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谈班固对灾异的神秘主义阐释

浅谈班固对灾异的神秘主义阐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泽钟谈科技 访问量:2503 更新时间:2023/12/7 13:25:36

对于灾异的认识,班固司马迁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与司马迁充满自然主义的理解不同,班固《汉书》对灾异的阐释体现出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这集中体现在《五行志》中。翻检《汉书·五行志》,自然灾异预示国家治乱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对于史籍中记载的“史记秦二世元年,天无云而雷”,班固赞同刘向的说法,认为“雷当托于云,犹君托于臣”,这才是阴阳和谐之道。秦二世不知体恤天下万民,老百姓皆有怨望叛逆之心。这一年,陈胜发难,赵高作乱,秦就此灭亡。可见,“天无云而雷”也是阴阳变乱、亡国之征。总之,异常天象和自然灾异乃是人事灾难的征兆。

《汉书·续传》是班固撰写汉书的自序,在《续传下》中,班固讲到了撰写《五行志》的初衷:班固作《五行志》的目的,乃是将其作为“告往知来”的历史借鉴,其目的是为“王事”服务。这就和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旨趣大相径庭了。

唐代史学家刘知己也认为,“斯志之作也,本欲明吉凶,释休咎,惩恶劝善,以诫将来”,班固写《五行志》,就是为了阐释吉凶之道,以此惩恶劝善,让人引以为戒。但《五行志》行文多有“穿凿成文,强生异义”之处,“无足观采”,没有太大的阅读价值。

施丁认为,班固的五行志是运用“阴阳五行说”,将“自然灾异、儒家经典、社会政治搅拌在一起,予以唯心主义的解释。”并认为,《五行志》是班固“唯心史观的大暴露”。这种认识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马班二人所处的时代及生存背景,以及马班二人各自的学术个性、学术使命,或许可以减缓一下这种批评的严厉程度。

司马迁作《史记》是要探究天人关系和人类历史兴衰更迭的规律,以成“一家之言”,这是他的撰史主题。班固作《汉书》则是要“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要把西汉一代的事情进行有序的整理,并用“五经”的经义和道理将上下二百年的历史加以融会贯通,以此来巩固皇朝统治。不同的学术使命也带来了二人不同的学术个性与风格。章学诚说:“迁书通变化,而班氏守绳墨。”“迁书体园而用神,班书体方而用智。”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属于西汉初期,尽管汉王朝已经统治天下六七十年,但反思亡秦教训,仍然是萦绕在当时思想界的一大主题。秦王朝曾经那样强大彪悍,为什么却二世而亡,如此短命?这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代秦而立的汉王朝今后的历史走向如何?应怎样发展?如何避免重蹈亡秦之覆辙?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很自然的。司马迁的《史记》就诞生在这样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之下,这样的时代背景客观上要求司马迁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所以司马迁要“通古今之变”,这是他撰写《史记》的重要目的之一。

与司马迁相比,班固生活的时期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时已经是东汉前期转入中期的时候了。从西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开始,皇权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干预和控制开始逐步增强,至东汉章帝建初四年白虎观会议,儒学基本完成了经学化的进程。以官方意识形态面貌出现的“经学”,是一门十分特殊的学问。

诚如李振宏先生指出的那样,学术的本质应该是批判性思维,强调对传统认识的批判与思维。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学”,最大的特点却是它不可置疑的“权威性”、“神圣性”和“非批判性”。从现代的学术定义出发,“经学”获得的是“一种非学术性的属性”。

班固参加了标志着儒学经学化进程基本完成的白虎观会议,并奉诏成为会议成果——《白虎通义》的撰稿人,“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此次会议,是皇权对学术的强力介入,而这种介入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将儒学纳入专制皇权的统治之下。

置身于这种文化背景且身处“体制内”的班固,显然,摆在他面前的治史任务已经不再是探究历史的发展规律,而是按照皇权的要求,把西汉一代的事情进行有序的整理,并用经学的道理将上下二百年的历史加以融会贯通,“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在班固这里已经基本找不到了,王朝统治的现实需要,加之西汉中期以来日盛的“天人感应”说及两汉之际的谶纬之学,这些都使得班固的学术旨趣和风格迥异于司马迁。

通过以上对《史记》、《汉书》中关于灾异解说旨趣之差异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涉及灾异的问题上,司马迁似乎继承了孔子编撰《春秋》的理性精神,司马迁继承了孔子修订《春秋》的这种精神,在史料的选择上剔除了大量迷信成分。比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豫让行刺赵襄子未遂之事,并没有采用《战国策》中“衣尽出血。襄子回车,车轮未周而亡”的说法。司马贞注曰:“恐涉怪妄,故略之耳”。这是其“不语怪力乱神”精神的一个很好的注解。

受西汉中期以来日盛的“天人感应”说及两汉之际的谶纬之学的影响,班固的《汉书》对灾异问题则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五行志》中对于灾异的认识多有迷信及非科学的成分,这种灾异观是应该否定的。然而,班固收录的历史上的种种异常自然现象,却是历史的事实,这些灾异的记录为我们研究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又是应该肯定的。

标签: 班固司马迁五行志史记汉书

更多文章

  • 班固班超班昭三兄妹为何这么成功,看一下班家的发展史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班超,班昭,班固,班婕妤,孝成皇帝,汉书,光武帝,王莽,班昭三兄妹

    班氏三兄妹名气很大,不仅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汉书》就是他们家写的,这三兄妹个个人中龙凤,到底得益于什么,他们生长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从小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我们从班家的祖先说起,根据班固的记载,他们祖先是楚国王族,姓芈,就是跟芈月一个姓。楚国第一位政治军事的最高长官(令尹)叫斗伯比,斗

  • 班固《燕然山铭》|| 进入东汉史的书法

    历史解密编辑:黔艺空间标签:班固,燕然山铭,窦宪,匈奴,东方朔,霍去病

    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于2017年8月15日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东方朔称‘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前几年在蒙古发现的《燕然山铭》摩崖碑刻,在《后汉书-窦宪传》中全文刊载,于是又重读此铭。《燕然山铭》为《汉书》作者班固所书。其铭文讲

  • 班固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表现出其严重的正统思维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司马迁,班固,史记,汉书,董仲舒,孔子

    班固《汉书》称司马迁:“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撰之,上断唐尧,下迄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撰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

  • 班固其人其事,以及是何时定稿《汉书》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班固,汉书,史记,汉明帝,司马迁,窦宪

    班彪于54年东汉建武三十年去世时,班固(32年-92年)年仅22岁。史书载:班固“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后汉书·班固传》)即,班固在扶风乡里独立治《汉书》约8年之后,大约是在东汉明帝刘庄

  • 班固以德论"文" 彰显文士道义与文学的社会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中新社华舆标签:班固,汉书,孔子,文士,诗人,东汉,汉朝,司马迁,董仲舒,司马相如,历史学家,儒家思想

    班固论“文”的文字,既见于《汉书》等专书,又见于《离骚赞序》《两都赋序》等文章。在《汉书》中,班固虽然还没有专门列“文苑传”,但从其《叙传》可见,他为一些人物立传,目的就在于文学的贡献。同样是为司马相如作传,而且班书之传基本照抄迁史,甚至赞语亦近似,但其作意却似同而有异。《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子

  •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刘恒,为何要杀死母亲薄姬唯一的弟弟薄昭?

    历史解密编辑:乡野的小宋标签:刘恒,薄昭,薄姬,周勃,皇帝,汉朝,汉文帝,中国古文献

    薄昭会死,是刘恒纵容的结果,也是自己作死的结果。薄昭,文帝之母薄姬唯一的弟弟。前196年,刘恒前往代地时,薄昭随其入代地。对于文帝而言,薄昭最大的功绩,无疑就是从龙之功。前180年,诸吕之乱爆发,由吕雉扶持上位的汉少帝刘弘被忠于汉室的大臣所废,周勃、陈平等人欲立远在代地,素有贤名的刘恒为帝。而被推举

  • 薄昭身为国舅却杀死汉文帝的使者,汉文帝便让群臣到其府上哭丧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刘恒,薄昭,刘邦,薄太后,周勃,薄姬,汉文帝,军事政策,国防政策,军事制度

    汉文帝刘恒登基以来实行无为而治,开创了文景之治,素来以宽厚仁慈、躬俭省约著称,但他却逼着自己唯一的舅舅、薄姬的弟弟薄昭自杀。虽说薄昭该死,但汉文帝的做法也并非完美,可以这样说:于理合理,于情无情,本可避免,却已纵容。下面就来好好说说这件事。汉文帝刘恒是比较幸运的一位皇帝,他是汉高帝刘邦的第四子,原本

  • 汉文帝想要处死亲舅舅薄昭,随即想出一怪招:“生祭”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刘恒,薄昭,皇帝,薄太后,吕雉,周勃,汉文帝,中国古文献,国防政策,汉朝

    居功该不该自傲呢?现代社会倒是无妨,可古代封建社会,却十分容易引起上位者的仇视。尤其是不加收敛之后,甚至可能祸及己身。汉文帝的亲舅舅薄昭,便是如此,因为曾经的功劳,导致汉文帝最终命其自尽,虽然薄昭硬着头皮不答应,却还是被汉文帝的怪招“生祭”,给活生生逼死了。薄昭的功过薄昭是如何为汉文帝立功的呢?这还

  • 曹操曾祖父的名字叫曹节还是曹萌?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曹操,曹节,曹萌,王献之,三国志,王羲之

    曹操的身世历来是一个迷。有说法说曹操是西汉名将曹参的后代。这种说法有点找个古代名人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还有一种说法,曹操本来是夏侯家的人,所以曹操起兵的时候得到夏侯家的大力支持。按照现有的条件来说,曹操的父亲叫做曹嵩,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只是陈寿在作《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

  • 三家争雄:曹节册立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陈有六点半标签:曹操,张鲁,献帝,荀彧,张郃,汉朝,司马懿,夏侯渊,三家争雄,曹节(宦官)

    华歆弑了伏皇后,并戮伏氏家族,然后,复报曹操,曹操当然心喜,录为首功,寻且表荐华歆为军师。说起华歆履历,本来是有些名望,曾与北海人管宁、邴原,为同学友,时号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但华歆佯为高尚,阴实贪惏。管宁尝在园种蔬,锄地见金,掉头不顾,华歆却在旁拾视,然后掷下。管宁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