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华夏子孙同尊黄帝 黄帝之子姓苟还是姓荀?

华夏子孙同尊黄帝 黄帝之子姓苟还是姓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新社华舆 访问量:1770 更新时间:2023/12/8 16:05:40

前段时间,重庆市一“苟”姓女子,申请改姓为“敬”,这一事件登上热搜,引起社会关注。

苟姓是古姓,源流极长,却因谐音问题,带来现实困扰。2005年,河南省登封市十几户苟姓居民就因同样的原因申请改姓。这些年间,不断传出此类改姓之事。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寻根问祖,追姓溯源,一姓的历史,见证了家族、血缘和亲情的凝结与演化。

古时改姓,多为皇帝赐姓、民族融合或避难避祸等政治原因。

原姓氏因读音受歧视而改姓,有,但不多见。商代有咎姓,因咎音如旧,有“灾祸”义,故咎姓改为“昝”(zǎn)姓。

与苟姓相关,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改姓是在南宋。高宗年间,蜀中句姓是大族,因避讳赵构的构字,只好改姓。有的把“句”字加上偏旁部首,改为“鉤”字或“絇”字,更多的改为“苟”字。有增字的,如加入秦桧一党的句龙如渊,有字形不变而变读音的,如句(gōu)涛、句(jù)思等。时至今日,四川仍是“苟”姓第一大省。

自汉入宋,蜀语有“平声似去”的特点,“苟”字用作姓氏时均读为gòu。“苟”字若遵古音而读四声,自然皆大欢喜。

虽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改姓仍需慎重。苟姓脉络繁杂,历史上和“苟”姓有渊源的姓氏,还有句、荀、芶等姓,并非只有敬姓一个选项。

  ▲铜鎏金苟元帅神像,清宫旧藏。《封神演义》里有苟章,被封为雷部二十四天君之一。苟元帅其名,或源自陶渊明《搜神后记》中不怕雷劈的章苟,其实姓章。(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黄帝之子姓苟还是姓荀?

唐德宗年间,御史苟曾曾作为随员出使吐蕃。知悉吐蕃讳狗,以苟姓出使,不利求好,于是唐德宗下旨给“苟”字加了一笔,改成“荀”字。苟曾自此干脆姓荀了。

据考证,吐蕃并无讳狗之俗,并且按当时吐蕃语,狗字发音如“气”,与唐声绝不相近。苟曾之苟,并不会造成吐蕃人的嫌弃。

《国语》最早记载了“黄帝二十五子”的说法,其中有荀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近代学者徐元浩在《国语集解》中,依据清代学者王引之“荀姓为文王之后,苟姓为黄帝之后”的论断,判断“荀”其实是“苟”的讹字。

苟姓比荀姓出现的早。在甲骨文中已经有“苟”字,但不见“荀”字。

“苟”在甲骨文中是方国名,很可能当时已经作为姓氏。《康熙字典》载:“苟,草名也。所居饶之,因以为氏。”

金文中正式有了苟姓。《元和姓纂》《广韵》《集韵》等典籍均言明“苟”姓出自黄帝之子。

“荀”的本字是“筍”,字义是初生之竹,俗字就成了“笋”字。学者孙家愉在《黄帝二十五子之苟姓考辨》一文考证,筍姓为文王子姓,经历了一系列字形的变化,因受封筍国,故加“邑”旁表城邑、邦国,后省“竹”作“郇”字。郇伯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封在郇国。郇姓和荀姓,都是源自最初的筍姓。

荀在古文献中,又作邭、珣、邭、旬等字。

据宋代《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三家分晋,晋国大夫荀氏之后为避难,改族而称“苟”姓。

敬字的左半边不是“苟”

石敬瑭建立后晋,时人为避“敬”与“瑭”同字同音之讳,敬姓都改为“文”姓和“苟”姓。《邵氏见闻录》载:“敬氏避讳,各用其一偏,或为文氏或为苟氏”。

北宋大臣文彦博,曾祖父一辈本姓敬,因避石敬瑭之讳而改姓文。后晋亡,到了后汉,文家又恢复为敬姓。到了宋朝,因宋太祖赵匡胤的爷爷叫赵敬,为了避讳,只好又改姓文。短短三十年时间,文家三易其姓。

在清代,又有苟姓改为敬姓之例。《清通志》载:“敬华南官翰林院编修,本姓苟氏,改为敬氏。”

“敬”字左边原本是“茍(jì)”而不是“苟”。“茍”“苟”两字的读音、字义和篆体均不相同。“苟”属草部,而“茍”属羊部。“茍”是象形字。“卝”(guàn)形似羊角,《诗经》有“总角卝兮”之句,卝又作丱,指古时儿童将头发束成两角的样子。许慎《说文解字》释,“茍”字为“急敕”意,也就是“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

“敬”字的右半边也不是“文”字,而是“攴”(pū),表示轻轻击打。敬的本义是“警也”。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敬姓改为苟姓时说:“避庙讳改姓者,为苟且之苟、文章之文,误矣。”

据《国语》,黄帝居于姬水,炎帝(一说即神农氏)居姜水,姬姓和姜姓成为中国姓氏的两大源流。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曾撰文考证,羌字从人从羊,男羌为羌,女羌为姜,《说文》说羌人就是西戎牧羊人。“茍”是“敬”的初文,在甲骨文中,羌字偶有屈膝跪坐的样子,此后逐渐演化为“茍”“敬”二字。

若依此说,苟姓出自黄帝的姬姓,敬姓则出自炎帝的姜姓,本不同源。

“苟日新”写错了吗?

“茍”“苟”两字字形相近,在传写过程中,极易被混淆。《广雅》列举“苟、款、实、信”四字,认为都是“诚”的意思,这就是把“茍”字误作为“苟”了。

争议最多的,是《礼记》中的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今一般被理解为“日新其德”。唐代孔颖达注说,苟的意思是诚,苟日新就是“诚能日新”。孔颖达说的诚,对应的应是“茍”字。

清人孙志祖在《读书脞落》最早提出质疑,认为“苟日新”应为“茍日新”。近代学者黄侃在《说文段注小笺》中同样举证:“茍,此字隶书与苟字形近,因误为苟。《仪礼·聘礼记》‘宾为苟敬’、《大学》‘苟日新’,皆茍之误字。”

苟有轻率、随便的意思,如成语一丝不苟的苟。如果被训为诚,也是“生命诚可贵”的用法,作为表示假设的连词。

当然,郭沫若先生另有一说,认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实为“兄日辛,祖日辛,父日辛”。

苟、茍之别,惹出不少麻烦。《论语》中的“苟志于人矣,无恶也”、《诗经》中的“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老子》中的“小人从事曰苟得,君子曰苟义”,这些“苟”字,都可能是“茍”字。

如今“苟”是网红语,往往被用作动词,表达一种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孔子在《论语》中提过“三苟之心”:“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这里的苟怎么解释?宋代朱熹解释说,苟是“聊且粗略之意”,也就是知足常乐,物质上差不多就够,这就是所谓的“苟活”了。

句和勾造成了读音混乱

古代先有“句”字,后有“勾”字。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因为春秋时期无“勾”字,故写作句践。

现存最早的“勾”字,见于晋代《祀后土残碑》。“勾”字产生的时间,学者杨宝忠在《“勾”出现的时间及相关问题》一文中考证:“‘句’字写作‘勾’,最晚在西汉前期就已出现,在东汉隶书中更为常见。”

“勾”字的产生,将义项与“句”字进行了分工,“勾”字分担了“弯曲”、“勾引”、“勾当”的义项。

按理说,“勾”字应该也把“句”字作为姓氏的义项分担过去,可是如今“勾践”“句践”一直混用,这也造成读音上的混乱。位于浙江的句章县,相传为越王勾践所筑,读作勾结的勾。而位于江苏的句容市,得名于县内的勾曲山,如今却普遍读为句子的句。

句作为姓氏,读如够。孔门弟子中有位不太知名的句井疆。再如句氏是蜀中大族,三国时蜀国有大将句扶,巴西郡汉昌县人,官至左将军,与王平齐名,“称美荆楚”。

“芶”字同样用作姓氏。《正字通》说“芶”字是“苟”字的“俗字”。但“苟”和“芶”古为二字,字义有差别。“苟”最初是草名,而古代字书《川篇》中认为“芶”是“菜名”,一说是韭菜。如今,“芶”字只有作为姓氏这一唯一义项。

上世纪90年代初,办理第二代身份证时,“芶”姓无奈地被改为“苟”姓。问题出在当时的汉字GBK字库上,“芶”字被混淆为“茍”字,用正确的读音无法输入“芶”字,于是就只好将“芶”字改为“苟”字,还有一部分人更为“敬”姓。

古人为什么会改姓?

古代姓氏制度固定于秦汉时期,以氏为姓,姓氏合一,人皆有其姓,代代相传,不会随意改动。

古人改姓,常见原因如下:

一是赐姓。相传夏朝帝孔甲有两条龙,时有一人善养龙,帝孔甲遂赐其姓“御龙”,此后历代均有用赐姓来褒扬功臣或宠臣的。当然,同样有赐恶姓以作惩戒的。南朝梁元帝时,武王萧纪造反兵败,元帝令其改姓“饕餮”。武则天时代更是给15个人赐过恶姓。

二是避讳。避讳改姓,这是造成古人一人两姓的重要原因。汉宣帝名询,因此凡是读音如“询”的都要避讳改姓,战国时的荀子也不能幸免,“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荀卿成了孙卿,《荀子》不能叫《孙子》,就叫成了《孙卿子》。其实连神仙都要避讳,月宫嫦娥原名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姓。

三是避难,就是所谓的隐姓埋名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三国名将张辽是山西人,“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

四是融合。多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选择改为汉姓,通常将复姓改为单姓。北魏拓跋氏改姓元,根据《魏书》记载,当时的若干氏,也跟着改为苟姓。如名将苟颓,代地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带),本姓是若干。

五是攀亲。唐代名臣令狐楚入相后,姓胡的纷纷改姓狐,前面再加个令字,和令狐楚攀亲。温庭筠有诗“自从元相登庸后,天下诸胡尽带铃”(令狐的“令”读líng,不读lìng)。反之亦有,清乾隆年间的状元秦涧泉挥笔题句:“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别拿姓氏开玩笑

因为同音或近音,姓氏也有以讹传讹、将错就错的。三国时的简雍,本姓耿,因当时幽州人读耿为简,耿雍就成了简雍。再有莘姓讹为辛氏,郯氏讹为谈氏,恭氏讹为共氏,虢氏讹为郭氏等。

历史上存在姓氏歧视,但往往出于对字义的联想。五代时有危仔倡,投奔吴越王钱镠(liú),钱镠“恶其姓,改曰元”。再如汉末有北海人士氏仪,太守孔融嘲之曰:“氏者,民无上,可改为是。”北海太守孔融觉得“氏”字是“民”字少了上面一横,兆头不对,命氏仪改姓“是”。

古时文人互相拿名字调侃、抛谐音梗的事情很多,但在姓氏上,却少见其例。桑维翰是石敬瑭建立后晋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因为桑、丧同音。

“苟”字在作名字时确实被歧视过,有典可考。南齐名将张敬儿,本名苟儿,其弟名猪儿,后来张敬儿立下赫赫战功,齐武帝为他改名为“敬儿”。

再有南梁名臣何敬容,官至尚书令,却不善作草隶,署名中的“敬”字,大作“苟”,小为“文”,“容”字大作“父”,小为“口”。陆倕见而戏之曰:“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敬容笑而惭。何敬容这是被陆倕戏“苟子”为“狗子”了。清人李慈铭考证说:“六朝人往往以苟、狗通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苟儿”为名的,见于正史的不少,北魏有吕苟儿、胡夏有羊苟儿、南梁有齐苟儿。还有一位王苟儿,本是南朝人,投降北魏后,改名元苟儿。《世说新语》里,东晋书法家王修,字敬仁,小名“苟子”,《颜氏家训》里说,王修小名就是“狗子”。王修常被称为王苟子,像是昵称。

说到底,任何姓氏都值得尊重,拿人姓氏开玩笑,抛谐音梗,是对先人的不敬和冒犯,切不可取。(完)

作者/五柳七

更多文章

  • 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甲骨文改写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王族,上古,帝喾,黄帝,炎帝,神农氏,甲骨文,神话传说

    根据《国语》记载,黄帝生在姬水附近,炎帝生在姜水附近,所以两个人都是“因水为姓”,即以姬与姜为姓。千百年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即便不信也没有足够可靠的文献去否定,但随着甲骨文的出土,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的历史却要被改写。大约4700年前,炎帝王朝衰落,黄帝部与蚩尤部先后分离出来,形成了上古版的三国鼎立

  • 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央广网标签:拜祖,轩辕,大典,张丽娜,癸卯年,河南省,新郑市,黄帝故里

    央广网郑州4月22日消息(记者 彭华)具茨山下,溱水河畔,心手相牵,共拜轩辕。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庄重举行。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场(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丽娜 摄)今年拜祖大典延续“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这一主题,仪程为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黄帝内经善于“神”与身体的精华论述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经脉,卫气,志意,五藏,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善于“神”与身体的精华论述精神状态很好,称作“神灵”——《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形”“神”相保——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帝曰:妙乎哉论

  • 黄帝内经:解释两种特殊的生理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阳气,富贵,於上,其行,黄帝内经

    人的面为什么不易受寒?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

  • 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用什么酒供奉黄帝?还是仰韶彩陶坊!

    历史解密编辑:河南法制报标签:仰韶,拜祖,彩陶,大典,黄帝故里

    4月22日,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在新郑黄帝故里盛大举办,届时将用什么酒供奉黄帝呢?记者从4月14日举办的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灌装仪式上了解到,仰韶彩陶坊又一次入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据悉,这已经是仰韶彩陶坊酒连续第10次入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一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始于

  • 黄帝为何叫“黄帝”?甲骨文给出一种解读,或更接近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百家杂评标签:甲骨文,玉器,蚩尤,神农氏,春秋战国,五帝

    关于黄帝为何叫“黄帝”,《史记·五帝本纪》中有一句解释,即“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土德是五德之一,即为大地的功德,尚黄。然而,司马迁的解释显然苍白无力:首先,除了黄帝以颜色命名之外,五帝之中其他四帝都与颜色无关,又何来五德相胜;其次,五德相胜学是战国晚期邹衍创立的,而早在邹衍之前的春秋晚期,文献上

  • 浙江隆重举行祭祀轩辕黄帝大典!

    历史解密编辑:文旅浙江标签:黄帝,祭典,大典

    10月4日壬寅(2022)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在仙都举办今年祭典活动的主题是“四海同心祭始祖,‘两个先行’启华章”壬寅(2022)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共有九项仪程分别是长号鸣天、击鼓撞钟、敬上高香、敬献花篮、敬献美酒、恭读祭文、行鞠躬礼、高唱颂歌、乐舞告祭祭祀大典规格继续沿用“禘”礼壬寅

  • 黄帝为啥叫“黄帝”?甲骨文给出一种解读方式,或许更接近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外史传标签:黄帝,神农氏,甲骨文,轩辕

    俗话说,三月三,拜轩辕。这里的轩辕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先祖——黄帝。他也被称为我们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黄帝是我国历史中的上古五帝之首,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为黄帝设立了宗庙以及祭祀活动,这也是为了表明自身统治的正当性。这样才能表明自己是炎黄子孙,是有资格来统治神州大地的。黄帝也是我国宗族文化的标志性

  • 黄帝之黄是何意思,甲骨文揭开端倪,难怪黄帝叫黄帝

    历史解密编辑:夜阑听书雨标签:甲骨文,五帝,大禹,神农氏,黄帝

    汉字的伟大在于,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每一笔一划地增减,都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透过汉字字形的演变,也有助于揭开一些历史真相。大约公元前2700余年时黄帝出世,以其惊人的智慧与胆略,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历史,开启了中国的五帝时代,被后世誉为“人文初祖”。黄帝二字中,甲骨文中的帝字犹

  • 郑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解密编辑:凤凰WEEKLY标签:拜祖,炎黄,华夏,郑州市,黄帝故里,中华文明

    记者:陈藻雨润百谷,万物生长。在中原大地接受一次灵魂的润泽,才会为一年的奋斗注入活力。2023年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举办。社会各界代表及近百家新闻媒体约2500人在现场参加大典。今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疫情三年之后首次恢复大规模线下拜祖活动,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