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相信每一个人都听过。作为涿鹿大战的主角之一,他与黄帝、炎帝一起被后人尊为中华三祖。这样一个能与炎黄并立的伟大人物,我们不禁想问一下他的父亲是谁呢?
本来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关注,但是2021年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成果发布会却引爆了这一话题。根据《清华简·五纪》中提到“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蚩尤竟然是黄帝的儿子?
清华简
这个答案让我们很吃惊,但是其他的历史文献支撑和印证,在《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丞相田千秋曾对汉武帝上书说:“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这表明至少在战国到汉朝这一时期确实流行过这一说法。
在清华简之前,关于蚩尤父亲的主流的说法是蚩尤是炎帝的后裔。宋代学者罗泌写的《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提到:“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而清代姓氏学者张澍《姓氏寻源·路史》则进一步写到“蚩氏:蚩尤之後。蚩尤:姜姓诸侯耆(黎)田子邛之支庶,同母弟八人,族孽兄弟七十二,共八十一人。”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蚩尤姓姜,是姜姓诸侯耆(黎)田的儿子姜邛的旁支后裔。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可信呢?我个人觉得还是第二种说法更可信,理由主要是有以下三点:
1、《清华简·五纪》成书于春秋战国年代,而这距离黄帝时代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五纪》中写的内容到底是传说还是史实无法判断;另外《五纪》是以黄帝为例,来讲述他的五纪、五算、五德这套宇宙天人体系如何实践落地,不排除为了方便申明观点而进行了艺术加工。
2、周代对周以前的历史进行大规模的篡改和重构,比如《史记》中说帝喾与元妃姜源生子周朝始祖后稷,与次妃简狄生子商朝始祖商契。当然在商朝时的话,周人肯定不敢将简狄贬低为帝喾的次妃,姜源与简狄的身份地位必然是随着商周历史转变而转变。
黄帝也一样,黄帝被认为是周人的祖先,也是在一次次历史修改重构过程中,被逐步提前到人类始祖的地位。著名历史学家沈长云在《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一文中指出:“黄帝在历史上活动的时间不算太早,他与其他几位古帝实际上都应是同时代的人物,就是说都大致生活在夏代稍前的时候。过去史书把他置于其他几位古帝之前,实是出于后人的安排。因为黄帝的后裔周人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以后的华夏族又是以周族为主融合其它各族形成的,为华夏族编排的祖先的历史自应把黄帝放在首位。” 所以周人也可能出于政治考虑将蚩尤也纳入黄帝家族体系,变成了黄帝之子。
3、我们知道在黄帝之前,中原地区一直是处于神农氏统治的时期,而炎帝正是是神农氏的首领,炎帝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官职的名字,每一代神农氏的首领都自称炎帝。炎帝姓姜这个是人所共知,而姜黎、姜邛我们也都能在炎帝的谱系中找到对应,他们正是炎帝的后人。
我们再说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根据记载九黎部落是由81个黎氏支系部族组成,活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涿鹿大战时,蚩尤带领九黎部落连战连捷一度将黄帝逼入绝境,后来借助天神(应龙、九天玄女、女魃)的力量才勉强击败蚩尤。这样一个活动范围广的强大部落显然不可能是一代人就建立起来的。假定我们认为九黎部落是以姜黎的名字为氏,经过姜黎、姜邛及之后的很多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由81个黎氏支系部族组成的九黎部落,并在东征西讨中逐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样推断显然更为合理。
最后关于蚩尤到底是谁的后人,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