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汉元帝真的昏庸无能?只是被奸臣所蒙蔽

历史上的汉元帝真的昏庸无能?只是被奸臣所蒙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687 更新时间:2024/1/21 14:20:37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元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昏庸无能”?

被奸臣石显蒙蔽一生,敢于揭发石显的忠臣都被他下令处死。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石显害死萧望之的时候,已经漏出了马脚。纵使是智力中等的普通人,也能看出石显奸邪的一面。汉元帝却看不出,石显磕头谢罪,说:“是臣考虑不周,臣愿受处罚。”元帝一心软,就不再追究。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庸君。

元帝在位中后期,揭发石显的人越来越多。石显略施心计,就让元帝对自己百般信任,让元帝主动帮自己铲除敌人。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无能之君。

元帝之所以一生都不能铲除石显,就在于他太过仁慈、太过心软、太念旧情、太感情用事、太容易被打动!

元帝即位之后的一段时间,经常生病,就将政事委托给石显。元帝认为:石显是先帝旧臣,长期掌管枢机,却在朝廷中没有党羽,精明且可以被信任。所以将政事委托给他,“事无大小皆因显白决,百僚皆敬事显。”

石显不是个坏人,而是个奸人。

坏人和奸人有区别吗?石显典枢机、领尚书事达16年,权贵无人能比,却没有贪污腐败的污点,也从来没有过篡权弑君这种不忠的念头,在他自己的职位上,他算得上兢兢业业。

他奸在什么地方呢?

当时朝廷中有两个显赫的外戚势力:元帝母亲的家族——许氏、宣帝奶奶的家族——史氏。

许、史两家骄纵不法,已经到了损害国家的地步。石显则选择与两家结盟,与这两个损害国家的贵戚站在同一战线,目的是在朝廷中有强大的同党,维护自己的势力。

对于他的“朋友”,他无论好怪通通提拔。对于他的“敌人”,他同样无论好坏通通铲除。

石显党要除掉的第一个政敌,就是名儒萧望之。

宣帝死前,选任外戚史高担任大司马、车骑将军,太傅萧望之担任前将军、光禄勋,少傅周堪担任光禄大夫,三人受遗诏辅佐元帝。

太傅就是太子的大老师,少傅就是太子的小老师,萧望之、周堪两人是一派的,他们两人也与元帝的关系更加亲近。

萧望之与石显党水火不容的原因有两点:

一、萧望之以天下为己任,憎恨损害国家的许氏、史氏,时时刻刻想着如何铲除他们。

二、外戚势力的史高,职位为大司马,本是三辅臣之首。元帝喜欢与萧望之、周堪商议政事,史高被排挤在机枢之外,所以史高憎恨两人。

有一个会稽郡的学士名叫郑朋。郑朋见萧望之、周堪两人得到元帝信任,就上疏揭发许、氏两家的阴事,想借此私下与望之二人结交。

萧望之接见郑朋,察觉到了他的不轨之心。对于萧望之这种高洁之人来说,只要是奸邪之人,不论你是否对我有利,都是我的敌人,所以他从此再也不与郑朋往来。

郑朋怨恨萧望之,转而投奔石显、史高,还对他们说:“之前揭发许、史阴事,都是受萧望之指使。”

石显就指使郑朋上疏“揭发”萧望之,“诋毁皇亲国戚,想要夺取贵戚的权力,借以专权蔽主”。石显的罪名揉捏得是那么恰当,萧望之栽了跟头,元帝怕天下人说自己包庇师傅,只好暂时免了萧望之的官。

后来元帝又找到机会授予萧望之官位,萧望之的儿子见父亲又重新得势,就上疏诉讼父亲的冤屈。

可能是奏疏中有些语句引用得不恰当,史书载,石显再次劾奏萧望之:“之前所犯的罪已经查得明明白白,他却教儿子上疏诉讼,没有大臣该有的样子!”

石显故意大摆阵诗,令发京城军队包围萧望之府邸,一副“你犯的是死罪”的阵仗。逮捕萧望之的诏书宣读完毕,萧望之就饮毒酒自杀了。

元帝知道萧望之的死讯后,痛哭流涕,悲痛不已,左右侍奉的人都被打动而哀伤起来。元帝责问石显说:“之前就知道这样做不合适,现在果真害死了我的贤师傅!”石显磕头请罪,过了很久,这件事才罢下。

石显之前说:“一定不会有事。”可是萧望之现在的的确确是自杀了,前面保证得好好的,还用了“一定”这样的词汇,结果却完全相反。判石显欺君之罪,是完全没有毛病的。

元帝为何宽恕了他?就在于他太过仁慈,他可能是觉得:“人无完人,石显也未必能计划好所有事。现在师傅已经死了,何必让石显给他陪葬?”

仁慈善良的人,必定会优柔寡断,必定容易被欺骗。他的承诺赏赐一定会执行,他的承诺的惩罚就未必会实施。因为他总是觉得:应该再给他一次机会,这种小过错应该得到宽恕。

明君就应该是“赏必果,罚必行”。赏赐必定要实施,是为了勉励有功劳的人,让他们再接再厉。惩罚必定要实施,是为了震慑奸邪的人,让他们不敢欺君罔上。抛弃惩罚,只执行赏赐,确实算得上仁慈,但不足以治国家、理百姓。

萧望之死后,宗正刘更生上奏疏揭发石显等人阴事,史书载“显见其书,愈与许、史比而怨更生等。”

揭发石显的奏疏竟然能被石显看到,就足以证明他到底有多受元帝信任了。

凿壁偷光的匡衡位至宰相,不敢揭发石显

东郡人京房在梁国人焦延寿那里学习《易经》,他懂得占卜,他预料的事经常应验。焦延寿预言说:“得到我道术反而因此不善终的人,大概就是京生了吧!”

京房屡次上疏预言将来可能发生的天灾,又屡次应验,元帝很高兴,将京房诏到中央任职。

当时石显专权,肆意铲除异己,提拔自己的党羽。某次元帝请京房吃饭,闲聊着,就聊到了政事上面。

京房脱去帽子跪拜谢罪道:“《春秋》记载了240年的灾异,警示万世的君主。陛下即位以来,太阳和月亮全都失去了光明,星星在轨道上逆行,地震、陨石、山崩、地泉涌出;中国夏天有霜、冬天打雷、春天植物统统凋零、秋天植物全都繁荣生长;就算是农作物结满了霜,都不会被冻死。‘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种种灾异看来,陛下觉得当今是治世,还是乱世?!”

元帝最终还是不能罢黜石显,因为他觉得,石显不是奸臣。

当时京房提出了新政策,元帝将他调到地方上实施,验证这些政策是否能实行。

石显说:“不能让京房当州牧,因为京房现在名气不大点,他手下的郡守们可能会因此不配合他的工作。”元帝答应了。其中的心机并不在于州牧官职大而太守官职小,在于州牧每年可以向皇帝汇报政绩,有觐见皇帝的机会,太守就不能。

京房走前与元帝约定:每年允许觐见一次。可惜京房离开长安没多久,就接到诏书:不需要每年觐见一次了。

后来石显搜集京房罪名,京房最终因为“私自与诸侯王结交罪”,被处以弃市,妻子儿女被迁徙到边疆。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挑战石显的权威了。

石显怕自己长久把持枢机,哪天若失去信任,再有人从中离间,自己恐怕小命不保。

他想出了一个能让自己永远不被离间的办法,某日他出宫门办公,提前对元帝说:“今天若回来得太晚,恐怕宫门一毕,微臣就无法进宫了。到时,请允许微臣用陛下的诏令,令守门官兵打开宫门。”元帝允许了。

当天,石显故意半夜进宫,用皇帝的诏令,令守门官兵开宫门。

第二天就有人劾奏“石显假借天子诏令,大逆不道!”元帝笑着将奏疏递给石显看。

石显脱去帽子,跪拜谢罪道:“陛下可能是太过偏袒小臣了,让小臣执掌国家枢机,下面的臣子无不嫉恨小臣。吹毛求疵,想陷小臣以法网的人,数不胜数,现在发生的这件事,只是其中的万分之一罢了。小臣愚钝,终究不能让天下所有人都快心得意,请就此辞去枢机职务,以后承担扫地的职务。请陛下哀怜小臣,让小臣得以保全性命。”

元帝十分感动,多次鼓励石显,让他往后再接再厉,赠送给他的赏赐,达到了一亿钱。

石显本已经从诛杀京房之事中震慑了朝臣,如今又得到了元帝彻底的信任,他的地位,再也没人可以动摇了。

就这样,石显权贵无人能比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元帝驾崩,石显统政时期,他的党羽虽然没有什么十恶不赦大过错。但是石显党排除异己,提拔亲信。不管他是好是坏,有才或无能,只要与自己站在同一条阵线,就可以得到提拔。也不管一个人是否犯了错,是否不称职,只要反对自己,就要被铲除。

朝臣们不以自己的职责为务,全都务在阿谀取容、结党营私,汉朝的政治进一步败坏。成帝即位后,王氏只手遮天,又过了几十年,汉朝被王莽篡取。政治就是这样逐渐衰败,奸臣就是这样逐渐夺权的。

汉元帝是个昏庸的皇帝,但他不是个坏皇帝,他一生为国为民。虽然他统治的结果是汉朝政治进一步衰败,但这是因为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的智力与心术不足以驾驭群臣。让汉朝衰败,并非是他的本意与初心。

元帝统治时期,中原天灾不断,蝗灾、瘟疫、黄河溃堤,中央政府税收不足。但是元帝的选择是减损皇室开支,将汉文帝当做自己的偶像与老师,他一生没有修建过宫殿、游乐场所,反而废弃了大量的皇室不动产,目的就在于尽量压缩皇室开支,减轻政府与百姓的负担。

很多皇帝面临国家财政危机,做出的选择都是剥削民间财力。汉元帝除了在羌乱时期恢复了盐铁官营制度,再也没多收过税,甚至还将百姓的人头税削减至每人40钱。

他也是少数因为财政危机摧毁祖宗庙宇的皇帝,甚至连刘太公的宗庙都被摧毁过。元帝晚年时患上重病,认为是祖宗谴怒于他,才又恢复了一些宗庙。

东汉班固编订《汉书》时这样评论汉元帝:臣外祖父的兄弟曾给元帝当侍中,告诉过臣说,元帝兴趣广泛, 精于书法,会弹琴、

吹箫。能按照曲谱配新词,节拍分明,穷极要妙。少年即尊崇儒术,及继帝位,征用儒生,委以政事,贡禹、 薛广德、韦贤

匡衡等儒生相继为宰相。而元帝为文义所牵制,优柔寡断,宣帝中兴之业遂衰。然而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代贤王之遗风。

如果有人说:昏君都是坏皇帝。你可以举出汉元帝的例子告诉他:他们也想治理好国家,可惜的是,他们的能力不够。

标签: 汉元帝汉朝

更多文章

  • 杨维桢听到朱元璋要招揽自己时,为何要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杨维桢,元朝

    杨维桢听到朱元璋要招揽自己时,为何要逃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放眼望去,朝堂上武将居多,而文官寥寥。毕竟,打天下靠武将,治天下靠的是文臣。于是,朱元璋下令各地举荐贤才,此时,有人举

  • 经历过八王之乱并被四废四立后,羊献容遇到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羊献容,魏晋

    你知道羊献容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羊献容被立为皇后后毫无尊严,经历八王之乱,被四废四立,期间多次被奸人陷害,最后能保全一条性命实属不易!更不要说谈感情问题了,况且司马衷一个傻子,毫无感情可言!羊献容就硬生生地将如花少女熬成了少妇,不过好在,她生命中的男人正在悄悄到来!四

  • 长孙无忌能成为凌烟阁第一功臣,靠的是长孙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长孙无忌,唐朝

    你真的了解长孙无忌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凌烟阁是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为了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所建立的。当时已经有数位功臣辞世,还活着的也都年老了。排在第一位的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他自幼与李世民交好,长大后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两者的关系旁人不能与其

  • 张贵人独得盛宠,为什么要杀了宠爱她的晋孝武帝司马曜?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贵人,东晋

    晋孝武帝司马曜是个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皇后王法慧也嗜好饮酒,但因为性格骄傲善妒,令司马曜深感忧虑,于是他便另觅新欢,在后宫的清暑殿上与美人喝酒作乐,这位美人便是张氏。张氏的生卒年与出身都不详,只知道她是十四岁那年入的宫,大约比司马曜小个四五岁。张氏正值妙龄,美貌过人,因为她也擅长饮酒,千杯不醉,在很多

  • 汉桓帝的皇后窦妙,她的报复心有多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窦妙,东汉

    你知道窦妙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猛女在延熹二年(165)二月被废,众人都以为邓氏垮台后,后宫中最得宠的郭贵人会成为皇后,不想桓帝喜新厌旧,很快也疏远了郭贵人,这是,刚刚入宫的窦妙受到了桓帝的注意,她被立为贵人。窦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出身名门之家,窦融是窦妙

  • 邓绥成为皇后之后,发生了哪些事?她是如何使用手中的权利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邓绥,东汉

    你知道邓绥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阴氏因巫蛊而被废,邓绥顺利戴上了凤冠霞帔。尽管已是皇后,已经是后宫最大的主人。但邓绥仍保持着少年时谦让仁厚的品德,没有因为地位的上升而变化半分。当时,各郡国都把奇珍异宝奉献京师,官吏们不免要搜刮百姓的财富。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邓绥为后后,

  • 汉成帝刘骜妃子班婕妤,她在后宫中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班婕妤,西汉

    你知道班婕妤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故却故人,却道故人心易变。”这是距西汉千年后康熙朝才子纳兰性德的诗句,他也为汉成帝刘骜的嫔妃班婕妤的命运而叹息伤怀。赵飞燕姐妹,独宠多年,淫乱后宫,残害皇嗣,使整个皇宫都处于乌烟瘴气之中。可在这个

  • 夏侯霸背叛曹魏,改投蜀汉,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夏侯霸,三国

    你们知道夏侯霸背叛曹魏,改投蜀汉,是为了什么?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夏侯霸,字仲权,先后成为曹魏和蜀汉的高级将领。他的父亲是征西大将军夏侯渊,在定军山一役中,被黄忠一刀斩于马下。从此,夏侯霸与蜀汉结下了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他也发誓要灭了蜀汉,为父报仇。然而,公元249年,他却叛变投敌,到了

  • 董卓的实力令朝中众臣如此的忌惮 董卓巅峰时期阵容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董卓,东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董卓巅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中平6年,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为了诛杀十常侍,而选择召集诸侯进京,而事情败露遭到十常侍的反杀。也就是在这时,董卓有了救驾之功,才得以进入汉室朝廷,在东汉末年呼风唤雨。在罗贯中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色令智昏

  • 曾经享誉大明的少年严嵩,最后怎么变成奸臣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严嵩,明朝

    弘治十八年,江西一位青年才俊金榜题名,以二甲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考选了庶吉士,随后官授翰林学士,俨然大明未来之星。踏入仕途的青年才俊原本一心想要做个好官青史留名,谁知一番官场沉浮后,昔日的少年郎却迅速黑化,成为《明史》上臭名昭著的六大奸臣之一。历史的风烟吹动时光的涟漪,人们渐渐忘记了考取全国第五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