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王嬴子婴简介 秦三世子婴资料

秦王嬴子婴简介 秦三世子婴资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322 更新时间:2023/12/23 5:32:56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在秦朝有一个在位只有46天的皇帝,他是谁?就是秦三世子婴。懂历史网今日阐述秦三世简介以及秦三世子婴为何不做皇帝要做王。

秦王嬴子婴简介

子婴(?-公元前206年),本名嬴子婴,别称秦三世、嬴婴、秦王子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子婴为蒙恬蒙毅兄弟二人直言劝谏,并设计刺死赵高

秦王子婴(秦三世) ,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位仅46天。初称皇帝,后来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子婴性格仁爱,有节制。秦二世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子婴,扶苏的儿子(又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或侄子,是秦始皇侄子,即成蟜之子更可靠),胡亥死的时候才23岁,即皇帝位。其后不久,子婴依赵高建议,废帝号,称秦王。

子婴即位五天后,赵高企图招引起义军到咸阳并承诺杀死全部秦朝宗室,子婴知道后先下手把他杀死,并诛杀赵高三族。四十余日后,刘邦首先进入关中,到达灞上后劝子婴投降,并得到子婴的同意。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的玉玺和兵符等,亲自到刘邦军投降。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刘邦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不久,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因无力抗争而撤退。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立即杀死子婴,并进行了大屠杀,秦朝历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

秦三世

秦王嬴子婴简介

直言劝谏

秦二世听信赵高谗言,将蒙恬、蒙毅兄弟二人囚禁起来,准备处死他们。子婴于是向秦二世进谏说:“我听说以前赵王迁杀良臣李牧,而改用颜聚;燕王喜暗用荆轲的计策,而违背秦国的条约;齐王建杀他的先世忠臣,而用后胜的谋议。这三位君王,都各自因为改变旧规而丧失国家,殃祸降到自身。现在蒙氏一族,都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君主却要在一时之内舍弃他们,除掉他们,我认为这不可以。我听说轻于思虑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不能广纳众智的人不可以保全君王。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对内让群臣不能相互信任,对外让战士的斗志分离!我认为不可以这样。”

但秦二世不听子婴的劝谏,派人杀死蒙恬和蒙毅。

秦三世子婴为何不做皇帝要做王?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丞相赵高派女婿咸阳令阎乐逼杀秦二世。秦二世死后,赵高召集全部大臣、公子,把诛杀秦二世的情况告诉他们,并说:“秦本来只是诸侯,始皇统一天下,所以称帝。现在六国各自独立,秦国地方更狭小,竟然以空名称帝,这样不行。应该像以前一样称王,才合适。”于是拥立子婴为秦王。用平民的礼仪在杜南宜春苑中安葬秦二世。并让子婴斋戒,到宗庙参拜祖先,接受国王玉玺。

为什么世人经常称秦只有二世呢?

赵高杀死胡亥后,立子婴为秦王,之后子婴杀死赵高,并向刘邦投降,在位仅46天。

而说秦只有二世,主要有两个原因:

1、“秦三世”子婴在位仅46天,时间太短

2、更主要的原因是,子婴称“秦王”而不是“三世皇帝”,原因是当时秦朝的势力大为减弱,已经不能算是统一的王朝了,所以子婴称“秦王”,对自己的定位是诸侯国——秦国,而不是统一天下的“秦朝”

所以说秦朝是二世而亡,只有两个皇帝,子婴和秦始皇的祖先都是秦王,不算。

子婴怎么死的

子婴即位四十余日后,刘邦首先进入关中,到达灞上后劝子婴投降,并得到子婴的同意。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的玉玺和兵符等,亲自到刘邦军投降。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刘邦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不久,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因无力抗争而撤退。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立即杀死子婴,并进行了大屠杀,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

历史评价

赵成:“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贾谊、司马迁:“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班固:“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纪季以酅,春秋不名。吾读秦纪,至於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司马贞:“子婴见推,恩报君父。下乏中佐,上乃庸主。欲振穨纲,云谁克补。”

何去非:“子婴而秦之事去矣,虽有太公之佐,其如秦何哉?”

蔡东藩:“子婴不动声色,能诛赵高,未始非英明主;假使秦尚可为,子婴得在位数年,兴利除害,救衰起弊,则秦亦不至遽亡。然如始皇之暴虐,二世之愚顽,岂尚得传诸久远?子婴不幸,为始皇之孙,贤而失位,且为项羽所杀,祖宗不善,贻祸子孙,报应其果不爽欤!”

标签: 秦王嬴子婴秦三世子

更多文章

  •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后的女人:守寡也不安分的冯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魏,孝文帝,冯太后

    冯氏(442—490年),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14岁时被选为文成帝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浚死后,冯氏操纵政权。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

  •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其中有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

    引起秦始皇焚书的原因无疑是这位儒生尽忠太急了点,或时机不当。儒家的功能本领就是维护皇权统治,终极目的就是投靠皇帝这个主子。但心太急,始皇帝刚刚统一了全国,这个大帝国在他手里正热乎劲,你就让他“分封”,他一定不高兴。如果慢慢来,儒家的那一套思想和本领,保证能让所有的专制钜头喜欢。对这些专制流氓,拍急了

  • 齐桓公休妻引发一场怎样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齐桓公,春秋战国

    蔡姬不是海伦,却引发了一场战争,当然这并不是她的错,只因她青春无敌,疯魔可爱,却嫁给了一个hight不起来的小老头。蔡姬嫁老头,并非自愿,而是由国力决定的。身为蔡国公主的她,被哥哥蔡穆侯当做小国向大国示好的礼物,嫁给了齐桓公。当时蔡姬不过是十几岁的妙龄少女,而齐桓公则是可做她父亲的老头。《史记》载,

  • 清朝顺治皇帝不识字?亲政后恶补知识累到吐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顺治皇帝,恶补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但是他却看不懂奏折,有人说他是一个傻瓜皇帝,原来,顺治帝不识字,他没有上过学。按理,顺治元年,他6岁,朝廷就应该为他请学识渊博的满汉师傅,学习文化知识,可是,多尔衮却总是拖延不办,这样,顺治帝从即位开始,没有人给他请老师,也就只有玩耍了。那么精明的孝庄太后不知道要自己的儿子学

  • 清朝孝庄太后大玉儿简介 大玉儿人物形象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玉儿,孝庄太后

    大玉儿简介大玉儿的故事经过无数影视作品的演绎恐怕在中国已经是尽人皆知,大玉儿就是清朝孝庄文太后,大玉儿是其闺中的名字,其本名是名布木布泰,是当时的蒙古王族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是皇太极的后妃,一生之中经历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皇帝,可以说是辅佐顺治和康熙的功臣。通过大玉儿简介可以了解一下这位杰出的

  • 唐宣宗李忱是怎样靠装傻成功登上皇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宣宗,李忱,唐朝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自幼就以愚笨出名,虽然深得宪宗喜爱,却成为兄弟们嘲弄的对象。公元820年,唐宪宗暴毙于宫中,他的第三个儿子李恒即位,这便是唐穆宗。穆宗死后,帝位相继传给了李忱的几个侄子,即李恒的儿子们: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整整27年,李忱都因当年父亲的宠爱,而获罪于兄弟、侄

  • 蔡伦造纸背后的女人:他的成功有赖于邓皇后帮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蔡伦,邓皇后

    蔡伦入宫,起初当差掖庭,干的是端茶递水掀门帘之类的杂役,如果就这样混一辈子,怕是很难有所作为。公元77年,有一对姓窦的姐妹花也被选入掖庭,蔡伦的忠厚与谨慎,给她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次年,大姐窦氏执掌皇后印绶,提拔蔡伦做了跑腿传话的小黄门。随后发生的夺储之争,宋、梁二贵人相继殒命,蔡伦在其中到底扮演了

  • 史上唯一以“罪奴”出身为皇后吴氏可惜却死的仓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吴氏,唐朝

    吴氏的出身不好,是罪臣之女,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没入掖庭做了宫女。宫女的生活很是辛苦,不但要负责打扫、端茶递水,还要洗衣,无论吃饭、睡觉都有官事姑姑严加看管。因为是罪臣之女,肯定也分不到好差事。三餐吃不饱的情况多的是。在苦难的掖庭生活中,很多女孩子不堪折磨而死,也有人活下来,也累得面黄肌瘦。可是吴氏却如

  • 明朝名臣杨博三代显贵 历任皇帝倚其为左右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名臣,杨博,

    一、杨瞻花盆里埋钱历史上,“杨瞻花盆埋钱”是个有名的诚信故事。说的是明朝名臣,做过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杨博的父亲杨瞻,年轻时候在淮扬一带经商。一次,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千金寄放在杨家,请杨瞻代为保管。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好长一段时间后,杨瞻便将那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

  • 宋代廉吏郑侠:号"一拂居士" 因不愿同流合污被贬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官员,清官,

    福清市区老街区有一条横贯东西的主干道,名曰“一拂街”,还辟建了“一拂公园”,园内有尊一拂先生塑像,供人瞻仰——这是福清人民为纪念福清宋代的廉吏郑侠而特别命名的。当年,郑侠因不愿同流合污被罢官返融时,行李中除了旧衣裳、书籍外,唯一的“奢侈品”便是一把用牛尾毛制成的尘拂,而其“一身干净,靠的就是这把尘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