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莱太史慈:投降孙策后,为什么销声匿迹了,看看孙权做了什么

东莱太史慈:投降孙策后,为什么销声匿迹了,看看孙权做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科普E君 访问量:1233 更新时间:2024/1/21 9:10:02

什么是三国?

苏轼说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气云天,恢弘磅礴。

杜甫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惋惜悲叹。

杨慎说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旷达豪迈、淡泊洒脱。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个人的所感所悟皆有不同,但唯有一个标签是每个人都不能否定的,那便是英雄二字。

所谓时势造英雄,别看三国不过短短几十年,但是在这期间出现的英雄豪杰却是多如牛毛、灿如繁星,而低调的东汉大将太史慈就是其中之一。

太史慈其人原是一员猛将,弓马熟练、箭法精良,这个猛将到底有多猛呢?曾经为了报答孔融,敢单枪匹马突围敌军替他向刘备求援,场景不亚于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威名赫赫的大将,却在投降孙策后突然就“销声匿迹”了。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离奇曲折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三国版“孤勇者”——太史慈

根据史料的记载: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乃东莱黄县人,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身高180厘米的山东大汉,不仅长得好看还是个真正的神射手。

也是因此,年纪轻轻太史慈便能在莱郡郡守手下任职。当时,太史慈距离真正的出人头地还差了一大截,但机会向来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恰逢东莱郡郡守和青州刺史发生冲突,太史慈使计帮自己的领导摆平了危机,自此之后声名鹊起。

对于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能人,孔融当然也起了结交的心思,常常派人去照顾太史慈的母亲,多番赠钱赠物,太史慈得知之后心中感激不已。

然而孔融却不知,正是他此番的结交和帮助,在之后救了自己一命。

众所周知,孔融此人虽然搞教育很有一手,但搞军事却是个臭篓子,不然也不会沦落到被黄巾军围困的地步。

听闻孔融有难,太史慈立马赴身相助,然而当时的北海已被黄巾军围得水泄不通,说的夸张点就是只苍蝇都飞不出去。

急于报恩又骁勇善战的太史慈,硬是凭借单枪匹马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将求援信送出。

昔日府君倾意照料家母,家母感戴府君恩遇,遣我来相助府君之急......

太史慈看出刘备救援孔融有所犹豫,凭借自己精准的战略分析和出色的口才,成功说动其出兵救人,由此孔融才得以脱身。

太史慈的此番骁勇善战、威猛果敢,堪称三国版的“孤勇者”。

“君臣CP”双向奔赴

孔融当初的滴水之恩,却得到太史慈的舍命相助,说不感动那是假的。

不过,两人的政治主张却是南辕北辙,一个是一心上阵杀敌的猛将,一个是凡事主张以礼相待的文人。

大恩既已相报,太史慈也可卸下心理负担转投他人。古人云“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几经辗转他都没能得以重用。

兴平二年,太史慈转到了扬州刺史刘繇部下,也是在此期间遇到了他一生的伯乐,江东事业奠基人“小霸王”孙策。

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

那时太史慈初来乍到,满心欢喜的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宏图,谁知刘繇却并不认可他的能力,只堪堪给了他一个探查军情的小角色。

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扬州刺史刘繇与孙策是敌对势力,面对后者的紧紧相逼太史慈毫不畏怯迎难之上,两人斗得难分难舍却也酣畅淋漓。

当真是英雄惜英雄,勇猛的太史慈让孙策大为欣赏,而一直怀才不遇的太史慈也十分认可孙策的谋略。

在刘繇病死后,太史慈成功安抚原先的旧部下,并带领他们投于孙策麾下。

双向奔赴的“君臣CP”终于正式会晤,纵观太史慈的整个人生,这段时光毫无疑问也是他的高光时刻。

被孙策万分信任并委以重任的太史慈,频频征战沙场、奋勇杀敌,沙场上奔驰的不仅仅是骏马,还有他多年来郁结在心的万丈豪气。

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荆州刘磐一直是东吴的心腹大患,孙策不堪其扰,便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率兵征讨刘磐。

所谓气贯长虹、越战越勇,太史慈硬生生将那刘磐打出了“创伤后遗症”,此生都没敢来过江东。

伯乐早逝,太史慈被雪藏

相互信任的“君臣CP”,如此情深义重,乱世的战火中可歌可泣。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迈向人生顶峰的太史慈,却被命运的耳光一把扇到了最谷底。

随着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孙策早逝,太史慈也被雪藏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史慈固然有勇有谋,但是随着孙权的上台注定了他的没落。

一方面是年幼的孙权,急于树立自己的威望敲打之前的旧臣子,另一方面也必然是要培养自己的心腹,以转变对自己不利的局面。

当然面对太史慈这样有声望的部下,孙权也不会做得太过,毕竟不能落人话柄。

孙权以太史慈能制衡刘磐为理由,再也没给他安排其它任务,专一将治理东南方的任务托付其管理。

孙权统事,遂委以南方诸大事。

东南方向来不是三国的主战场,也就是说太史慈现实中无法再征战沙场。

只能“梦回吹角连营”,一代名将就此“销声匿迹”。此番郁郁不得志,太史慈最终在四十一岁时去世,真真是壮志未酬。

太史慈骁勇善战、重情重义,最后却落得抱憾终身的下场,当真是造化弄人、令人唏嘘。兴许是真实历史中,太史慈的遗憾太过沉重,重得让人心颤。

直至死前,太史慈都还在感叹:

“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所以在陈寿撰写《三国志》时,人为的给他续添了几年寿命,让他能够再回疆场。斗智逞谋的群英会、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赤壁之战,都能窥见他的身影。

比起现实中郁郁寡欢,抱憾而死的结局,或许太史慈更愿意如书中那般:

于战场上身中数箭,伤重身亡。

如此这般悲壮、凛然的退场,才配得上他一辈子难凉的热血。对于太史慈,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标签: 孙权孙策孔融刘备三国东莱东吴汉朝太史慈

更多文章

  • 东吴名将太史慈,临终遗言暴露野心,原来他的志向是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1949标签:太史慈,孙策,孙权,曹操,袁术,刘备

    小说《三国演义》与历史不同,小说人物形象单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复杂的。《三国演义》中,太史慈的定位是东吴第一名将,武力高强和孙策关系很好,在与魏将张辽在交战中战死。历史上的太史慈这个人并不简单,此人有志向有野心,且并非战死,而是病逝,享年41岁。太史慈临终前吐露遗言,感叹道:“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

  • 太史慈可不是单纯点辅助,输出暴力流太史慈可还行?

    历史解密编辑:天X蓬标签:甘宁,周泰,陆逊,天蓬,虎臣,辅助,太史慈

    战略天蓬说:#三国志战略版#大家好,我是天蓬。太史慈可不是单纯点辅助,输出暴力流太史慈可还行?虎臣弓里是太史慈辅助甘宁兼顾控制,周泰全力增伤甘宁火力全开。本期天蓬收集到奎宿|尘马小伙伴的暴力虎臣弓。太史慈也全力输出兼顾控制,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天蓬感谢小伙伴的无私分享与支持。实战鉴赏诗诗盾曹操带的藤

  • 在乱世三国中如何成名?太史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般,令人直呼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历来都很现实标签:孙策,孔融,刘备,东吴,曹操,韩当,太史慈,古装片,历史片,乱世三国,三国(电视剧)

    公元187年,位于青州的东莱郡的官员们遇到了一件棘手事,在刚刚前不久,东莱郡郡政府与青州州政府之间闹出了一些矛盾,需要朝廷进行定夺。在汉朝,地方官员之间的官司矛盾不看谁占理,也不看谁官大,主要看谁跑得快,正所谓:“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当时的交通条件有限,朝廷不可能每天就忙着处理千里之外的鸡毛蒜

  • 放弃虎臣太史慈补位吴骑

    历史解密编辑:天X蓬标签:凌统,周泰,法正,甘宁,吴骑,太史慈,孙尚香

    战略天蓬说:#三国志战略版#天蓬苦凌统久已,放弃虎臣太史慈补位吴骑。天蓬s15的小号一直没有凌统,想玩吴骑一直没有凌统。天蓬赛季成就卡出三个孙尚香一直丢仓库里。由于最近虎臣弓表现实在拉胯。天蓬放弃虎臣弓让满红的甘宁与董白组一个碰瓷枪。太史慈与周泰、孙尚香组一个碰瓷的吴骑。效果不能说太好,表现也有亮眼

  • 三国志战略版:虎臣弓满红别碰?太史慈机制解析,这样玩才叫虎臣

    历史解密编辑:三国志诸葛村夫标签:太史慈,甘宁,周泰,吕布,凌统,虎臣

    理性游戏,适度氪金,大家好我是诸葛村夫。虎臣弓这个阵容自从被研发出来之后就很受争议“赌狗阵容”,“白板之光”,“白给阵容”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村夫认为,白板出虎臣弓赌脸无可厚非。但是太史慈作为吴国的万金油,如果高红,做虎臣弓就是大材小用!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虎臣弓的主C是甘宁,并且携带了两个主动战法

  • 三国威名赫赫的太史慈,为啥投降孙策后,就“销声匿迹”了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孙策,太史慈,孙权,孔融,曹操,东吴

    自古江东多才俊,其中太史慈这位人物,智勇双全武艺精湛。他还非常重情重义,被孙策称之为“天下智士”、“青州名士”。然而,如此英雄豪杰只是昙花一现。自孙策死后,太史慈就未受过孙权重用,平淡多年后,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天下智士遇明主太史慈字子义,青州东莱郡人,他自年少时就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早年投身

  • 王大化佩戴过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纪念章

    历史解密编辑:红星闪闪标签:王大化,陕甘宁边区,毛泽东,纪念章,文教

    王大化佩戴过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纪念章这个用电影胶片制成的证章,是1944年10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纪念章。证章为横式长方形,纵1.8厘米、横3厘米,简单却不失典雅,大红底色和黑色边框给人庄重的感觉。证章正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左边是圆形毛泽东头像,中间是黑边白底的“纪念章”三个字,右边有报纸

  •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传染病的防治

    历史解密编辑:肤浅世觅标签:传染病,防治,鼠疫,陕甘宁边区,霍乱,伤寒

    1944年在延安建成的综合手术室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给边区的传染病防治带来巨大挑战。党和边区政府并没有被困难和疫情所困,而是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并取得诸多成效,开启了边区传染病防治的新局面。陕甘宁边区传染病概况在中央红军没有到达陕北之前,这里缺医少药严重,人民生命受到传染病的严重威

  • 陕甘宁留守兵团,领导班子成员都是谁,什么军衔?

    历史解密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军衔,八路军,萧劲光,莫文骅,司令员,参谋长,开国中将

    陕甘宁留守兵团在抗日战争期间是一支特殊的军队,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组成了115师、120师、129师3个师,开赴华北前线抗日。不过中央在后方还留下了一支部队,毕竟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压力还是很大的。从位置上看,东面濒临黄河,要时刻面临日军进攻。南西北三面被国军数十万部队包围封锁,侵扰、磨擦

  • 1940年,陕甘宁边区战士每人能分到多少粮食?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陕甘宁边区,任弼时,国民政府,我党,八路军,陕北

    困难不可怕,向困难屈服最可怕。抗战时期,我党遇到了接连不断的困难,但都被逐一化解了。1940年,我党重要的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连战士的口粮都保证不了。这段时间是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阶段。但我党并未被黑暗吞没,通过艰苦奋斗迎来了久违的黎明。陕甘宁边区依靠他人近代以来的陕北地区,是个多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