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腓特烈一世是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简介

腓特烈一世是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242 更新时间:2024/2/9 2:08:52

腓特烈一世(德语:Friedrich I;英语:Frederick

I),又被称为“红胡子”或“巴巴罗萨”(Barbarossa),是欧洲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是德意志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腓特烈出生于1122年,他的父母是霍亨斯陶芬朝的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与巴伐利亚韦尔夫家族的朱迪丝。1147年,他继承士瓦本公爵爵位,称腓特烈三世。他于1152年在德意志国王的竞选中胜出,加冕为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罗马人民国王。1155年(一说1154年),应教宗尤金三世的请求,腓特烈出兵意大利,并在帕维亚接收铁皇冠,加冕为意大利国王。1155年,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内,教宗德里安四世册封腓特烈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世称腓特烈一世。1178年,腓特烈在阿尔勒又一次接受加冕,成为勃艮第国王。

腓特烈一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国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在其执政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成为全欧最强的国家。

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的强烈兴趣使意大利事务成为他生命中最主要的部分。为了征服伦巴第诸城市,使这些富饶的地区成为帝国的税收来源,腓特烈一世长期执行侵略意大利的政策。

他对意大利进行过6次军事入侵:

第一次

1154年,意大利教皇尤金三世给腓特烈一世发来了一封求助信,原来当时罗马爆发了一场起义,老百姓们在一个名叫阿诺德的教士的带领下造反,起义者宣称要废除教皇领地,并让教皇过普通人的生活。腓特烈一世没有放弃机会,出兵意大利,迅速镇压了起义,并召集了意大利各城邦代表召开了隆卡利亚会议,重申了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从官员的任命到赋税的征收都只能由皇帝决定;

第二次

1158年,由于腓特烈一世纵容士兵在意大利的大肆抢掠,意大利北部城邦被彻底激怒了,他们组成了以米兰为首的城邦集团与腓特烈一世决一死战。腓特烈一世却以强大的军事暴力压倒了起义者,城邦同盟被迫投降;

第三次

1160年,腓特烈一世再次入侵意大利,原因是新任的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无法容忍专横的红胡子,他宣布将腓特烈一世革除教籍并支持城邦同盟的斗争。腓特烈一世于是出兵。经过两年的战斗,米兰被攻陷了,米兰代表穿麻布衣、赤脚出城投降。然而腓特烈一世却不留情面地将米兰居民赶出城,并在城市中心广场挖沟,使其寸草不生,还允许将俘虏的头割下来当球踢,来侮辱米兰的民众。

第四次

1167年,腓特烈一世的屠城暴行激怒了意大利民众,威尼斯、维罗纳等意大利城邦组成了新的“伦巴第同盟”,并迅速得到了教皇的支持。腓特烈一世再次出兵,一开始势如破竹,攻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出逃。而后来战争陷入僵局,腓特烈一世的军队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英勇反抗,且军队里瘟疫流行,数千的骁勇老兵毙命。此时,腓特烈一世只好丢下军队,化装成农夫逃回德意志;

第五次

1174年,由于上次的奇耻大辱,腓特烈一世重整旗鼓出军。一开始“伦巴第同盟”还想谈,腓特烈一世却拒绝了。由于“伦巴第同盟”城市的增加(22个)及同盟战士的经验增强,在米兰附近的决战中,腓特烈一世的军队失败了,腓特烈一世本人也身负重伤,只好投降。此后的1177年,腓特烈一世与亚历山大三世签订了《威尼斯和约》,腓特烈一世同意归还教产,同时不再插手教皇国内部事务。后来的1183年,腓特烈一世与“伦巴第同盟”签订了《康斯坦茨和约》,废除了隆卡利亚会议的一切决议,但允许腓特烈一世在名义上保留人事任免权,并规定“伦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时要做好接待工作;

第六次

1186年,腓特烈一世发动对意大利的最后一次远征,仍然还是以失败告终。

腓特烈一世像所有有才干的皇帝一样,试图在德意志境内驾驭骜不驯的诸侯。他在1158年颁布采邑法令,要求所有接受采邑者为皇帝服兵役。他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把大的诸侯领地分割成多块,因此在1156年将奥地利从巴伐利亚公国分出来,使之成为独立公国。

在第一次远征意大利之后,腓特烈一世本想由尤金三世为他加冕,不想尤金三世又刚刚忧愤去世。新上任的教皇哈德良四世十分固执呆板,在给腓特烈一世加冕时不断挑剔腓特烈一世的行为举止,最后还要求腓特烈一世按照惯例为教皇牵马、扶镫。腓特烈一世愤怒了,加冕庆典一下子变成了屠宰场,近千名教士倒在了军队的屠刀之下,但腓特烈一世还是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称号(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腓特烈一世在第五次远征意大利失败后却为了表示“悔改”,还虔诚地跪在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脚下亲吻教皇的脚)。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什么处死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安庆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性情暴戾是出了名的,杀其臣子的手段及理由花样百出。不仅如此,就连朱元璋自己的亲生女儿安庆公主也未能幸免遇难,据说安庆公主还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女儿,细想帝皇心术实在令人胆寒心惊。安庆公主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女,生母是马皇后,是朱元璋最疼爱的女儿之一。安庆公主到婚嫁年龄时,却迟迟未能出嫁,急坏了

  • 奥古斯特二世是谁?奥古斯特二世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奥古斯特二世,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神圣罗马帝国

    奥古斯特二世(强力王)(铁腕)(1670年5月12日—1733年2月1日) 波兰语: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德语: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波兰国王(1697年—1706年,1709年—1733年)。在登上波兰王位前,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

  • 明朝内阁首辅曹鼐 “土木之变”中战死的国之栋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曹鼐

    曹鼐,直隶宁晋(今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人,明朝政治家,正统年间内阁首辅,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正统十一年七月至十四年八月(1446年-1449年)任当朝首辅。曹鼐大魁天下后,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后,充经筵讲官,撰成《宣宗实录》后,进侍讲,锡三

  • 清朝的治水大臣兼专家;慧贤皇贵妃之父高斌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高斌

    高斌(1683年-1755年),字右文,号东轩,满洲镶黄旗人,慧贤皇贵妃之父 ,清朝中期大臣,外戚。其家原为汉族,在内务府做奴仆。其女被册封为乾隆嫔妃后,改为满姓高佳氏。自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历任内务府主事、苏州织造、广东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

  •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中的预言是真的吗 为什么能正确预言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白,唐朝

    自从玛雅人预言2012年世界末日事件随时时间的到来被不攻自破后,醒悟了不少特别迷信预言的网友,但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巧合,自2012年后,世界各地频繁的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海啸、暴雨等等,不知在何时,唐代大诗人李白却在网络上蹿红,成了十足的网红,而他蹿红的原因却是因为他写的诗能够预言未来发生的

  • 朱亮祖是明朝开国功臣,被朱元璋用鞭子抽死 为何无人为其鸣冤?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亮祖,明朝

    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九月,永嘉侯朱亮祖被明太祖朱元璋召回首都金陵,被武士用鞭子活活抽死,一同被打死的还有其担任广东府军卫指挥使的长子朱暹(音先)。朱亮祖是大明王朝开国功臣,为大明的建立和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为何会被明太祖下令打死呢?朱亮祖素以骁勇著称,在元朝时曾被封为“义兵元帅”,在宁国之

  • 诸葛亮为什么手中总是拿着一把鹅毛扇 诸葛亮拿扇子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诸葛亮,刘备,马谡,蜀汉

    到诸葛亮,他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智慧,运筹帷幄,为蜀汉政权立下赫赫功劳,翻开《三国志》中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出场就有个特点,他是手持一把鹅毛扇的。诸葛亮手拿鹅毛扇象征着他的儒雅和才干,苏轼就曾描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所以,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一直是手拿鹅毛扇。诸葛亮为什么手中总是拿着一把

  • 关羽为什么向西饶一圈才去找刘备 难道是关羽迷路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关羽,刘备,曹操,黄河

    三国时期,黄河尚未改道,黄河渡口主要位于今天河南滑县一带。当时关羽委身许昌曹营的时候,刘备在河北袁绍那里。关羽一听到刘备的消息就马不停蹄的带着嫂子去找刘备,希望兄弟相聚。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我细细研究了关二爷的路线之后,我产生了很大的狐疑。因为关羽要从许昌出发去河北,只需要向北直奔滑县就可以度过黄

  • 孙可望为什么选择投降清军?最终因骄纵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可望,明朝

    提起孙可望,估计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他到底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孙可望原来的名字是叫做孙可旺的,后来在老家实在是太过于清贫,再加上地方官吏的横征暴敛,活不下去的他只能是选择参加了起义军,慢慢的因为人比较机灵,而且还识字,所以便被张献忠给收养了,是他手下四个养子里面的老大。这样一来,也就跟着张献忠改姓

  • 孙可望投清的背景是在什么时候?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可望,明朝

    孙可望,从小习文弄武,长大后以经商为生,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他身材矮小,相貌不扬,但是剽悍异常,胆略过人。后参加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并与李定国等一起被收为义子。在战场上孙可望攻则机智勇猛,守则坚韧顽强,号称“一堵墙”。不过从这个外号也可看出孙可望擅于防御,用兵凝重,奇谋变化则非其所长。1647年(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