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熟悉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卓越人才。他们有的是万夫不当的勇武悍将,有的是智计无双的谋士智囊。他们的事迹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在那个精彩的三国乱世,却有一个人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一直都很低调,却一句话改变了汉末格局。他一直都以汉臣自居,却因自己的计谋害得百姓民不聊生。他只想在三国乱世保全自身,却被易中天评为三国第一聪明人。他就是“毒士”贾诩,以智乱武的贾文和。
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孙权笑了:曹魏要亡!数年才知他的先见之明!对于东汉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东汉是士族门阀崛起的朝代。刘秀中兴的班底构成决定了他无法有效地压抑豪强,反而要对士族门阀让渡利益。这也就造成了东汉末年,天子扶持的宦官外戚和代表中原士族的党人互相攻讦斗争,天子旨意出了长安城就难以执行的奇怪格局。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人能达成什么成就,主要靠的不是自身的才能,而是出身背景。各大士族都垄断着一本今文派儒学经典的解释权,从而垄断了出仕做官的途径。若是家族有人做过两千石的大官,那么家族子弟也有较大概率成为两千石大官。
例如我们都比较熟悉的袁绍,他的家族就是“四世三公”的显赫家族,号称“天下仲姓”的汝南袁氏。四代人接连当上了“三公”这样的人臣巅峰,被天下人认为是皇室之外第一姓,可见袁绍的家世背景。而贾诩就没有袁绍那么好命了,他的出身虽然不算太差,但是跟中原士族比起来实在不够看。现在很多人以为贾诩是凉州寒门子弟出身,其实这就有点偏颇了。要论祖上,贾诩那可是西汉著名文豪贾谊的后代。贾谊最出名的作品就是流传至今的《过秦论》了,他也是大儒张苍的弟子,荀子徒孙。只不过后来贾氏衰落,族人一分为二,迁往武威的那支就是贾诩的家族了。
到了贾诩这一代,家门还算富裕,但是东汉的地域歧视一点都不亚于门阀歧视。边地出身的家族再怎么壮大,在汝南、颍川、南阳、洛阳等地的大族看来都是边鄙蛮子,上不得台面。加上东汉后期经常发生羌乱,所以贾诩这种凉州人在中原士族眼中实在不值一提。若不是东汉末年的乱局,以及当权者的一系列离奇操作,贾诩恐怕会像其他凉州士人一样寂寂无名,依附于袁、杨等大族骥尾。然而乱世终究是不同,董卓死后,性情刚烈的并州人王允掌握了长安大权。由于王允的善后操作过于愚蠢,以至于出现了王允要“尽诛凉州人”的谣言。
李傕郭汜这些董卓残部听了谣言顿时胆战心惊,直接出逃想躲回凉州保命。正是在逃亡的路上,他们遇到了正前往长安的贾诩。贾诩听了李郭二人转述的谣言,心中也是叫苦不迭。他本想来长安奔个前程,这还没走到长安就易主了,现在王允对凉州人如此态度,他哪里还有出仕的机会呢?就在这伙凉州老乡抱团诉苦的时候,贾诩分析了一番局势,计上心来。他直接规劝李傕郭汜不如收拢董卓旧部,反攻长安。以他的分析,众人要是逃回了凉州,王允下一个通缉令,当地亭长就把他们都安排了。若是收拢了董卓残留的军队,反而能搏一条生路。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李傕郭汜成功击败吕布、徐荣,杀进了长安城。贾诩的一句话,直接改写了汉末格局,开启了群雄争霸的乱世。不过在李郭叛军祸乱长安,导致长安百姓饿殍遍地人人相食的时候,也不知道贾诩会不会后悔。李傕郭汜败亡之后,贾诩多番辗转投入了董卓旧部张济麾下。两个只想着在乱世里保全自身的人可谓一见如故,后来张济的侄子张绣继承了他的势力。张绣对于贾诩一向是崇敬有加,以子孙礼待之。
而贾诩在张绣阵营里最出名的事迹莫过于两次劝他投降曹操。第一次投降由于曹操侮辱张绣婶娘直接导致了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都死于此役。第二次依旧投降曹操,还得了一个相对不错的结局。贾诩在曹操那里很受重用,曹操甚至在立嗣问题上专门咨询了贾诩的意见。面对曹操的询问,贾诩却一言不发作沉思状。曹操顿时好奇,问他为何不发表意见,贾诩这才答道“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旧事。”
袁绍和刘表两方势力有一个共同点,第二代在父辈死后同室操戈兄弟阋墙。此言一出,曹操顿时明白了,当即决定立曹丕为嗣。后来曹丕代汉称帝,投桃报李让贾诩晋升为太尉。贾诩当上太尉的消息传去东吴,孙权顿时嗤笑,觉得曹魏国祚一定不长久。要较真的话孙权似乎没有嘲笑曹丕和贾诩的资格,只不过孙权这笑并非针对这两个人,而是针对这件事。
要知道贾诩在当时的乱世,名声也算不上好。虽然他在李傕郭汜祸乱长安时对献帝和百官多有维护,但是那些失去亲人的百姓可不会觉得贾诩是救星。而三公在相权虚化的时代,更多的是作为天下的道德楷模,若是天下出了灾异,三公是要引咎辞职的。除此之外,曹丕给贾诩太尉的职位,究其渊源是由于贾诩在曹操面前的那番话让他被确立为继承人。那么曹丕的这个行为就显得过于露骨,属于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这就显得吃相难看了,在孙权看来这种手段太直白。
而且曹丕是刚刚称帝就把贾诩升为太尉,最可笑的是在贾诩之前曹丕还想让弘农杨氏的杨彪当太尉,被人家拒绝了。结合这个时间点和被人拒绝后选择贾诩这件事,这个三公之位就更加可笑了。孙权虽然其他方面不值一文,但是他的权谋手段比曹丕高得太多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曹丕的曹魏政权连半个世纪都没能坚持,国祚比起东吴还不如。而曹丕一手推动的九品中正制,本意是扩大上升通道,后来反而成了士族门阀的政策背书。到了两晋,世家的势力已经压过了天子,不可谓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