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低估的思想家,扬雄投阁自杀事件纯属胡扯,他不存在自杀的动机,也没有自杀。所谓“扬雄投阁”其实受累于他与王莽的关系,被史学家污蔑。又因扬雄不合世道的生活方式,遭受世人讥讽。如此对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扬雄投阁”事件始末
始建国二年,刚刚建立一年多的新朝爆发了一件谋反事件,王莽建立新朝的主要功臣之一,右伯甄丰之子甄寻,妄图伪造符命谋娶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王嬿。结果被王莽识破诡计,甄寻逃往,甄丰自杀。
“符命”是古人认为上天降下的“旨意”,以文字或图案的方式,显示在石头、布帛等物体上,是一种以上天名义作出的政治预言,比如河图洛书就是符命,亦称图谶,其实都是人为制造的骗局。
在案件的追查过程中,国师公刘歆的次子刘棻卷入其中。符命中的文字一般人不认识,称“奇字”,需要专家辨认。刘棻就是奇字专家,他师从扬雄学习过一段时间奇字。
所以,调查人员很自然地想到,扬雄是否会与此案有关?于是前往天禄阁缉捕扬雄。彼时,杨雄正在天禄阁校书,见狱使前来,惊慌失措地想逃跑,又无路可逃,情急之下从楼上跳下,差点摔死:
“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然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事后王莽知道了这件事,说杨雄此人从来不参与政治,怎么会卷到这里来?下令不要追问扬雄。结果,“扬雄投阁”成了笑话,被京师老百姓,编程顺口溜讥讽传播。
“扬雄投阁”事件辩诬
从以上史料来看,存在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仔细辨析不难发现故事的原貌。
1.扬雄没有自杀的动机学生犯罪就代表老师一定犯罪了吗?这个逻辑岂不是很荒唐!来找扬雄的是“狱使”而不是“狱吏”,使,是调查员,吏,是执行人员,来找扬雄的显然是调查员,而不是抓捕人员。请问面对调查员,杨雄为何要自杀?除非他真的卷入其中,连王莽都不相信。
事实上,狱使并没有带走扬雄,假如是来抓捕扬雄的,就算他摔死了,恐怕尸体都会被带走,扬雄如此惊慌失措就很没道理了,请问真的是他惊慌,还是史学家想让他惊慌?
所谓扬雄“恐不能自免”更是荒唐!一来他没有违法,二来他与皇帝王莽有私交,三则他从来不参与政治,他凭什么会认为自己肯定会被冤枉洗脱不了?不合逻辑嘛!
用现代人的话说,扬雄身后还有人,哪怕真犯事都有辩解机会,何况自己是清白的!
2.投阁事件可能就是误传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扬雄投阁那一年,他已经六十二周岁了!一个花甲老人,从楼上跳下去,动作之慢一定赶不上狱使,能不能完成跳楼都是疑问。就算跳下去了,就是一句“几死”能了事的吗?事实上,扬雄既没死,也没受重伤,又活了八年才去世。
所以,扬雄投阁很可能就是误传,比如不小心在楼梯摔了一跤,受了伤。这种事谁都难以避免,何况六十多岁的老人。总之,史书记载不可信,一会儿解释。
3.扬雄的人生态度不可能自杀如果你要是了解扬雄的人生态度,就会发现,杨雄是一个精神世界极其充盈丰沛的思想大家,他早已看淡生死,不可能会害怕狱使的调查,更不会自杀。
扬雄年轻时候是从著名的道学大师严君平,赤贫的扬雄,身无立锥之地,白天光膀子下地干活谋身,晚上刻苦研读,不慕富贵,徜徉于精神世界,简直是颜子再世。
扬雄前半生热衷于汉赋,后半生醉心于天体学和哲学,是典型的唯物论主义者。扬雄从宇宙运行中,提炼出“玄”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的生死统一于宇宙的运行法则。
扬雄的生活态度跟严君平非常相似,只是严君平隐居,以算卦为生,扬雄运气好,得到了汉成帝、汉哀帝和王莽的垂青,给他挂了个空头衔,领一份薪水,随便出入皇家图书馆,潜心自己的学术研究。扬雄几次得到授以实职的机会,都被他拒绝了,皇家图书馆就是做好的粮食。
这样一位洒脱思想家,怎么会莫名其妙地为世俗事件自杀?
扬雄为何遭遇污蔑
可是,《汉书》明白无误地记录了“扬雄投阁”,让人无法辩解。其实我们不能完全迷信史书,哪怕是正史,《汉书》上存在很多明显造假的地方,因为史学家也是人,是政治动物,他也有立场,有利益!
因为这篇赋,班固认为扬雄的道德亏损,因而不惜在很多事件中大加歪曲。殊不知,扬雄、王莽和刘歆,在汉成帝时期,就因为学术关系,友谊非常深厚,扬雄虽不参政,但是不代表没有感情,他赞美王莽以及他所建立的新朝,就一定是道德问题吗?人家就不可以持这个立场吗?
介于扬雄的学说地位,班固也不好完全否认扬雄,所以故意编造了一些扬雄内心的挣扎,似乎扬雄对王莽一直是内心排斥,又迫不得已阿附,班固的这种立场令人憎恶,他才是真正利益场里的动物!
不幸的是,班固的立场代表了帝制条件下,所有文人士大夫的立场,因而,他笔下的扬雄形象,就此被固化!“扬雄投阁”也成了扬雄个人内心挣扎的“证据”。
其实熟读那段历史就不难发现,扬雄与王莽不存在任何芥蒂,王莽一直把杨雄当作纯学者,所谓的“投阁”事件,也明显看出王莽的这个态度。所以,笔者坚信“扬雄投阁”就是班固的编造!
2.扬雄的自我隔绝,与士大夫阶层不相容扬雄的生活方式很独特,它几乎不与外界发生关联,自己一个人醉心于学术研究,如果用一个时髦的术语形容他,那就是“大隐隐于朝”。
从史料记载,与他有交往的人数非常少,刘歆算一个,后期刘歆忙于政治,两人在学术上的探讨越来越少。桓谭算一个,这是扬雄的忘年交,也是最推崇扬雄的思想家,他认为扬雄是孔子之后又一位圣人。
再有就是少数向他求学的年轻人,因为他的学术不为人知,侯芭是他唯一的弟子,刘棻都不算正式弟子。
因而杨雄非常封闭,几乎与世隔绝。这就导致,他虽然活在朝堂,却由于官场相当陌生,虽然是文人士大夫,却又与文人士大夫们很遥远,他们都以“怪人”的眼光,看待扬雄。所以,没人会为扬雄去正名。
3.扬雄的思想学说,不容于世道杨雄去世后,大司空王邑和大司马严尤,不解地请教桓谭:扬雄的著作真的能流传后世吗?桓谭的回答是:
“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今诊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桓谭斩钉截铁地说:必传!他认为,当时的人狗眼看人低,因为扬雄的身份不高,就轻视他的学问。在桓谭的心目中,扬雄的思想已经超越诸子,不亚于孔圣人!桓谭那时候还是青年学者,到东汉初年,已经是当时天下最伟大的学者,他最推崇的人就是扬雄。
桓谭还做了一个论断:我们这一世的人,是看不到扬雄的著作受到公正待遇的情景了!
越伟大思想越难以被人接受,这是一般规律,其实即便今天,扬雄的《太玄经》也是知者寥寥。连扬雄最好的朋友刘歆,都不能理解扬雄的思想。有一次,刘歆曾经对杨雄说:“一本《易经》有几个人能读懂,你又搞出个《太玄经》,恐怕你的书只能当酱菜坛子的盖子用吧!”
所以,杨雄很尴尬,所有人眼中,他就是个不知所云的怪物,加之身份低微,又穷又不合群,当时的人都以一种“围观”的眼光看待扬雄,一半是猎奇,一半是轻视!
这就是杨雄被顺口溜讥讽的原因,老百姓有几个知道真相的?无非跟着起哄罢了!
结束语
扬雄孤独了两千年,这不是他的错,是班固的错,是儒家士族阶级立场的错。扬雄受污,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今天,我们应该摆脱历史的局限性,以更客观的视觉,读懂那段历史,读懂杨雄,也可以以更敏锐的眼光,去穿透表象,重新审视那个所谓“扬雄投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