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晋名臣张华是怎么从一个放牛娃到当朝大臣的?

西晋名臣张华是怎么从一个放牛娃到当朝大臣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558 更新时间:2024/3/15 12:42:24

一般来说的,大家都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比喻没有进取心的人。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句话的原作者却凭借此句一飞冲天。

那么这位原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也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01 一飞冲天

张华的祖上非常显赫,据说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张良。不过经过数代的繁衍,其身上的高贵成分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尤其是张华的父亲早亡,失去顶梁柱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顿,为了糊口童年的张华不得不放羊为生。

不过在放羊之余,张华坚持读书。在18岁那年,告老还乡的骠骑大将军刘放偶遇了张华,两者见面很是投缘,刘将军非常看好张华的未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不过即使成为退休高官的女婿,张华也仅仅解决了日常经济问题,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作了一篇《鹪鹩赋》。

这篇赋全文几乎都在写鸟,不过通过对鸟类的褒贬,来抒发了张华自己的政治志向,其中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更是成为中华成语,被当时的名士阮籍赞为:王佐之才也!

文学明星的这句评语比什么都管用,张华马上被人推举为太常博士,之后留在朝廷成为长史,兼任中书郎。魏晋时期的长史相当于丞相的属官幕僚,中书郎身负修史的重任。在这个岗位上,张华很多的政治主张都被采纳施用。

司马炎代魏立晋后,马上和羊祜等人商议灭吴事宜。但当时晋朝初立,根基尚不稳固,“南下伐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很多人认为这不是统一的好时机。

文臣中,只有张华等少数人赞成伐吴。吴国灭后,张华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一万户,一时间名重一时。当时朝中的诏命多为张华起草,这引起了荀氏为代表的名门大族的嫉恨,总是尽一切可能攻击他。

恰逢有次闲暇之余,司马炎就太子之位询问张华。皇帝的想法很简单,大位将来由太子司马衷继承。但张华支持的是齐王司马攸。齐王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并没有得到验证,但司马衷确实是个糟糕的人选。

当时的司马炎已经进入晚年,处于偏听偏信的阶段。他发现张华与自己的想法不同,便明升暗降,让其成为幽州都督,踢出了权利中枢。

02历经坎坷

在幽州,张华政绩卓著。史书对他治理地方的描述不多,但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有二十多个没有往来的国家,都是在张华治理幽州期间主动向晋朝派遣使者。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张华的能力了。

看到张华治理地方如此优秀,朝中的文武百官纷纷向皇帝上书,要求将其调回来主持朝政。但司马炎听信了荀勖等人的恶语中伤,不肯调回张华。

后来实在拗不过百官的游说,只好妥协。张华虽然回到了京师洛阳,但得不到重用,只能担任掌管祭祀的太常。

偏偏有一天,太庙的一根房梁折断,荀勖等人趁机污蔑张华,后者被迫辞官以自保。不过谁也不会想到,离开宦海漩涡的张华因祸得福,整理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著作《博物志》,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失去官职的张华在“八王之乱”中力保皇帝司马衷,任太子少傅,后来凭借首谋之功官拜右光禄大夫,享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实职文官的最高待遇了,宰相可以在自己家开设办公室,处理公务。明朝之后便彻底取消,无论内阁首辅有多么位高权重,都得老老实实到专门的办公室工作。不过张华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他坚决辞掉了“开府仪同三司”之权。

在主持西晋朝政的这段时间,他提拔了很多不是士族门阀出身的人才。陆云左思等人的知名度并不高,陈寿就不得不重点说说了。

陈寿因为被黄皓等人排斥,在蜀汉时期就没有官做了。张华挖掘了陈寿,让其担任著作郎。正是因为解决了温饱问题,陈寿才写出了《三国志》。

张华对此书大加赞赏,想把《三国志》编入《晋书》。偏偏陈寿也惹到了荀勖等人,被排斥致死。得知陈寿死讯,张华连夜命令河南尹和洛阳令到陈寿家,将《三国志》誊抄了几份,这才让《三国志》得以流传下来。

不过张华并没有得到善终,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被杀,并被诛灭三族。

03博物志

张华在赋闲的那段时间,收集全国的奇闻异事、天文地理,将国家的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说,甚至神仙故事都收集整理,因为内容“博物”,而称之为《博物志》。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牛郎织女”、“猕猴盗妇”、“一醉千日”等故事都出自《博物志》。这本总集之所以并不出名,是因为张华在整理时参考了《山海经》,导致里边很多内容都让人误以为是《山海经》中的内容。

不过《博物志》最大的贡献就是被干宝所细读,后者在创作《搜神记》时很多题材都取自于《博物志》。

除了知识宝库,张华还无意间开创了一个文言小说流派。有《博物志》在前,《述异记》、《续博物志》和《博物志补》等,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陆续出现,形成了一门古代“玄幻小说”流派。

标签: 张华西晋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汉元帝真的昏庸无能?只是被奸臣所蒙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元帝,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元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什么是“昏庸无能”?被奸臣石显蒙蔽一生,敢于揭发石显的忠臣都被他下令处死。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石显害死萧望之的时候,已经漏出了马脚。纵使是智力中等的普通人,也能看出石显奸邪的一面。汉元帝却看不出,石显磕头谢罪,说

  • 杨维桢听到朱元璋要招揽自己时,为何要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杨维桢,元朝

    杨维桢听到朱元璋要招揽自己时,为何要逃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放眼望去,朝堂上武将居多,而文官寥寥。毕竟,打天下靠武将,治天下靠的是文臣。于是,朱元璋下令各地举荐贤才,此时,有人举

  • 经历过八王之乱并被四废四立后,羊献容遇到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羊献容,魏晋

    你知道羊献容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羊献容被立为皇后后毫无尊严,经历八王之乱,被四废四立,期间多次被奸人陷害,最后能保全一条性命实属不易!更不要说谈感情问题了,况且司马衷一个傻子,毫无感情可言!羊献容就硬生生地将如花少女熬成了少妇,不过好在,她生命中的男人正在悄悄到来!四

  • 长孙无忌能成为凌烟阁第一功臣,靠的是长孙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长孙无忌,唐朝

    你真的了解长孙无忌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凌烟阁是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为了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所建立的。当时已经有数位功臣辞世,还活着的也都年老了。排在第一位的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他自幼与李世民交好,长大后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两者的关系旁人不能与其

  • 张贵人独得盛宠,为什么要杀了宠爱她的晋孝武帝司马曜?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贵人,东晋

    晋孝武帝司马曜是个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皇后王法慧也嗜好饮酒,但因为性格骄傲善妒,令司马曜深感忧虑,于是他便另觅新欢,在后宫的清暑殿上与美人喝酒作乐,这位美人便是张氏。张氏的生卒年与出身都不详,只知道她是十四岁那年入的宫,大约比司马曜小个四五岁。张氏正值妙龄,美貌过人,因为她也擅长饮酒,千杯不醉,在很多

  • 汉桓帝的皇后窦妙,她的报复心有多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窦妙,东汉

    你知道窦妙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猛女在延熹二年(165)二月被废,众人都以为邓氏垮台后,后宫中最得宠的郭贵人会成为皇后,不想桓帝喜新厌旧,很快也疏远了郭贵人,这是,刚刚入宫的窦妙受到了桓帝的注意,她被立为贵人。窦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出身名门之家,窦融是窦妙

  • 邓绥成为皇后之后,发生了哪些事?她是如何使用手中的权利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邓绥,东汉

    你知道邓绥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阴氏因巫蛊而被废,邓绥顺利戴上了凤冠霞帔。尽管已是皇后,已经是后宫最大的主人。但邓绥仍保持着少年时谦让仁厚的品德,没有因为地位的上升而变化半分。当时,各郡国都把奇珍异宝奉献京师,官吏们不免要搜刮百姓的财富。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邓绥为后后,

  • 汉成帝刘骜妃子班婕妤,她在后宫中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班婕妤,西汉

    你知道班婕妤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故却故人,却道故人心易变。”这是距西汉千年后康熙朝才子纳兰性德的诗句,他也为汉成帝刘骜的嫔妃班婕妤的命运而叹息伤怀。赵飞燕姐妹,独宠多年,淫乱后宫,残害皇嗣,使整个皇宫都处于乌烟瘴气之中。可在这个

  • 夏侯霸背叛曹魏,改投蜀汉,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夏侯霸,三国

    你们知道夏侯霸背叛曹魏,改投蜀汉,是为了什么?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夏侯霸,字仲权,先后成为曹魏和蜀汉的高级将领。他的父亲是征西大将军夏侯渊,在定军山一役中,被黄忠一刀斩于马下。从此,夏侯霸与蜀汉结下了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他也发誓要灭了蜀汉,为父报仇。然而,公元249年,他却叛变投敌,到了

  • 董卓的实力令朝中众臣如此的忌惮 董卓巅峰时期阵容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董卓,东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董卓巅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中平6年,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为了诛杀十常侍,而选择召集诸侯进京,而事情败露遭到十常侍的反杀。也就是在这时,董卓有了救驾之功,才得以进入汉室朝廷,在东汉末年呼风唤雨。在罗贯中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色令智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