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上古涿鹿之战,黄帝炎帝蚩尤的地盘在哪?

上古涿鹿之战,黄帝炎帝蚩尤的地盘在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地图帝 访问量:4404 更新时间:2024/1/15 19:26:52

在距今大约4600年前,炎黄联盟与蚩尤部落爆发了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史称“涿鹿之战”。后世在口口相传中,逐渐为其增添了许多神魔色彩,诸如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黄帝相邀多位神仙助战,不过据此将其归为神话未免有失偏颇。上古时期虽未留下文字,但类似“涿鹿”这样的大事件,如果从地缘的角度去分析,大概率还是能够还原这场战争背后的人性与逻辑。

彼时的华夏大地尚处于部落联盟时代,炎帝与黄帝从黄土高原走下来的第一站正是后世 “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当时的人口密度远不像现在,广阔的三秦大地足可以保证两大部落共同栖息,随着族群的不断繁衍与膨胀,炎黄势必要向外部拓展生存空间。站在关中的角度向东看,沿东北方向跨过黄河进入山西高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片区域远没有正东方向通过崤函古道杀入洛阳盆地来得实惠。

无论从土地面积还是土壤质量上说,地处中原的洛阳盆地(河洛)都要强于山西高原,为了争夺“新世界”的控制权,炎黄之间爆发了首次冲突。尽管根出同源,但在切实的利益面前,兄弟父子之间兵刃相向的例子并不罕见,这场早于“涿鹿之战”的战役被后人称为“阪泉之战”。

图-炎帝

“阪泉”的具体地点后世仍有争论,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炎帝在这场争斗当中落败,而黄帝率领族人成功入主洛阳盆地,现在每年三月初三新郑市都要举办黄帝祭祖大典。

败走后的炎帝只能北上山西高原,而山西高原的地形用“两山夹一谷”来形容最为合适,在太行山与吕梁山之间由南向北行进,大概率就是炎帝部落的迁徙方向。在炎帝逐步向北拓植的过程中,黄帝早已在洛阳盆地扎下根来,这个过程十分缓慢,甚至需要用“百年”作为计算单位,所以“炎帝”、“黄帝”、“蚩尤”这些标签究竟指某个部落,还是某个人是很值得怀疑的。

图-黄帝

当炎帝一系到达山西高原的最北端后,远在河洛的黄帝部落自然不会对其构成威胁,但炎帝不是河北唯一的竞争者,因为东夷部落已经从东方杀来,其中的代表便是山东半岛的蚩尤。

从山东半岛抵达洛阳或者涿鹿的直线距离相差无几,理论上说蚩尤部落与炎黄二帝的接触时间也不会相差太远,但“柿子先挑软的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所以蚩尤很明智地选择了炎帝,而放过了黄帝。立足未稳的炎帝部落很快败下阵来,炎帝向黄帝告急,炎黄之间组成战略联盟,黄帝的兵还在河洛地区,战场上依旧是炎帝独自与蚩尤厮杀。

此刻黄帝面临两个选择,是北上驰援战场,还是东进直捣黄龙,最终黄帝选择了后者。既然东夷部落的主力已经被炎帝吸引在河北,那么其留在山东半岛的兵力必然不足,这个场景与数千年后的“围魏救赵”如出一辙。

图-蚩尤

最终,涿鹿一战以炎黄联盟的胜利告终,炎黄子孙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文:闫老师,北京大学 硕士 博士,专业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某高校教师,欢迎转载。

更多文章

  • 黄帝《阴符经》全文 | 独家校正

    历史解密编辑:哲医论坛标签:道家,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

  • 华夏之光耀古今 名家纵论黄帝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豫记标签:黄帝,五帝,上古,夏代,中华文明,华夏之光,神话传说

    编者按“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中原是黄帝出生并创立伟业之地,黄帝是黄河文明的缔造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之光耀古今,黄河文化、黄帝文化、黄帝故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成为华夏儿女认同亲近的民族标识、炎黄子孙团结联合

  • 黄帝内经:地之“五味”对人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三焦,五味,上焦,中焦,宜食,黄帝内经

    五脏宜食的食物导读语:五脏适合的五味、五谷、五肉、五果、五菜等。《上卷素问篇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原文: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 华夏子孙同尊黄帝 黄帝之子姓苟还是姓荀?

    历史解密编辑:中新社华舆标签:黄帝,孔甲,苟姓,荀姓,敬姓,神农氏,华夏子孙

    前段时间,重庆市一“苟”姓女子,申请改姓为“敬”,这一事件登上热搜,引起社会关注。苟姓是古姓,源流极长,却因谐音问题,带来现实困扰。2005年,河南省登封市十几户苟姓居民就因同样的原因申请改姓。这些年间,不断传出此类改姓之事。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寻根问祖,追姓溯源,一姓的历史,见证了家族、

  • 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甲骨文改写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王族,上古,帝喾,黄帝,炎帝,神农氏,甲骨文,神话传说

    根据《国语》记载,黄帝生在姬水附近,炎帝生在姜水附近,所以两个人都是“因水为姓”,即以姬与姜为姓。千百年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即便不信也没有足够可靠的文献去否定,但随着甲骨文的出土,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的历史却要被改写。大约4700年前,炎帝王朝衰落,黄帝部与蚩尤部先后分离出来,形成了上古版的三国鼎立

  • 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央广网标签:拜祖,轩辕,大典,张丽娜,癸卯年,河南省,新郑市,黄帝故里

    央广网郑州4月22日消息(记者 彭华)具茨山下,溱水河畔,心手相牵,共拜轩辕。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庄重举行。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场(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丽娜 摄)今年拜祖大典延续“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这一主题,仪程为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黄帝内经善于“神”与身体的精华论述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经脉,卫气,志意,五藏,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善于“神”与身体的精华论述精神状态很好,称作“神灵”——《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形”“神”相保——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帝曰:妙乎哉论

  • 黄帝内经:解释两种特殊的生理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阳气,富贵,於上,其行,黄帝内经

    人的面为什么不易受寒?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

  • 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用什么酒供奉黄帝?还是仰韶彩陶坊!

    历史解密编辑:河南法制报标签:仰韶,拜祖,彩陶,大典,黄帝故里

    4月22日,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在新郑黄帝故里盛大举办,届时将用什么酒供奉黄帝呢?记者从4月14日举办的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灌装仪式上了解到,仰韶彩陶坊又一次入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据悉,这已经是仰韶彩陶坊酒连续第10次入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一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始于

  • 黄帝为何叫“黄帝”?甲骨文给出一种解读,或更接近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百家杂评标签:甲骨文,玉器,蚩尤,神农氏,春秋战国,五帝

    关于黄帝为何叫“黄帝”,《史记·五帝本纪》中有一句解释,即“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土德是五德之一,即为大地的功德,尚黄。然而,司马迁的解释显然苍白无力:首先,除了黄帝以颜色命名之外,五帝之中其他四帝都与颜色无关,又何来五德相胜;其次,五德相胜学是战国晚期邹衍创立的,而早在邹衍之前的春秋晚期,文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