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房玄龄曾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揭秘:房玄龄曾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976 更新时间:2024/1/16 7:09:50

在隋末唐初的动乱中,房玄龄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廓清海内;局面安定下来之后,又辅助李世民建章立制,休养生息。虽有大功,却常怀淡泊之心,勤于政事,不愧是一代治国良相。

一、善谋大事

房玄龄自幼聪明机敏,又勤奋好学,博览经史,特别对历史上朝代的兴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少年时代就已经对世事有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十四岁时,他随父亲去了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当时还是隋文帝时代,长安歌舞升平,一片大好的太平景象。但房玄龄却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了问题。他私下对父亲说:“皇帝不为国家长治久安着想,他的儿子们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骄奢淫逸之徒,最终一定会相互倾轧诛杀。现在看起来国家强盛太平,但灭亡的日子已经翘足可待了。”

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时,每次战役胜利,军中许多人都全力搜求珍宝钱财,而房玄龄却四处寻访英杰人物,并把他们推荐给秦王李世民,并倾心结交这些谋臣猛将,使他们为秦王效力。

唐朝建立后,由于秦王李世民功勋显赫,手下猛将如林,谋臣如雨,威望日盛,使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感觉受到了威胁,为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先后奏请高祖李渊将秦王府的谋臣猛将陆续调离。房玄龄及时提醒李世民说:“他人调出,不可惜,唯独杜如晦是辅佐您不可缺少的人物,您如果还想成就大业,富有四海,没有此人的辅佐是不会成功的。”李世民于是竭力留住了杜如晦,为日后的谋划大事打下了人才基础。

公元626年的一天,太子李建成请秦王李世民喝酒,疑在酒中下毒,幸好李世民有防备没有多喝,有惊无险。房玄龄知道后,当即找到长孙无忌(也是李世民的谋臣,还是他的小舅子)说:“现在仇恨已经积累很深了,祸乱会随时爆发,不仅会危及秦王府,也会给国家带来灾难。现在应当劝秦王反击了。”俩人联合劝说李世民立即行动,消灭太子的威胁。李世民依计而行,在皇宫的玄武门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世民继承了皇位,史称唐太宗。房玄龄因功官拜中书令(宰相之首,当时的宰相不止一名)。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决意对高丽(今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发动一场宣扬国威的战争。已近七十高龄,又重病缠身的房玄龄听说后,认为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于是自己口述,由儿子代笔,上书痛陈发动战争的利害。不久,房玄龄病情加重,死在家中,唐太宗闻讯悲痛不已,暂时中止了这场战争。

善谋大事使他成为秦王的超级谋士,成就了李世民帝王大业,也使他自己成为开创“贞观之治”的千古名相。

二、淡泊名利

房玄龄虽有大功于国,却把名利看得很轻。他认为自己长期身居高位,不利于国家社稷,多次提出辞掉宰相的职务,都被唐太宗拒绝了。公元642年,他又以年老为由申请退休。太宗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国家突然失去贤良的宰相,就像一个人失去两手。你如果精力还行,就不要这样辞让。等到你感到确实衰老无力的时候,再另奏明。”

公元637年,唐太宗下诏赐封房玄龄为首的十四位开国功臣为世袭刺史。房玄龄被封为宋州刺史。作为首辅大臣,房玄龄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裂土分封的世袭制度,必然会导致“重裂山河,下扰百姓”,而不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他想自己身为宰相,应该为其他人做出榜样,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贪图私利。于是主动向唐太宗坚决辞谢:“我已经担任宰相,再赐封世袭刺史,这样恐怕会使其他大臣们争相追逐名利,使朝政大乱。我的儿女都已长大,自当为国家出力,不需要为他们考虑。我所做的都是作为臣子应当做的,您的封赏让我十分不安,请您罢免给我的刺史封赏。”由于房玄龄德高望重,于是授封的大臣们也纷纷上书请求罢免封赏。就这样,一场可能使国家分裂动荡的隐患被消除了。唐太宗十分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天能有这样的行动,都是房玄龄的功劳!”

从627年到648年。他执掌朝政二十多年,始终为唐太宗信任和倚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谦和,不居功自傲,自律,淡泊名利。

唐太宗每次同房玄龄商议国家大事,房玄龄一定说:“非如晦不能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用的仍是房玄龄的计策。房玄龄善谋,杜如晦能断,二人忠心谋国,珠联璧合,琴瑟和谐,从没有过失误。虽然杜如晦当了不到两年宰相就死了,但房玄龄将二人共定的典章制度坚持执行并有所发展完善。当时人们誉称为“房杜”,留下了“房谋杜断”的千古佳话。

标签: 房玄龄李世民

更多文章

  • 林则徐主张不给子孙留下钱 因担心后人好逸恶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林则徐

    核心提示:林则徐曾写对联表达教育思想:“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曾写对联表达教育思想:“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

  • 杨坚诛杀了哪些开国功臣武将?谁是最后一个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坚,开国功臣武将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关于开国皇帝诛杀功臣这事儿屡见不鲜,诸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其实隋文帝杨坚也干过这事儿,只不过由于历史上对他的正面评价过多,另外隋朝统治时间太短,所以这一瑕疵被掩盖。作为一位成功的政治家,隋文帝同时也是一位心狠手辣的狠角色,死在他手上的功臣也不在少数。《隋书》上说“其(

  • 明武宗朱厚照:历史上少有的更愿当大将军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武宗,朱厚照,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一度出现了不少的胡闹皇帝,但是比较典型的当属明朝的朱厚照,他的胡闹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例如他在京城内建造象房、豹房、鹰房等多处饲养动物的场所,在宫中开设集市,自扮商贩等等。除此之外,朱厚照还曾经外出游玩到边防重地,并自封威武大将军,实在是有损帝王的尊严。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

  • 刘备伐吴为什么要御驾亲征?刘备的无奈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刘备

    皇帝带兵出征叫做“御驾亲征”,不过,这御驾亲征的事情还是很少的,不为别的,皇帝亲征那个响动儿就实在是太大。所以,皇帝一般都是坐在京城里遥控指挥,不到万不得已,也就是不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一般都不会亲征。可是,刘备当皇帝的第二年,却亲率大军征伐东吴,其结果是被东吴的陆逊打败。刘备的这次亲征,不但损失了

  • 雍正皇帝推养廉银制度:创清代吏治最好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雍正,皇帝,养廉银,

    人们对高薪养廉这个说法很熟悉,养廉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创建自清朝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这项俸禄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的廉洁习性 ,并避免贪污腐败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清初,各级官员的薪俸非常微薄,一品官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二品的总督每年的工资是155两

  • 解密:支柱姜维还没投降后主为什么就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姜维,蜀国,钟会,

    在司马昭决计伐蜀之前,魏国上下的主流意见都是认为,此时蜀国无隙可趁,不应贸然出兵。但司马昭却意外的决定派钟会领兵,取代原来的西线总指挥邓艾,出兵伐蜀。之后,邓艾等四路兵马围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钟会则率军直取汉中。姜维发现汉中有失,不敢连战,急忙从沓中回师,退守剑阁。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之际,邓艾

  • 解密:魏武帝曹操杀杨修真实动机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武帝,曹操,杨修,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持才傲物,又自以为是,爱耍小聪明,最终,因“鸡肋”事件,被曹操要了他的小命。罗贯中的描写,虽然和正史稍有出入,但大体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杨修的确死于曹操之手。不过,曹操要杀杨修,倒不是完全因为杨修的持才傲物,自以为是,爱耍小聪明。曹操杀杨修,这事比较复杂,容我慢慢道来。杨修之死

  • 东晋王朝第一妃裴氏无视圣旨 曾经坚决“不奉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晋,后宫,美女,

    皇帝“金口玉言”对不?那要看对谁,在裴氏这儿,圣旨不管用,她坚决“不奉诏”,我行我素,搞了盛大的招魂仪式,将丈夫葬于广陵。没两年,墓毁了,又隆重改葬丹徒。对这么个不听话的王妃,司马睿的心理阴影面积怎样呢?东海王司马越,是司马懿的侄孙,他能在八王之乱中笑到最后,得益于有个好名声,“少有令名,谦虚持布衣

  • 鲁肃:他的才能媲美诸葛亮却被三国演义黑成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名士,鲁肃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尊刘贬曹的总方针下,不仅曹操被黑的跳进黄河都洗不干净,连带着曾经和蜀汉作对的东吴,同样被罗老人家有意无意的抹黑。比如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在《三国演义》几乎碌碌无为。而笔者今天要谈到的鲁肃,更是为了映衬诸葛亮的光辉,所以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背景帝”。在三国历史中,鲁肃不敢说

  • 揭秘:明仁宗的死与他儿子明宣宗朱瞻基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仁宗,明宣宗,朱棣,明朝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个皇帝,他的皇位之路非常顺利,因为他小的时候就非常受祖父朱棣和父亲明仁宗的喜欢,朱棣还在世的时候就立了朱瞻基为皇太孙。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之所以能成为太子都是因为朱棣特别欣赏朱瞻基,从这可以看出朱瞻基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比较优秀的。但也因为他的优秀以及受到朱棣的重视,朱高煦等人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