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其他朝代不同的地方在于从前汉到后汉一直摆脱不了外戚擅权的问题,也因此,汉朝朝堂内斗也大多围绕着一波又一波的外戚进行。
窦婴的死也正是汉武帝一朝初期外戚争权的结果。
窦婴其人
窦婴是汉文帝皇后窦氏的侄儿。
窦婴这个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有能力,一个是有原则。
有能力体现在他是平定汉文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功臣,因为有功,还被封为了魏其侯。汉武帝刚继位的时候,还被任命为了丞相。可以说是权势富贵集于一身。
有原则体现在帮理不帮亲。窦太后非常宠爱小儿子梁孝王,屡屡表露出兄终弟及的想法,窦婴明确表示反对,认为这不符合礼法。“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敬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善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窦婴也因此沉寂了下去。一直到“七国之乱”爆发,窦婴才依靠自己的才能重新崛起。
窦婴
再来就是窦婴本来是废太子的太傅,并且在汉景帝废掉太子后,屡次为废太子上书申辩,可以说是恪尽了一个太傅的职责。
然而,正因为恪尽职守,又得罪了后来被立为太子的汉武帝以及王皇后。
所以,窦婴可以说是三重的悲剧:一方面因为窦这个姓氏被划归到了窦太后外戚这一支,另一方面其本身又不得窦太后的喜爱,再一方面又因为旧主的缘故为武帝和王太后厌恶。可以说是一个绝佳的活靶子。
太后和太皇太后的权力之争
窦太后一直活到了建元六年(前135年),也就是她的孙儿汉武帝继位6年后,此时汉武帝已经21岁。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是汉景帝第二任皇后,当年汉武帝之所以能从众兄弟中脱颖而出得到帝位至少有一部分靠的是窦太后的支持。
而窦太后之所以支持他,也是因为他娶了窦太后的外孙女儿陈阿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屋藏娇”典故的由来。
汉武帝继位后,还没有到亲政的年纪,所以政事都是由两位太后暗中把持。
此时王太后开始扶持自己这边外戚的势力。主要是靠自己的两个异母弟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其中又以田蚡能力更为出众,所以主要还是扶持田蚡。
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的经营,窦太后一支的外戚势力已经树大根深。但是王太后本身并不是一个甘于平淡的人,她和她身后的家族对于权势极其热衷。
一山不容二虎,由此,两宫太后的之间就有些水火不容,权势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班固的《汉书·窦田灌韩传》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列侯莫敢与亢礼。”
在汉景帝一朝,每当朝堂上商议大事的时候,有魏其侯窦婴和条侯周亚夫在,其他的诸侯百官都不敢和他们用同等的礼节对待。仅此一条,就可以窥见汉景帝时,窦氏外戚的权势之盛。
到了汉武帝时,皇帝尚幼,更是权势滔天。当时就有天下的人才尽归于魏其侯窦婴门下的传言。
田蚡
分别为窦氏外戚代表的窦婴,和以王氏外戚为代表的田蚡,在朝堂上开始了长期的对峙。
而因为窦婴不为窦太后喜爱,且又屡屡做出令窦太后不快的事,比如窦太后信奉黄老之说,而窦婴则公开提倡儒家学说,更是让窦太后不满,因此窦婴虽然是窦氏外戚的一员,窦太后却并不重用他。
当窦婴在与田蚡的权势之争中慢慢地处于劣势的时候,被窦太后免除了丞相的职位,离开了权势中心。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太皇太后窦氏崩逝。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外戚来说,也是“一朝后宫之主一朝臣”,窦氏的镇海神针没了,一场针对窦氏外戚的蓄谋已久的阴谋开始了。
起初是针对窦婴身边的人,友人灌夫仅仅因为对田蚡出言不逊就抓捕,即便窦婴全力搭救甚至不惜在朝堂上与田蚡撕破脸也无济于事,灌夫还是被判了族诛,其后,窦婴也以伪造汉景帝诏书的罪名被处死。
窦婴之必死与汉武帝一朝的外戚清洗
汉武帝在位期间,其实多次对外戚进行清洗,从窦太皇太后扶持起来的窦氏外戚,到倚靠卫子夫皇后起来的卫氏外戚,最后甚至为了防范太后擅权外戚把持朝政的可能而把年幼太子的母亲杀死。可以说是玩弄权术于鼓掌间。
窦婴的死一方面对于朝堂上已经有跋扈迹象的王太后一支的外戚有震慑作用,一方面也是拔除窦太皇太后在朝堂上的影响,可以说一举多得。
也可以把窦婴的一生看做是举汉一朝外戚的一个缩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