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允施美人计,吕布诛董卓,董卓四将乱京师,名士贾诩初露锋芒

王允施美人计,吕布诛董卓,董卓四将乱京师,名士贾诩初露锋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还文楼主 访问量:416 更新时间:2024/1/30 15:26:27

十八镇诸侯共诛权臣董卓,表面和睦,实则勾心斗角,心怀鬼胎,以自身利益为主。董卓兵败虎牢关,迁都长安。各镇诸侯先后散去,为争地盘,相互攻伐。董卓迁都长安后,自号"尚父"出入僭天子之仪仗,大封亲族为高官列侯,建宫殿,积钱粮,选美女来享乐。董卓残杀降卒取乐,威压满朝文武。司徒王允见外镇诸侯伐董失败后,巧施连环计,利用养女貂蝉,离间吕布与董卓的父子关系,导致吕布诛杀董卓。

王允的美人计为何能成功诛杀了董卓?

董卓与吕布都是好色忘义之徒。董卓凶残好色,自从西凉兵马入京师,独掌朝纲时,董卓常夜入皇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吕布见利忘义,恩将仇报暗杀丁原,认董卓为父成三姓家奴。他唯利是图,爱权势、钱财、江山、美女。这对伪父子见貂蝉貌美如花,多才多艺,早想据为己有。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先将貂蝉许配吕布,后将貂蝉送董卓,令这对父子相残,美人计与离间计用得巧妙。美人怀,英雄冢,英雄难过美人关,吕布为了貂蝉,最终诛杀了董卓。

貂蝉色艺双绝。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自小被王允收养,教以歌舞,貌美如花,技艺水平高。她机智聪慧,知恩图报,忧国忧民,为报义父的养育之恩,甘愿牺牲自身贞洁,配合王允施展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吕布。当她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之间,演技自然高超,把这对伪父子骗得团团转,迷得失去理智。

董卓倒行逆施,天怒人怨。董卓自掌权以来,独霸朝纲,铲除异己,残害忠良,废立汉帝,纵兵烧杀掳掠百姓,天怒人怨。董卓的恶行得罪太多人,当他中美人计时,只有谋士李儒规劝他,为江山,将貂蝉送吕布。其他大臣睁眼瞎,恨不得董卓早死。董卓为貂蝉所迷,不听李儒规劝,怒骂李儒曰:"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李儒仰天长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

董卓死后,吕布如愿得貂蝉,司徒王允执掌朝纲。董卓的掌军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免罪。司徒王允认为董卓四将为虎作伥,恶行累累,不赦此四人。谋士贾诩献计反攻京师。董卓四将引军十余万杀向长安,吕布领兵迎战,吕布兵败,欲救司徒王允出关,王允执意为国捐躯,吕布投袁术去了。董卓四将杀了王允全家,威逼献帝加官进爵,独霸朝纲。西凉太守马腾;并州刺史韩遂领军十余万杀奔长安,征讨董贼余孽。贾诩献计,马腾与韩遂兵败而回。从此,汉室朝廷由董卓部将李傕与郭汜把持。

董卓部下四将为何能把持朝纲,威震诸侯?

  • 四将兵强马壮。董卓虽为西凉兵马主帅,真正执掌西凉兵马是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将。董卓死后,司徒王允没有吞并西凉兵马。董卓四将闻知吕布诛杀了董卓,领军逃居陕西,西凉军十余万主力仍然在四将手中。
  • 谋士贾诩功劳甚大。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人。他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的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的开国功臣。董卓四将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免罪,王允认为四将助长董卓的恶行,罪不可赦。李傕建议大家各自逃生,谋士贾诩献计,杀入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成后,奉朝廷以正天下。事不成,大家各自逃走末迟。四将打败了吕布,李傕与郭汜把持朝纲。西凉太守马腾与并州刺史韩遂来攻长安,贾诩又献计,打败了马腾与韩遂。李傕与郭汜威震诸侯后,贾诩屡劝安抚百姓,结纳贤豪,朝廷的运转,稍微有点恢复了正常的轨道。

  • 司徒王允治国无能。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计,离间计,利用吕布诛杀董卓后,执掌朝纲。王允治国无能。铲除董卓后,没有安抚吞并西凉兵马,反而诛杀忠臣侍中蔡邕。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求赦,王允反而秋后算帐,欲诛董卓部将。董卓部将为活路,听取贾诩计策,杀向长安,打败了吕布,李傕与郭汜把持了朝政,杀害了王允与王允宗族老幼。

青州黄巾军又造反了,太仆朱儁保举曹操讨贼,曹操不过百余日,招安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招募精锐者入伍,号为"青州兵"。曹操兵强马壮,名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先后来投,猛将于禁、典韦来投,曹操文臣武将济济,威震山东。曹操经过数年打拼,终于积累了足够的军事实力,争霸天下。

标签: 董卓贾诩吕布曹操李傕三国王允施

更多文章

  • 曹操临死前,贾诩3年不出家门,女儿只嫁寒门,3年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雪清爽雪千寻标签:曹操,贾诩,曹丕,袁绍,董卓,马超

    贾诩,凉州第一智者,同时也是三国最长寿的顶级谋士。他与郭嘉、荀彧不同,并非曹操的心腹知己。而且细说起来,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典韦的死,贾诩也有一份责任。但就是这样险恶的关系,聪明过人的贾诩,还是在生性多疑的曹操手下安稳度过了晚年。这种匪夷所思的结果,和贾诩自私自利、善于自保的性格脱不开关系。氐

  • 皇帝的妃子守寡有多难?若不是贾诩出面,被权臣看上的她还真难说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贾诩,皇帝,董卓,刘辩,汉献帝,刘协

    初平元年,面对山东各地刺史、州牧声势浩大的联盟讨伐,长安城内跟脚未稳的董卓狠了狠心,决定杀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年前才被自己废掉的小皇帝——刘辩,也就是如今的弘农王。 虽然这个废帝在长安貌似已兴不起任何波浪,然而外面的那些“叛军”却将这个小皇帝当成了正统,成为了一个针对自己的活招牌,顶着压力养着这么

  • 赤壁之战前贾诩劝曹操不要打,裴松之认为应该打,你认为呢?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曹操,裴松之,贾诩,刘备,孙权,袁绍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征荆州。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屯驻在樊城的刘备得知消息后想进占江陵,被曹操率骑兵在当阳击溃,刘备逃至夏口。曹操在江陵休整军队,大赏荆州投降的文臣武将,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封为列

  • 贾诩的一句话,让曹操下定决心,最终传位给曹丕!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贾诩,曹操,曹丕,袁绍,曹植

    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汉末三国时期,夺嫡之争同样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了。比如孙权有7个儿子,在长子孙登去世后,余下的几个儿子就围绕着东吴太子的宝座,从而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而就曹操来说,也是因为长子曹昂的去世,从而导致其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犹豫不决。值得注意的是,在曹丕和曹植争夺魏国太子的时候,贾诩的一句话,让曹

  • 三国史上最聪明的谋士不是诸葛亮,而是贾诩,史学家:确实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诸葛亮,贾诩,曹操,袁绍,张绣,官渡之战,三国,三国(电视剧),古装剧,曹操麾下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方诸侯连年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大大小小无数场战争中,军阀门下聚集的门客和谋士,在背后为他们出谋划策,对战争的胜负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一部精彩绝伦的《三国演义》,我们熟知了智慧与潇洒并存的诸葛亮,认为他是三国史上最聪明的谋士。但史学家却认为,三国史上最聪

  • 郭嘉、贾诩的军事才能永远比不过诸葛亮,张良也曾在此方面吃亏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郭嘉,贾诩,诸葛亮,张良

    最近,由于某些学者的拔高,从前不是那么受重视的郭嘉、贾诩,大有超越诸葛亮之势。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擅长治国,但并不擅长打仗;更擅长治军,但不擅长谋略。更有激进者认为,诸葛亮是欺世盗名的骗子,没有多大本事。相反,在大众眼里,郭嘉、贾诩成了智谋百出,算无遗策之辈。很多人认为,他们的军事地位甚至能超越长期

  • 曹操误以为自己可以吞并东吴的时候,贾诩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龙耀影视标签:曹操,贾诩,东吴,刘备,孙权,董卓,艺术家,三国,汉朝,曹操麾下

    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所以他自信满满,误以为自己可以吞并东吴,这时候的谋士贾诩说了什么?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杀向东吴,将士们也都信心满满。虽然东吴实力也不错,但与曹操相比则逊色很多,孙权吓得不知所措,立马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多数大臣都劝孙权赶快投

  • 曹操临死前做了个梦,贾诩说:是吉兆,哪料却埋下曹魏灭亡的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独立寒秋舞芳香标签:曹操,贾诩,司马懿,关羽,曹魏,曹丕

    一、贾诩给曹操卜梦曹操和贾诩,堪称是一对冤家。无论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都写了在宛城,贾诩献计张绣,杀掉曹操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这事,连曹操都差点被干掉。后来曹操不计前嫌,原谅了贾诩,给予重用。但说实话,曹操那是咎由自取。人家张绣和贾诩主动投降,你却没事勾搭张绣的婶子干啥?结果,就这一件事,成了曹操

  • 乱汉之际贾诩本不想插手,他不受封赏不争名夺利,深得曹魏的信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贾诩,曹操,封赏,董卓,张绣,王允

    董卓进京是法定合理的,大将军何进死后,在职没有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因此董卓作为朝廷的前将军进京平乱维护秩序是没问题的。贾诩作为一个汉臣,是想起到积极作用的。但是,西凉军高层基本是由武夫组成,进京之后事态失控。所以控制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是求生,占据长安后,贾诩作为朝廷任命的中书令,协调内外是职责,况且和

  • 三国群将传武将贾诩如何获得 三国群将传武将贾诩技能厉不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沫沫爱玩游戏呀标签:贾诩,三国,武将,怒气,谋士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楽说传奇】,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国群将传游戏中武将贾诩的技能和获取方式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就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吧!在三国群将传游戏中谋士武将贾诩可以通过豪杰特权获得,贾诩的体力、智力和统御属性都是比较高的。【贾诩技能】1.驱灵·失常召唤蛇影吐出毒雾,对自己前方范围内的敌人造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