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太太呆了一会,就把双眉一扬,一面回转身,一面嚷叫道:“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忘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这位禹太太的性格十分相似,脾气都很暴躁。
动不动就要发脾气,一发脾气就水漫田野,“浩浩怀山襄陵,下民都浸在水里”。
正是因为不忍心让百姓泡在水里过生活,大禹才从杀父仇人——舜的手里接任水利总工程师一职务。
包工头大禹三过家门不敢进
从此开启了他的13年包工头生涯。有家也不回,有病也不医。
战国时期楚人尸佼所著的《尸子》中记载,大禹生有偏枯之疾。相当于中医的结核性关节炎。
为大众谋福利的人总是孤单的,不被人理解的
世人常把“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孤军奋战。”挂在嘴边,可没有几个人真把这句话放在心上。
毕竟,一件大工程刚开始做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抱薪者”。
再说了,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谋取私利的人,古往今来,络绎不绝,况且人心隔肚皮,谁也捉摸不透谁。更何况是原始社会的水利工程呢。
大禹
虽然那个时候的百姓都知道水患的厉害,可牵扯到自家财产的时候,他们还是很固执的阻挠工程的继续的。
水利工程刚开始的时候,这些百姓给大禹带去了很多的不必要的困扰。
然而,民众的认知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民众是守旧的,多数认知来源于过去的生活经验。
由于长期以来鲧治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固有的生活经验,让百姓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认知,也有不愿意搬迁转移的考虑,所以不配合大禹的治水工作。
这只是治水工作中日常应有的内容。
相比于大禹的父亲治水九年的堵,大禹采用的是疏导水脉的方式。
这种方式看似耗时耗力,但却是一种长效的办法。
因为疏导水脉可以让水流畅通无阻,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水患问题,还可以保证未来的水资源利用。而堵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堵住了水脉走向,只是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却会带来更多的隐患。
一路治水,一路劝说,一路风尘
然而,百姓看不到那么远,也不明白疏导水脉的做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现代社会的水资源问题更加复杂,尚且需要采用更多的手段来解决,更何况是原始社会里拿着石木工具的大禹呢。
为此,大禹做了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需要详细地调查全国各地的河水走向,以及地理山川的地貌。这样才能够找到最佳的疏导水脉的方式,并且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涉及到地方拆迁转移,需要得到民众的配合。
《吕氏春秋·乐成》当中记载了这样的一则故事。
大禹疏导黄河的时候,将人们却堆积瓦砾加以阻挡。等到水利工程初步见效的时候,人们看到良田得到灌溉,生活取水便利,甚至能遗泽子孙万代的好处,这才转过头来称赞大禹。
丝毫不知道大禹就是那个“为大众谋福利者”。
苦心人,天不负,治水终有成效。
有的人,甚至还出言嘲笑讥讽大禹,说大禹是只母猴。
由于要调查全国各地的水脉走向,就免不了和各地区的百姓打交道。可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隔绝,人们的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异。
“禹”被人念作“禺”也是常有的事。而“禺”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母猴子的意思。
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第三个难点了。
大禹治水不光是治理伊洛河水,还疏导了整个黄河水系,顺便建立了个人的势力圈
难虽然难了点,但还不至于像老虎吃刺猬那样无从下口,更何况大禹背负着父亲治水不力的嫌疑,只有坚持到成功那天,才能堵住悠悠众口,才能回到京城洗刷父亲的冤屈。
为此,大禹和他手底下花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方言,和地方风土人情。
所幸,付出总有回报,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那个传说和大禹儿子启争天下的人,被他感动了,加入了水利工程大军。
注释:这里的伯益不是舜的首席大法官皋陶的儿子伯益,两人同名但不同身。
至此,大禹才不算孤军奋战。
有了东夷部落首领的榜样在前面,我们母亲河——黄河,周围的部落也消停了阻挠动作。无论是“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儿留着油汉的,胖儿不留着油汉的官员”,还是打猎的、种地的、砍柴的、打鱼的、乞讨的、经商的、教学的百姓,态度都改变了一点。
尤其是经商的,他们不遗余力地到处宣扬大禹治水的事迹。
他们这样做是好处的。
一来随大禹走南闯北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人,不仅仅开拓了商路,而且商品变现比过去要快得多;
再者大禹有了伯益大军的守护,减少了盗贼的袭扰,这一路畅通无阻,能获取高额的利润和报酬;
第三,替大禹打广告,也就是变相地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获得商品信誉加成,能卖得上好价钱。
有了东夷部落的支持,一路上的部落首领变得彬彬有礼了;有了商人们的一双巧嘴,一路上反对的百姓也得到说服。
古老的部落圈
于是,大禹的包工头生涯迎来了春天,水利工程事业一路狂飙突进。
很快到了回京述职的时候,也就回到了我们开头的那一幕。
回京述职,家天下开启。
舜爷坐在龙位上,原已有了年纪,不免觉得疲劳,这时又似乎有些惊骇。禹一到,就连忙客气的站起来,行过礼,皋陶先去应酬了几句,舜才说道:
“你也讲几句好话我听呀。”
“哼,我有什么说呢?”禹简截的回答道。“我就是想,每天孳孳!”
“什么叫作‘孳孳’?”皋陶问。
“洪水滔天,”禹说,“浩浩怀山襄陵,下民都浸在水里。我走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橇,走山路坐轿。到一座山,砍一通树,和益俩给大家有饭吃,有肉吃。放田水入川,放川水入海,和稷俩给大家有难得的东西吃。东西不够,就调有馀,补不足。搬家。大家这才静下来了,各地方成了个样子。”
大禹回到京城蒲阪,由于随从过多,惊吓到了舜。
舜,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再也遏制不住夏后氏部落——大禹的家的发展了,索性就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大禹也不推辞,很麻利地接过托付。
大禹不推辞也有他自己的道理,那么多人跟随他一起治水,风餐露宿13年,一路上无怨无悔,不报答他们又怎么对得住他们的信任。
大禹分蛋糕的局部图
再者,舜老了,没多少年的活头了,他的几个儿子也越发的不争气,与其让有虞氏没落,不如兼并进自己的夏后氏部落,大家一起谋发展。
再三,随着水利工程的开展,原先的虞唐部落已经控制不住这么大的区域了,原先的禅让制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了,必须做出改变。而自己的有熊部落在制水过程当中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理应首当其冲。
现代人诚心纪念这位伟人
随着夏后氏部落的壮大,逐渐有统一的趋势,大禹也有了新的想法,让自己的儿子启来继承家产。不料,还没给启铺完道路,就到了大限,撒手离世。
只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启,随后启也继承了大禹的杀伐果断,与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决裂,从而得到了大禹的大部分遗产,正式宣告“夏”的成立,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此后,“家天下”的帷幕徐徐拉开。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
《尚书》《史记》
《竹书纪年》《帝王世纪》
《故事新编·理水·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