,究竟有哪些人改名改姓呢?诸葛亮本姓葛诸葛家族虽然人丁不多,但能人却非常多,魏蜀吴三国朝堂之上都有诸葛家族的人,其

  • 东吴经济发达,实力雄厚,为何不北伐?这几点限制了陆逊发挥

    历史解密编辑:复意回觅标签:陆逊,东吴,吴国,孙权,刘备,魏国

    在三国时期,吴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和后来崛起的蜀国一块儿合作,双方共同抵抗魏国。然而,蜀国和吴国撕破脸之后,东吴一就老老实实守着江东,一直没有北伐,这到底是何原因呢?首先是权力分配问题。蜀汉这边自从建国后就一直对外出征,兵力上占据优势的吴国却原地不动,就在江东守着,其实这个和统帅的权力有很大关系,

  •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被陆逊击败?原因有4个!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刘备,陆逊,蜀汉,曹魏,关羽,夷陵之战,曹操手下

    公元221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大怒不许,吴将陆逊等屯兵秭归,被蜀将吴班击破。刘备军占据秭归,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同年秋七月,刘备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

  • 三国演义里,陆逊谋国有术且忠义无双,格局决定人生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陆逊,孙权,刘备,关羽,孙策,吕蒙,司马懿,历史片,古装片,曹操手下,三国演义(电视剧)

    《三国演义》中吴国的陆逊没有诸葛亮,司马懿的巨大光环,存在感很低。其实在正史《三国志》中他是除了诸葛亮之外,唯一有单独传记的将领,可见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他是一位全能军事将领,夷陵破蜀,石亭御魏,奠定了他吴国社稷之臣的位置。从一位家破人亡的大族子弟到江东的中流砥柱,他经历过陆氏灭族,寄人篱下,一鸣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