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简涩深雅之扬雄文学的风格特征

简涩深雅之扬雄文学的风格特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盘解密 访问量:1871 更新时间:2023/12/10 2:54:27

作为辞赋家的扬雄,“实好斯文”,“心好沉博绝丽之文”,故其创作是“文言”。作为儒士或学者的扬雄,“好古乐道”,宗经尊圣,其创作“裙诗书”,“引书助文”,故其作品是“古文”。扬雄兼具辞赋家与儒士二身份于一体,是“文儒”,故其创作亦兼备“文言”与“古文”于一体。一方面表现在对文辞之装饰性的有意追求,即有意为文;另一方面体现在他“斟酌经辞”、“裙撅诗书”之创作中,即引书助文气“因书立功”。扬雄有意为文的几种形式扬雄有意为文之态度,前已详述,兹就其有意为文之具体表现,举例说明,以显现其对文饰之言的追求。扬雄之文,或称其“志隐而味深”,或论其“简奥”,或评其“艰险”,或称其“割裂”,或议其“求整用古”,或评其“僻涩深奇”等等。简言之,就是简雅深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扬雄有意为文,刻意求简求涩。这种文风追求,主体体现在他的《法言》一书中所举十六例,其中(1)至(8)条属同类,先以一或二字提问,再以一或二字作答,后以简省之语作释,可谓简要之至。(9)至(13)条属同类,一问一答,皆三言或两语,要言不繁。(14)至(16)条属同类,问之极简,答之亦不繁。另如“请人”之类,简略之至以至词不达意。上举诸例,多以“问”开头,以“曰”作答,读者循此“问”与“旧”尚能大体清楚文意。至如(10)(11)(12)C13)诸条之行文中,或省“问”,或略“曰”,则属过简,可谓故设障碍以增加理解之难度。另外,虚词之省略是其中最普遍的现象,如(10)(12)(13)条,几乎全是实词的排列,(1)(2)(3)(4)(5)(7)诸条之前半部分,亦是实词的排列。很显然,这种句式安排,于扬雄来说,是为了追求一种“深”与“涩”的表达效果而刻意为之。“短局”是谓“简”,因过“简”而“滞涩”。孙承恩《扬子云像赞》说:“扬子好学,研精覃思。《法言》滞涩,《太玄》深切。”过“简”不仅使文脉“滞涩”而且亦使文意“深奇”,故而使人难知,至如苏轼批评他“好为艰险之说”,郑缓指责他“故为艰险不可属读”,王世贞以为“其文割裂甚哉”,皆因其刻意求简所造成。

但是,尚需说明的是,扬雄之简,并非苟简。有的简略到省去任何虚词,完全是几个实词的排列,如上举诸例。有的繁富重复,并大量使用语气词,又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此类例子较多,不再例举。这亦是有意为之,目的仍是为了营造一种特殊的语言效果。其二,扬雄有意为文,可直言而却曲说,刻意追求回环曲折之效果。比如,扬雄《法言》故为问答以谋篇成文,颇遭后世学者质疑,如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卷三说:“子云贤者也,而有可议者。《论语》乃孔门弟子记诸善言,诚有是人相与问答也。《法言》则假借问答以则《论语》,且有不必问,不必答,不必言者。”《论语》之问答,是为实录,即如实记录孔门师徒间的问与答,而扬雄非聚徒讲学者,其《法言》之问答纯属虚构,即“假借问答”以阐发思想。在扬雄所处的两汉之际,著书立说以阐释自己的思想,通常的方法当是如《荀子》、《韩非子》,或者《吕氏春秋》、《淮南子》的言说方式,因为当时独立意义上的论说文体已经完全成熟。而扬雄放弃这种成熟的立论方式,而采用古老的问答体,且以虚构问答之方式立说,亦确是有意为之。

且确有如胡寅所谓“不必问,不必答,不必言”者,甚至有答非所问者,如:第(1)例并未回答孔子为何不能像范、蔡那样“居世”;第(2)例亦未回答“多知”者通常有“杂”的问题:第(3)例只说圣人“不语怪力乱神”,而未回答赵世何以多神的问题;第(4)的回答亦不清楚。故苏询《太玄论》批评说:“疑而问,问而辨,问辨之道也。扬雄之《法言》,辨乎不足问也,问乎不足疑也。求闻于后世而不待其有得,君子无取焉耳。”虽说是批评,但亦切中肯萦。其本可直说却故为曲折之例,就更为常见,如:扬雄此种故为典折的言说,颇遭后世学者的批评,如叶适批评说:“夫初使难知,己而易识,先设疑论,后乃诚言,始为限碍,终也通达,此文人辩士玩弄笔舌之病也。”苏轼亦指责说:扬雄好为艰险之辞以文浅显之说,就是要“使难知”。“不正说”而故为曲折,亦是为了增加“知”的难度。此种言说方式,虽被斥为“玩弄笔舌”或者“雕虫篆刻”,但正是扬雄有意为文的必然追求。

扬雄此种故为曲折的有意为文之追求,还表现在他创造的连珠一体上。是知此体为扬雄所创造。何谓“连珠”?李善注《文选·演连珠》引傅玄《叙连珠》说:“其文体辞丽而言约,故谓之‘连珠’。”据此可知,“不指说事情”而故为曲折,是扬雄文学创作的一贯追求,亦是有意为之。第三,扬雄有意为文、故为曲折之又一表现,就是在他的言说中多用比兴手法,如《法言·问神》云:李轨注云:“有上无下,犹有君而无臣。”汪荣宝《义疏》曰:“此明上下纲纪之为自然,去之则不可以为治也。”又云:李轨注云:“言凡鸟、兽之不可得及凤、麟,亦犹凡人之不可强通圣人之道。”

一般而言,比兴手法之运用,能使作品有曲折之致,含蓄之美,取得言己尽而意无穷之艺术效果。刘姗《文心雕龙,体性》说扬雄之文“志隐而味深”,司马光说《法言》“简而奥”。扬雄之文“深”而“奥”,与他行文求简有关,更与他大量使用比兴手法有关。扬雄有意为文的意义和影响在创作中,扬雄或者刻意求简求涩,或者故意回环曲折,或者大量使用比兴,或者有意仿古引诗,其动机皆是有意为文。有意为文非仅表现在对简涩、典雅和华赡文辞之追求上,还体现在对“志隐而味深”之艺术效果的向往上。扬雄创作的这种刻意追求,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的话说,就是追求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就是为了在读者与作品之间有意制造一段“距离”,以增加感知的“难度”和欣赏的“长度”,其核心观点就是强调艺术感受和日常生活的距离,其最大的贡献和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对文学语言的研究。

之后的新批评、结构主义均受其直接影响,甚至西方美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距离”说,亦与它有密切关联。N·W维塞说:“形式主义者们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决定性贡献的一个领域,是对诗歌语言的研究。……从一开始,形式主义者就在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之间划了一个界线。”他们认为,实用语言中积淀了日常无意识因素,它的声音结构和语言结构都很难对我们产生新的感觉。文学语言必须对这种实用语言加以提炼,使之成为一种“陌生”的语言,从而使读者在这种“陌生”的语言中体会到“陌生”的美感。“陌生化”理论的引入,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特点和扬雄创作特征的理解。如前所述,古代中国人的言说和书写方式,经历了由语言而文言而古文的发展过程,扬雄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扬雄有意识地在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作区分,不仅追求“文言”,而且刻意写作“古文”,其目的就是求“深”求“雅”,追求“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使对象变得陌生”,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

结语按照傅斯年的观点,“文言”和“古文”皆是脱离“语言”的分途发展。“文言”即“文饰之言”,“古文”则是“引书助文”、“因书立功”。实际上,“古文”亦是“文言”,“古文”是在“文言”之基础上“引书助文”、“因书立功”。作为“古文”之代表的扬雄,其创作亦有“文言”的特征。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扬雄法言论语古文文言

更多文章

  • 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扬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跳楼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扬雄,班固,王莽,汉书,杨雄,太玄经,桓谭,西汉,思想家,科学家,汉朝,艺术家

    扬雄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低估的思想家,扬雄投阁自杀事件纯属胡扯,他不存在自杀的动机,也没有自杀。所谓“扬雄投阁”其实受累于他与王莽的关系,被史学家污蔑。又因扬雄不合世道的生活方式,遭受世人讥讽。如此对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历史的悲哀!“扬雄投阁”事件始末始建国二年,刚刚建立一年多的新朝爆发了一件谋

  • 以扬雄为中心的讨论汉人的地域观念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扬雄,司马相如,项羽,刘邦,地域,蜀中,地域观念,西汉,艺术家,汉朝,科学家

    在地域文化观念之影响下,汉人的乡土意识表现得比较强烈,王子今著有铲衣绣夜行遗憾与“马革裹尸”壮心:秦汉时人的乡土意识》一文,对汉人的乡土意识有初步研究,其中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并且尚有进一步申论之必要。第一,楚汉之际的刘邦、项羽皆有极为浓厚的乡土意识,其对汉人乡土观念之形成或有直接的影响。项羽之

  • 承圣人遗风 立文化自信——成都市郫都区扬雄学会授牌仪式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天府视野标签:孔子,法言,太玄,班固,荀子,孟子,郫都区,成都市,扬雄学会,儒家思想,授牌仪式活

    “春风送爽千山翠,瑞气迎临万象新。”5月21日上午,在“扬雄故里”郫都区农科村成都郫都区扬雄学会的驻地“扬雄文苑”扬雄文化交流中心,有四家单位与扬雄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并挂牌: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国际学生文化艺术实践基地)、西华大学(实习与就业基地)、中国书画家杂志社(成都分社)、礼仪中国(成都站研习

  • 浅谈西汉大儒 “西道孔子”扬雄的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天府视野标签:扬雄,法言,太玄,法家,西汉大儒,西道孔子,拨弦乐器,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原标题:浅谈西汉辞赋家、哲学家扬雄关于“尊儒、重道、循法”的思想( 作者:中国法学会 唐从祥)前言: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孝景嘉之,令天下郡国皆立国学。因翁倡其教,蜀为之始也。”“文翁兴学事,选官吏子弟就学,受七经,还以教授。”“蜀自汉兴,至乎哀平。皇德

  • 浅谈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扬雄关于“尊儒、重道、循法”的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天府视野标签:扬雄,孔子,法家,法言,汉朝,思想家,科学家,儒家思想,西汉辞赋家

    标题:浅谈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扬雄关于“尊儒、重道、循法”的思想 ( 作者:中国法学会 唐从祥)前言: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孝景嘉之,令天下郡国皆立国学。因翁倡其教,蜀为之始也。”“文翁兴学事,选官吏子弟就学,受七经,还以教授。”“蜀自汉兴,至乎哀平。皇德

  • 2023年郫都区友爱镇“西道孔子·扬雄”清明春祭大典隆重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天府视野标签:扬雄,孔子,大典,大儒,学行,友爱镇,郫都区,清明春祭

    原标题:2023年郫都区友爱镇“西道孔子·扬雄”清明春祭大典隆重举行———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2023年4月2日,一场庄严肃穆的“西道孔子•扬雄”清明春祭大典(暨)颂圣贤读经典游扬雄绿道活动在扬雄故里——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子云村扬雄墓园里举行,此次活动由四川省扬雄研

  • 严君平、扬雄的思想与中国道教内丹心性学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杨子去生活标签:扬雄,中国道教,严君平,周易参同契,道教

    中国的宗教文化,之所以与外国宗教文化存在着重大的迥异点所在,并非表现在宗教形式和内涵上,而是主要表达在中国宗教文化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国宗教从来不参与和主导国家地区中的政治事务,但其又一直甘于做辅助国家政治和平稳定的协助工作,因此,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产生过类似于外国那样的政教合一的政治格局;二是中

  • 听鉴彭州|严君平:大隐于市的“神算子”

    历史解密编辑:彭州市融媒体中心标签:严君平,听鉴彭州,班固,君平,彭州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公元前86年,在今彭州市丽春镇君平街社区的洗心庄内就诞生了一位流芳千古的隐士,他就是严君平!流芳隐士严君平配音/无言据《华阳志》载:西汉蜀中有相如之赋(司马相如)、伏波之才(马援)、仲景之医(张仲景)、君平之卜(严君平)四大名士,为我蜀中之骄傲。大家好,我是无言,本周我想给大

  • 汉武帝, 点兵20万, 灭了伊稚斜, 但汉军没了远征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红霞谈财经标签:刘彻,匈奴,卫青,漠北,汉军,霍去病,汉武帝,伊稚斜

    前118年,匈奴扣押汉使任敞,汉武帝大怒:“点兵20万,灭了伊稚斜”,却虚张声势而已。匈奴不服输,汉朝也没能力远征,双方转入相持。前119年,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两路同时获胜,斩首、俘虏匈奴总计12万余人,汉军威震朔漠,但匈奴实力尚存。漠北之战后,汉武帝让群臣讨论对匈奴政策,部分人想继续“和亲”,

  • 雍齿和刘邦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何雍齿会背叛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刘邦,雍齿,魏国,陈胜,秦国

    秦汉末年,群雄并起,很多人揭竿而起,刘邦也不例外,从沛县聚集了一帮人,有名的有曹参,萧何,樊哙,然后刘邦带着他的小部队,从自己的家乡出发,开始向外部扩展自己的根据地。临走之前为了省心,把自己的部下雍齿留在了封邑。刘邦出去打仗,其实这个成果是蛮好的,可是中间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已经投降了赵国的秦军将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