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他们的战争就像一场折子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战乱,终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同的人对三国的看法不同,有人喜欢吴国,有人喜欢魏国,也有人喜欢蜀国。孙权年纪轻轻就能和曹操刘备抗衡,一方面是靠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是靠吴国积攒下来的实力。
人们常说,英雄出于乱世,因为只有乱世才能给英雄施展才能的机会。从某种意义而言,乱世的确是英雄的一种幸运,但并不是所有英雄都能在乱世凸显自己的才能,比如说东吴的将领太史慈。太史慈空有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最终只能被张辽斩杀。有古人之风的太史慈,他的武力能在三国将领中排得上名吗?
一、有勇有谋
太史慈名子义,是东汉末年吴国的著名将领。据史书记载,他和关公一样,也是一位美髯公。太史慈自幼好学,不仅书读的好,在骑射方面也十分出色。太史慈长大以后,凭借着他出色的表现成为了本地郡守手下的一个小官。
有一次,太史慈所在的郡、州发生了矛盾,郡守害怕州吏先下手为强,将这件事情汇报给有司,于是派太史慈为使查看情况。太史慈到了地方之后,略施小计,毁了州吏的奏章。他非常聪明,知道自己虽然破坏了州吏的计划,但行事太过鲁莽,一定会遭到惩罚,于是逃离了郡县。
孔融在北海知道太史慈的事之后,十分敬佩他,并派人人去照顾太史慈的母亲。太史慈来到北海时,正值孔融被黄巾军围困,太史慈的母亲告诉他:“你不在家的时候,孔融经常照顾我,现在他有难,你也应该去帮助他。” 听完母亲的一番话后,太史慈用自己的计谋与武力救出了孔融。
二、结识孙策
救出孔融以后,太史慈就投奔了刘繇。刘繇的谋士给刘繇提建议说:“太史慈有勇有谋,是个不可多得的将领,你应该重用他。”刘繇并没有听取谋士的话,他认为太史慈只是个无名无姓的小官,要是重用他的话必然会遭到其他名士的耻笑,所以就给太史慈安排了个巡查的活。
孙策攻打刘繇之时,周瑜告诉他,刘繇手底下有一员大将,名为太史慈,此人骁勇异常,必须万分小心。孙策进攻刘繇前先查看了一番,孙策的查探让太史慈彻底出了名,他和孙策二人在神亭岭酣战了几百个回合,不分胜负,在这次酣战中孙策对太史慈刮目相看。
孙策打仗赢了之后,太史慈作为俘虏被绑到了孙策的面前,孙策连忙解去绑在在太史慈身上的绳索,并与他搭话。刘繇死了以后,孙策派太史慈去安抚刘繇的部下,有人认为,不应该派太史慈去,他很有可能一去不回。孙策却说:“子义离开了我,还能去投奔谁呢?”太史慈并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完成任务后就回到了孙策身边。
三、落寞的武将
孙策的一生说幸运也幸运,说倒霉也倒霉,好不容易打下了江东这块领地,自己却被人暗杀了。孙策在弥留之际,许多大臣认为他会让自己的三弟孙翊继承江东这份基业,因为孙翊与孙策的性格最为相似,但孙权却选择另一位行事更为稳妥的弟弟——孙权。
孙策非常聪明,他知道打天下和守天下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东吴这块地方他差不多都打下来了,当务之急就是要守住东吴,孙翊虽然骁勇但是他守国的能力比不上孙权,于是孙策选择孙权当东吴的统治者。孙权的继位可以说是成了太史慈施展本领的阻碍。
孙策和孙权完全不同,孙策用人不注重门第,所以他可以重用太史慈。但孙权不同,他继位后要对武将进行压制,平衡好武将与文臣间的关系,所以他并没有重用太史慈。演义中,张辽在合肥之战射杀了太史慈,正史中,太史慈病逝于41岁。
总结:太史慈称得上是三国英雄当中的一个遗憾,他的勇猛不亚于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更何况,他还拥有一个比吕布更出色的头脑。在三国的整个武将排名中,太史慈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如果孙策没有死,或者太史慈换一个主公,他可能还会拥有一个更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