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乌江自刎的项羽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什么?

乌江自刎的项羽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927 更新时间:2024/1/26 13:47:54

每当一提起项羽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乌江自刎,是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情;正是这个举动,让他从一个失败者,升华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悲情英雄。

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把楚汉相争视为一部战争大片,男主角项羽的自杀,使结局免于俗套,由此让这部大片的评分从8分升到10分。

项羽在江东有拥护者,不过想翻盘基本没戏

在乌江边时,乌江亭长这么劝项羽东渡:“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即与中原相比,江东虽小,但也方圆千里、拥众几十万,依仗地利顽强抵抗,称王一时也并非没有可能。

那项羽在江东是不是有号召力?当然有的。项羽虽然缺点很明显,但正是因此才显得真实;而且他每次打仗都亲自冲在第一线,对基层将士也是关爱有加,再加上指挥能力顶尖,这样的人,在军人中特别有吸引力,放在任何时代都是魅力领袖。

所以在他死后,鲁地的百姓坚决不降,甚至做好了被屠城的准备。不过正是这种为主死节的气度打动了刘邦:这些人比英布韩信那些墙头草可靠谱多了。因此,他不仅善待鲁地百姓,还亲自为项羽下葬、哭灵,同时还赦免了项氏全族,并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通过这几招,他才顺利稳定了楚地人心。

按理说,这样的群众基础,加上方圆千里的地盘,项羽手上的牌比后来屡战屡败的刘备可强多了。如果跨过乌江负隅顽抗,能不能耗到刘邦阵营内部出乱子?比如拖到韩王信、英布、韩信等人造反的日子?

这基本不太可能,在垓下之战后,项羽的失败其实已经板上钉钉了。只要有他这种能力超群的敌人存在,刘邦阵营的各股势力就不会散架,必定将其彻底铲除才会安心。此外,江东偏居一隅,当时还未被彻底开发,与中原相比比较落后,其实力与刘邦天差地别。

所以项羽即使东渡,失败也是早晚的问题。不过他之所以自杀,并不仅仅出于这个原因。

项羽自杀是因为兵败?更多是由于心灰意冷

项羽之所以从一呼百应的霸王沦落到四面楚歌,过于自负的性格是主要原因。刘邦、萧何、韩信、英布等人,在他眼中不过是出身基层的小人物,与自己相传数百年的贵族身份相比不值一提;而且在实力相差不是夸大到到离谱的情况下,这些人没有一个是自己的对手,只有被按在地上暴锤的份儿,所以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被打败的: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个“天亡我”其实有更深层的意思。我们知道,当初韩信在他身边时,提出了很多计策,但都未被采用;其后被他视为“亚父”的范增,虽然作为顶级谋士,但同样没有市场;持续四年多的楚汉相争中,项羽坐视刘邦依靠拉拢人心、势力逐渐强大,自己却逐渐窘迫,但他从未改变过策略,原因不是因为脑子不好使,而是出于理念的差异。

战国时期,楚国身为纸面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却处处挨打、日渐没落,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战略思维落后于时代。当秦国对内变法、对外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楚国却仍坚守着传统的贵族政治,并且多次由于轻信秦国的诺言而落入诡计(比如600里地变成六里地,楚怀王被骗到咸阳而死)。

所以,也许在项羽看来,打仗就是打仗,如果搞那些阴谋诡计,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更别说为了一时的胜负,让自己去低声下气、讨好他人。所以他只是在龙且死后,尝试派人去联络了曾经的手下韩信,在遭到拒绝后就再也没有采取过类似的举动。

而在乌江之畔,与其说他在感慨自己被上天抛弃,不如说是对自己多年来遵守的信念失去了信心。哀莫大于心死,况且对于一个遵守春秋气节的贵族来说,自杀本来就不是什么难事。

主动放弃,使项羽与后世的枭雄豪杰们相比,人格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当亭长劝自己渡江时,项羽曾这样表态: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就是说,当初他带出了8000名兄弟前往中原打天下,如今却孤身一人、如同丧家之犬般逃回去,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而且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自己不想回去再度祸害江东的父老相亲。

如果项羽东渡,楚地人八成会继续支持他;届时汉军大举前来,死的人可不仅仅是一城两城的概念了。若因为自己一个人的苟且,而祸及千千万万的无辜,相信项羽这种人干不出来。不然为什么韩信评价他是“妇人之仁”。

后世的枭雄们信奉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生死观是好死不如赖活、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而且普遍坚信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达成目的,可以忍受一时的屈辱、转身却在背后猛捅刀子。相信这也是如今我们大部分人持有的观念。

而项羽却不,当自己的信念被摧毁、跟随自己创业的子弟兵死伤殆尽时,他不愿意祸及更多乡亲,果断抛弃了苟且偷生的机会;既没有走为上策,更没有好言讨饶,而是看着汉军中的老熟人吕马童说:“听说刘邦以千金、万户侯的价格求购我的人头,那就成全你这位故交吧。”其后挥剑自尽(此时他其实只有不到31岁)。

而那些汉军则为了争抢尸体而自相残杀,死了好几十人。这个场面千年难遇:胜利者看起来像小丑,失败者却体现出令人敬仰的英雄气魄。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改变了“成王败寇”规律的,也许只有楚霸王项羽一人。所以你说他自杀得对不对?

标签: 项羽秦朝

更多文章

  • 如果龙且驻守荥阳,项羽攻打韩信,会是什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项羽,秦朝

    大家好,说起项羽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十月,项羽得知韩信已经攻破齐地,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劝降韩信失败后遂派龙且统兵二十万攻打齐地,结果龙且于次月的潍水之战中惨败于韩信,楚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将龙且也被灌婴斩杀。那么,如果项羽留龙且驻守荥阳,自己攻打韩信,能够取胜吗?相同的

  • 魏国第二位皇帝曹叡,他的妃子一个比一个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叡,三国

    曹叡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多次抵御了来自蜀汉、东吴的进攻,同时又平定了鲜卑的叛乱,消灭了辽东公孙渊的势力。政治上,又设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可以说曹叡是三国时期,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都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为他付出的女人,但是作为曹叡的女人命运大多都比较悲

  • 邓绥的名声如何?她是如何扭转东汉危机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邓绥,东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邓绥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有人问汉朝最出名的女子是谁?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吕雉。最出名的女政治家是谁?还是吕太后。吕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一起经历无名之师,坐上高位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政治眼光。当刘邦去世之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继位之时,虽然

  • 武则天都已经是李治的皇后了,为何还要当这一代女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李治

    对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们有着很多的疑问,其中一个就是武则天在被李治重新迎回宫中后,即使一开始被人非议,在李治这个皇帝跟前所受到的待遇都是最高的,就连皇后都嫉妒,一直想要将武则天处死。可是在李治的庇护和武则天自己的争斗中,还是坐上了皇后之位,这时的武则天有李治的专宠,后宫的女人也都对她敬而远之

  • 被称为阎王的卢象升最后为何会战死?他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卢象升,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卢象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说起卢象升,大家可能都没怎么听过这个名字,但是,在明朝末年,卢象升的名气甚至不亚于被百姓常常称颂的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是明末的抗清名将,他不仅能武还能文,在战场上足以以一敌百,在学识上亦是精通“经世之学”,因此《明史》中称赞其为

  • 秦始皇如果实行分封制,秦朝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始皇,秦朝

    秦始皇如果实行分封制,秦朝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历朝历代以来,巨大的变革总会引起社会的急剧动荡,因而秦、隋作为历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两个国家,却也变得极为短命,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个国家的改革是具有相当先进性的,否则便也不会有汉唐的强盛了。那

  • 刘玉娘在成为六宫之首后,她对钱财有怎样的痴迷程度?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玉娘,钱财

    由于对钱财的过于看重,嫌贫爱富之人往往也是极度吝啬之人,普通人家如此,皇室成员也未必能好到哪里。不过对于凡人来讲,过于贪财、吝啬造成的危害仅止于一家一身而已,而皇家如果也是如此,那么造成的危害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代价之重恐非一人所能承担。皇室成员由于贪财、吝啬误国误民的事实,在历史上层出不穷,其中后

  • 朱常洛对国家弊政也有所作为,为何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常洛,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可是他的出生却是个意外,是明神宗在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私幸宫女王氏被生的,虽然是明神宗的长子,可是从小时候其一直就很不受父亲明神宗朱翊钧的喜欢。明神宗去世后他登位,还是有任用贤臣,对国家的弊政等也是有过作为的,只是很可惜,他的后面终日荒淫无政,后身体衰弱病逝。下面中国

  • 长孙皇后为何被称为后世皇后的标杆?她去世后,李世民她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长孙皇后,唐朝

    长孙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中国的历史几乎都是是由男人去创造和由男人去书写,在那个封建王朝,男权至上的历史时代,有多少女人能得到史学家的半笔青睐,留下本该属于自己的历史评价,为后世所了解?然而有这样一个女人,他让李世民爱得至深,史学家不吝笔墨极尽溢美之辞

  • 明神宗朱翊钧登基以后,朝中为何会出现怠政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是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其长子和二子均在隆庆元年逝世,三字的朱翊钧自然成为太子的不二人选。穆宗对其寄予了厚望,赐名翊钧更希望他能成为国之重器,驾驭天下。可惜隆庆帝还未继续整治社稷就英年早逝了,还未把朱翊钧培养成材便撒手人寰,把大明江山留给一个未开化的10岁皇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