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打开以后,发现里面没有书信,只有一味药材。
在《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其中“曹公”指的是曹操,而“慈”指的是东吴名将太史慈。
曹魏与东吴是对立面,曹操郑重其事地用小箱子装了一味药材送给太史慈是何意?难道太史慈当时患病,需要当归治疗吗?笔者翻阅史料发现,曹操送太史慈当归时,太史慈年富力强,正值壮年,并未患病。
况且,当归虽然是一味不错的药材,但它的稀有程度并不高,即便太史慈对当归真有需求,东吴也完全可以轻松满足他的需求,曹操可谓是多此一举。但聪明如曹操,被陈寿称为“非常之人”的曹操,会无缘无故地送当归给太史慈吗?显然不会。
当归,在古代经常被用于异地生活的夫妻之间相赠,一方面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一方面提醒对方,“应当归家”了。
曹操与太史慈是敌对关系,自然不能取这个“归家”的意思,曹操的意思很可能是劝太史慈归降。
太史慈是一个什么人?身高七尺,长臂如猿,一身武艺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依然难逢敌手,射箭技艺更是超群,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最重要的是,太史慈是一个大孝子,而且重情重义,说话一言九鼎。刘繇败亡后,部下万余人群龙无首,孙策当时急需扩大势力,决定让太史慈收拢这批人归降,太史慈答应孙策,60天内必会归来。
太史慈走后,孙策的部下都认为太史慈不会归来,孙策却坚信太史慈一定会如约回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太史慈不会归来其实非常符合逻辑,一来太史慈当时与孙策交情不深,二来当时是乱世,太史慈得到一万余军队,完全具备自立为王的资本,这支队伍在当时的价值极高,这一点从孙策用传国玉玺换来几千兵马就能看出来。
所以,认为太史慈不会再回来的看法,更加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但孙策不这样认为,他深知太史慈重情重义,必然不会因为这一万余人而违背诺言。对于孙策而言,这个决定其实是一场豪赌,好在他最终赌赢了。
太史慈就是这样一个武力值超高,重情重义的将军,无论是他的忠心还是孝心,在当时都属于将军的表率。曹操一向惜才,对太史慈这样的将军最是喜爱,遗憾的是,太史慈在他的对手任职,基本不会有投降他的概率。
但曹操乃“非常之人”,明知不可为仍要为之,若不是向自己喜爱的将军抛出一次橄榄枝,又怎么会甘心呢?所以,他才会给太史慈送信,向他表达自己的招降之意。
笔者此言并非没有根据,曹操借物寓意之举并非孤立,无论是当年的“一盒酥”,还是撤军之前的“鸡肋”,都是此类的案例。
但曹操是“非常之人”,却不是厚脸皮,他自知招降太史慈的希望极低,若是直接写一纸招降书被太史慈拒绝,必然会非常没面子。但以赠送当归这样的隐蔽方式来表达,自然就不会出现如此窘境,即便太史慈不愿意,曹操也不会损失颜面。
但话说回来,曹操此举固然用心良苦,也堪称高明,只是他的这番用意,太史慈真的能够理解吗?毕竟太史慈是一员武将,他精通的是射箭,难道也善于思考吗?
其实,这一点并不需要担心,因为太史慈是武将不假,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极其聪明之人,在《三国志》中就有明确记载,孙策称太史慈为“天下智士也”。可见,太史慈具备一定智慧,至少理解曹操的寓意并不难。
当然了,虽然曹操有意,太史慈也能理解他的用意。但曹操这番彰显智慧的做法,却注定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太史慈不仅是一位有实力、有智慧的武将,他还是一位忠义的男子汉,自然不会做出“投敌”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