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典范,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小编读史书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诸葛亮曾经给陆逊写过一封信,希望陆逊转告孙权,给自己的侄子诸葛恪调整岗位,这也算是变相的“走后门”了。
诸葛恪其人
诸葛亮有兄弟三人,大哥诸葛瑾在东吴为官,深受孙权信任,官至大将军。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生下了就是官二代。诸葛恪体格肥胖,聪明伶俐,文采飞扬,从小就有“神童”的美名。辩论起来随机应变,没有能应答他的人。孙权见了很惊奇,对他的父亲诸葛瑾称赞道:“蓝田出产美玉,果然是名不虚传。”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之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还有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问他:“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指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问他原因,诸葛恪说:“我的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从以上史书中的小故事来看,诸葛恪的确有些小聪明,也很会随机应变,但他的性格是有缺陷的。
诸葛亮写信给陆逊
诸葛恪身为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加上孙权非常喜欢他,所以很有些骄狂之气。父亲诸葛瑾对此很是担忧,诸葛瑾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这句话是说,诸葛恪不能让家族兴盛,恐怕会给家族带来灾难。
诸葛恪刚成年后,孙权为了考察锻炼诸葛恪,任命他管理军队的粮食供应。这个工作文书繁琐而无趣,诸葛恪很是不喜欢。军粮供应,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容易出现问题,诸葛恪的性格其实并不太适合,所以诸葛瑾非常担忧,然后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诸葛亮。
于是诸葛亮才给当时主管东吴军政的陆逊写了封信:
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
这封信意思很明白:我的哥哥诸葛瑾年纪大了,而侄子诸葛恪的性格有缺陷,不是非常谨慎的那种人。现在让他负责军队中最重要的粮食供应,我虽然在远方也感到不安,请足下把我的意见转达给至尊(孙权)。当时东吴内部都称呼孙权为至尊,所以诸葛亮也称孙权为至尊。
陆逊在看完信后,立刻把诸葛亮的意见转达给孙权,而孙权便调诸葛恪去领兵,不再负责粮草供应。其实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之所以认为诸葛恪不适合主管军粮的官职,是因为他们清楚诸葛恪性格中的缺陷,担心他不能胜任,而且会引祸上身。诸葛恪后来的下场,也证明了诸葛亮的担忧不无道理!
孙权病危时,选诸葛恪为托孤大臣。孙亮即位后,拜太傅开始掌握军政大权。执政初期,革新政治,抗击曹魏,取得东兴大捷,名闻海内,天下震动。之后产生轻敌之心,大举出兵伐魏,遭遇新城之败。回朝之后,独断专权。
建兴二年(253年),被宗室孙峻联合吴主孙亮设计杀害,时年五十一岁,最终被夷灭三族。诸葛瑾的预言成了真,诸葛恪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导致家族被灭。诸葛亮虽然写信给陆逊,让诸葛恪避免了主管军粮出错,但最终还是不能避免诸葛恪败亡的下场。子女,你可以保护他一时,但不能保护一辈子,有时候放手让他们自己经历挫折,或者是更好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