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医学家,是黄帝的大臣、太医。他曾向神农时代的名医僦贷季学习医学,特别是学习望色之诊和脉诊。
僦贷季对望诊、脉诊颇有研究。《路史》记载:“神农命僦贷季理色脉,对察和齐摩踵,砸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缮其生。”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有一段关于僦贷季精通望诊及脉诊的叙述:
黄帝说:“我希望在遇到病人的时候,能够认识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凶吉,能够辨别疾病的疑似。想要知道其中的要领,心中如日月的光亮那样的明朗清楚,你可以把这样的诊断方法说给我听吗?”
岐伯回答说:“观察青赤黄白黑五色的变化和切脉象的诊病方法,是远古帝王所重视的,它是由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叫做僦贷季,帝王委托他研究望色和切脉的道理以通神明之妙。所以僦贷季把五色、脉象和金木水火土等五行及四时、八风、六合相互配合起来,不偏离其常度,变化相互推移,用来观察其中微妙的变化,以知道其中的要领。所以想要能够预测疾病的生死,辨别疾病的疑似,就必须研究色脉的理论。五色好像太阳有晴有阴一样,有明朗和晦暗的不同;脉象如同月亮有亏有盈一样,表现有虚实的变化。常常探求色脉的异差,就能领会其要领。远古帝王重视五色与四时之脉相应,所以能见几察微,合于神明,常远于死而近于生,生道永昌,这就是上古之圣王修其养生之道的方式。”
《黄帝内经》里岐伯常被尊称为“天师”。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意思是指岐伯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相传岐伯曾乘由十二头白鹿拉的绛云车,遨游于东海中的蓬莱仙山,奉黄帝之命向仙人求不死之药。
《帝王世纪》记载:岐伯是黄帝的臣子,黄帝曾命岐伯尝味各种草木,编著医病经方。
《三坟》记载,歧伯衔命,观察日月星辰等变化,修正阴阳、历法,子民们都应按着这种日月星辰变化而生活,因为,太过不及都有可能害及生命。
歧伯整理针灸的纪纲和草木药物的性味,和黄帝探讨人体的脏腑经络结构,针灸和草木五味等的精义,并且将阴阳、历法的一般特性融合后,写作了中医的圣书——《内经・素问》和《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一书为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臣子讨论医学的著作,由于其内容是以问答的体裁写成的,所以常称其为岐黄家言,進而把医术称为“岐黄之术”,而“岐黄”就变为中医的代称了。
据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