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后的男颜知己审食其在吕氏被灭时,是如何逃过清算的?

吕后的男颜知己审食其在吕氏被灭时,是如何逃过清算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话春秋 访问量:794 更新时间:2023/12/29 11:47:24

吕氏被灭时,审食其之所以能逃过清算,主要是他有个特殊的身份。

公元前180年七月,临朝称制长达八年的西汉吕后病逝,而在其死后不久,其家族的吕姓诸侯王,便开始谋划造反作乱之事。

但吕氏的计划并未成功,先是因为消息泄露,导致齐王刘襄开始调兵遣将应对,之后又因吕氏派出去迎战的大将军灌婴,临阵倒戈,选择继续皇室,因此,吕氏的谋反计划不得不破产。

之后,在以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为首的一帮西汉老臣,设计夺取了吕氏的兵权,最终彻底粉碎了吕氏意图作乱的阴谋。

而接下来,吕氏一门,便迎来了屠戳,其家族男女老幼,尽皆被处死。

不过,在诛杀吕氏一门的同时,曾经是吕后情人的审食其,却逃过了一劫,并未遭到问责以及清算。

按理说,依照审食其和吕后的关系,他应该是必死无疑,而他之所以能躲过一劫,实际上,是他一个特殊的身份,在关键时刻保住了他的性命。

当然,这个特殊的身份,可不是指他是吕后情人,而是一个既敏感,又让当时所有人都“投鼠忌器”的身份。

这个身份,叫做“列侯”。

审食其与吕后之间的暧昧关系,最早开始于刘邦外出逃亡时期。

史料上记载,审食其也是沛县人,和刘邦应该是前后院的邻居,总之住的不远,因此他与刘邦早就相识,并且关系还不错。

到了刘邦夺下沛县,自称为沛公后,出于信任,刘邦便把老爹刘太公托付给审食其,让他好生照顾刘太公。

这个时候的审食其,就像是热心肠的邻居兄弟,帮助刘邦料理着家里的杂事。

再之后,刘邦被项羽击败,无奈之下丢下老婆只身逃亡,而其妻子吕雉,以及老爹刘太公,则不幸成了项羽的阶下囚。

也就是在此期间,审食其跑前跑后,为尚在狱中的刘太公以及吕雉端茶送饭,总之是多亏了他的照顾,这才让二人没遭太大罪。

而他和吕雉之间的暧昧,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当然,吕雉和审食其之间有暧昧关系,也不是不能理解,当时刘邦常年四处奔波,外加朝不保夕,连吕雉都受到牵连被投入大狱,极有可能会性命不保。

这个时候,一个知冷知热,且跑前跑后照顾自己的男人出现,这难免就让吕雉感到有所依靠,因此继而发展出暧昧关系,也就十分正常了。

而刘邦对于妻子和审食其之间的特殊关系究竟知不知道呢?这个史料上没说,不过个人认为,大概率他是知道的。

只不过,当时刘邦一心在事业上,加上陆陆续续也又有了其他女人,因此对于这件事,也没有深究下去而已。

就这样,审食其伴随着吕雉,见证了大汉王朝的建立,也见证了刘邦的登基,并且还被封为了辟阳侯。

再之后,刘邦病逝,其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而审食其这个从小看着刘盈长大的“邻家叔叔”,再获晋升,这次被任命为了左丞相。

从审食其的升职之路就可以看出,他不像西汉开国时那些功臣,为西汉建立立下了什么功劳,而是单纯凭借吕后的关系而扶摇直上,居然当上了丞相。

当然,要硬说审食其有贡献也不是不可以,当初在刘邦刚去世不久,吕后曾有意清洗功臣集团,最终是大臣郦商通过审食其,向吕后劝谏,这才让吕后打消了这个可怕的主意。

而当时的审食其不知道的是,他这个无意间的举动,居然在日后救了自己一命。

不过,纵然背后有吕后撑腰,但审食其也不是一帆风顺,在他当上左丞相不久,他就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危及生命的“劫难”。

什么劫难呢?很简单,年轻的汉惠帝要弄死他。

汉惠帝想弄死审食其的原因一点都不复杂,本身他对于审食其就十分熟悉,而对于他和自己母亲吕后的事情也有所耳闻。

但这件事没人说破怎么都行,而一旦有人当着汉惠帝的面挑明,那汉惠帝自然要有所动作了。

事实上确实是有人这么做,在汉惠帝登基不久,就有大臣直截了当的诋毁审食其,称他是“行不正”,言外之意,就是审食其和吕后不清不楚。

而汉惠帝一听,自然面子上挂不住,当即下令,将审食其下狱,并准备将其处死。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吕后有没有出面阻止呢?她当然想阻止,但问题是她做不到,倒不是她没权力,主要是因为她不方便出面,要是出面干涉,那不就更坐实了自己和审食其之间的关系吗?

所以,史料上就记载,当时“太后惭(指吕后),不可言”,总之就是吕后也无能为力。

当然,最终审食其并没有被处死,之所以他能保住性命,是因为有一个人出手,促使汉惠帝改变了主意。

这个人名叫朱建,是刘邦当初亲封的平原君。

原本,朱建与审食其的交情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没啥交情,但因为一件事,却让朱建对审食其颇为“感恩戴德”。

什么事呢?朱建这个人,历来清廉,因此家境一般,当初他母亲去世后,由于囊中羞涩,只得借钱去置办丧具。

刚好,朱建有个好友名为陆贾,他前去吊唁时,发现朱建连发丧的钱都没有,而就当朱建为此发愁之际,陆贾却告诉他,不用发愁,钱马上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为什么陆贾会这么说呢?其实他早就知道,吕后跟前的大红人审食其,历来就想结交朱建,但苦于名声不好,朱建一直是闭门不见。

因此,陆贾便趁着找个机会,找到审食其,告诉他朱建母亲去世,并嘱托他,一定带上厚礼前去吊唁。

而由于审食其的主动吊唁,让当时朝中不少权贵也跟风前去,如此一来,朱建便合计收到了多达五百斤的礼金,十分风光圆满的为母亲办理了丧事。

也正是通过这件事,审食其算是和朱建搭上了关系,换而言之,就是朱建欠审食其了一个大大的人情。

因此,在审食其被汉惠帝下狱之后,马上就想到朱建,希望他能伸出援手救自己一命。

而朱建的办法也十分高明,他没有直接去找汉惠帝,而是绕了个圈子,找到了汉惠帝的宠臣闳籍孺(实际上是男宠),对他说了一番话。

“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且日太后含怒,亦诛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驩。两主俱幸君,君富贵益倍矣。”---《汉书》

朱建这番话的大意就是,如今审食其被抓,大家都认为是你闳籍孺出的坏主意,而你被皇帝宠爱的原因每个人都清楚,假如辟阳侯死了,那么未来你也会被太后迁怒,那么你的结果必然好不到哪里去。

反之,如果你闳籍孺能帮审食其说话救他出来,那么未来富贵将会倍增。

这番话一说,令闳籍孺深以为然,于是,通过他的“枕边风”,汉惠帝刘盈改变了主意,最终,赦免了审食其。

这便是审食其人生中第一次遭受到危及生命的“劫难”,虽说这次他侥幸逃过一劫,但是没过多久,第二次危及生命的“劫难”又来了。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在其病逝之后,其家族为自保,便开始蠢蠢欲动,并着手筹备起兵谋反等相关事宜。

但吕氏一门的谋反计划并没有成功,在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的主持下,同时加上刘姓诸侯王齐王刘襄的配合下,最终,叛乱被平定。

而吕氏一门,也在叛乱平定之后,迎来了屠戳。

史料记载,当时为斩草除根,吕氏一族中,不管男女老幼全部被诛,甚至到了后来,只要是和吕氏有关的人,同样会被处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久后继位登基的汉文帝刘恒,他曾经娶过吕后的一个侄女为妻,并生下四个儿子,但正是因为此女为吕氏族人,因此最终连同她所生的四个儿子,均莫名而死,而最大的可能,就是在诛吕行动中被杀。

所以,在当时,只要是和吕氏有关的人,基本上都逃不过被诛的命运。

而刚开始,作为人皆尽知是吕后“情人”的审食其,自然也在被清算的范畴之内,但最终他并没有被清算,不仅没死,反而在不久之后,还再次当上了丞相。

那么,为何审食其没被清算呢?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是当初曾经救过他一命的朱建,联合陆贾再次出手,保下了审食其。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史记》

这意思就是说,朱建和陆贾二人,帮助审食其出了一番主意,让他躲过了被清算的命运,那么问题来了,朱建为审食其出了什么主意呢?

对于这个问题,史料上没有交代,而个人认为,所谓朱建帮审食其出主意的说法,只不过是一句托词。

换而言之,真正让审食其躲过清算的,并不是朱建的功劳,至少不完全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按照当时功臣集团(即周勃、陈平等人)对吕氏一族的诛杀力度,单凭朱建的所谓主意,是不可能让功臣集团停手的。

当然,功臣集团手段如此决绝,也是有其必要的理由的,他们也生怕自己现在的一个仁慈,为将来埋下祸患,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所有和吕氏有关的人全部诛杀干净,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放心。

况且,审食其和吕后的关系,是朝堂内外的人都一清二楚的,他和吕氏之间也是渊源极深,这样的人,不杀掉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算是朱建素有贤名,或者他在朝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涉及到未来的安稳,功臣集团是不会仅听他说几句话,就会放过审食其的。

因此,导致审食其保住性命的核心原因,不在于朱建身上。

那么,是什么让功臣集团放过了审食其呢?很简单,正是前文我们提到的,审食其那个特殊的身份,即“列侯”。

所谓列侯,其实就是一种爵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到了秦朝时,名字改为“彻侯”,西汉建立后,则重新叫做“列侯”。

列侯是个什么爵位呢?以西汉为例,其是诸侯王之下,等级最高的一种爵位。

像西汉初期,不少功臣均被封为了列侯,比如其中有樊哙的“舞阳侯”、萧何的“酂侯”、张良的“留侯”、韩信的“淮阴侯”等,均是列侯,只不过名字不同而已。

而审食其的“辟阳侯”,同样也是列侯之一,只不过他得到这个爵位的方式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是靠着与吕后的关系才被封的。

但不管怎么样,审食其的“辟阳侯”,是当时正儿八经的列侯。

而为什么要说审食其列侯这个身份十分重要呢?很简单,因为当时诛杀吕氏的功臣集团,基本上都是列侯组成的。

譬如周勃,他是威武侯,再譬如陈平,则是曲逆侯。

总之,当初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一帮老臣,凡是具备一定功劳的,基本上,都被封为了列侯,区别就是食邑和待遇稍有些不同。

换而言之,这帮列侯,组成了一个共同的利益集团,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功臣集团。

因此,虽说审食其与周勃等人的阵营不同,但无论如何,审食其也是这个集团的一份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列侯们自然就在朝堂上形成一个团体,相互帮衬,相互照应,到了吕后去世,纵然发起对吕氏一族的诛杀,但作为列侯成员的周勃和陈平等人,却不会动审食其。

为何?很简单,如果因为吕氏一门的事情,牵涉到审食其,而将其夺爵诛杀的话,那么无疑就是开了一个口子,即因为政治牵连,列侯也要被问罪。

而这个口子一旦打开,那么未来,其他列侯如果被卷入政治斗争,是不是也会被问罪夺爵乃至身死呢?

说白了,周勃等人不牵连审食其,就是在无形中立下一个规矩,即“罪不上列侯”,以此来形成一个攻守同盟。

所以,审食其不能被牵连,更不能被杀,他如果死了,那就是破坏这个规矩。

况且,当时周勃等人在诛杀吕氏一门后,正准备拥立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继位,而在这个时候立下这么一个规矩,说白了就是做给新皇帝看的,让他知道,列侯不能杀,这样一来,对于周勃等人本身,也是一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

总结一下就是,列侯是一个利益集团,即便他们阵营不同,但同属集团一份子,如果轻易的被夺爵诛杀,那么其他列侯就会人人自危,因此,不杀列侯,是为了维护这个集团的共同利益。

所以,即使是他们瞧不上审食其,但因为共同的利益,因此他们不会将其诛杀,顶多就是将其边缘化而已。

其实不仅仅是审食其没有被牵连,当初亲吕的大臣郦商(其侍奉过吕后,其子还和吕后的侄子吕禄关系极好),同样也没有被牵连,之所以如此,原因和审食其类似,是因为他也是列侯之一(郦商为曲周侯)。

这就是审食其在吕氏被灭时,逃过清算的核心原因,说白了就是他“列侯”的身份保护了他,毕竟再怎么说,他也算是功臣集团的成员之一,所以为了共同的利益的前途,周勃等人才会放了审食其一马,当然,审食其最终还是死了,其被淮南王刘长“锤杀”,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标签: 审食其吕雉刘邦汉惠帝太后丞相

更多文章

  • 秦末汉初的郦食其、审食其,名字里隐藏的秘密,他们做到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爱旅游的小哆啦标签:刘邦,吕雉,齐国,齐王,韩信,汉王,秦末,郦食其,审食其

    郦食其、审食其是刘邦阵营的成员,虽然不如汉初三杰的张良、韩信、萧何,名闻遐迩。但也是汉王集团阵营的重要拼图。两个人同叫"食其",这个一眼望之不知何意的名字,在先秦、两汉时,就如同当代的"建国"、"国庆"一样,有着文化的传承,以及时代的烙印。秦汉时,食其是常用名郦食其是刘邦的谋士,有过数次重大的贡献。

  •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发现审食其与吕后私通,不料最后竟然放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冯文说史标签:吕雉,赵姬,丞相,吕后,审食其,汉惠帝,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188年,吕后与丞相审食其私通,被汉惠帝发现了。汉惠帝大怒,随便找了个借口将审食其关入大牢,准备择日处死。审食其,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他出身沛县,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当时正苦于沉重赋税的他,从邻居那里听说了刘邦起兵反秦,自称沛公的事迹后,就想加入其中。但是审食其又担心失败后会被清算,不过转念一

  • 审食其是吕后男宠一事曝光,即将被处死,有人献计“以毒攻毒”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吕雉,刘邦,刘盈,太后,赵姬,刘恒,项羽,吕后,男宠,审食其

    吕后男宠事发汉惠帝刘盈接到告密,说大臣审食其来往宫中甚密,与太后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刘盈震怒,太后是自己的母亲,身为一国之母,怎么能有这样的流言蜚语传出来?他自然是不敢去找太后对质的,于是派人将审食其打入大牢,因为一时怒火攻心,也顾不得去寻找其他借口,就准备将其不明不白地处死。可刘盈不知道的是,他以为

  • 长寿宰相张苍:为何说是旷古奇才呢?

    历史解密编辑:匆匆的娱乐标签:张苍,丞相,刘恒,刘邦,高祖,宰相

    公元前167年,曾任过齐国太仓令的淳于意因犯了法,要处于肉刑。当他被押赴长安时,小女儿缇萦随父进京,上书汉文帝,甘愿做奴婢,替父赎罪。汉文帝刘恒深受感动,遂诏令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修改刑法。在张苍的主持下,便废除了黥、劓、刖等一些肉刑,还减轻了一些刑法。这些新举措的实施,为黎民百姓拍手称颂,而这

  • 丞相张苍 二 对于救命恩人,张苍的做法让世人侧目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张苍,丞相,刘邦,王陵,救命恩人,高祖

    张苍,汉朝时期当过赵国丞相。年轻的时候,张苍当过秦国的御史。后来犯了错误就回到当地老家。刘邦当年东征西战,经过张苍的老家阳武(今河南原阳县附近)的时候,张苍跟随刘邦。后来犯了死罪,正要行刑时,被刘邦的大臣王陵看见了。当时张苍露出了满身的像南瓜籽般的一堆堆的肉,皮肤白皙,身材高大,人长得威武霸气。气场

  • 文景之乱(三十)刘恒罢免张苍,不只因为历法之争,更是制度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刘恒,张苍,刘邦,丞相,皇帝,汉文帝,数学家,科学家,文景之乱,中国古文献

    张苍是汉文帝刘恒时期著名的丞相,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丞相。他在位十五年,占据了汉文帝执政的大部分,对汉朝当时的国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最终张苍还是被刘恒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国养老。从史书记载来看,张苍被罢相的罪名是举荐的中侯官谋取私利,张苍因此被刘恒责备,于是他被迫辞职退让。而后世的学者们认为,张苍

  • 古代“成功逆袭”的人04---历经秦汉、懂感恩知进退的张苍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张苍,刘邦,刘恒,丞相,吕雉,韩信

    张苍,今河南原阳人,西汉丞相,封北平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历算学家。张苍生于战国末年,与刘邦同岁,其自幼喜欢图书、乐津及历法,尤其酷爱算术;长大后,张苍师从著名思想大家荀子,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乃同门师兄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张苍经同门师兄李斯的推荐,到了秦国担任御史,职责是掌管宫中的

  • 穷兵汉武(次章)窦太后打压儒家,为何连窦婴和直不疑都不放过?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窦太后,窦婴,刘彻,直不疑,丞相

    在汉武帝刘彻与窦太后第一次的权力争夺中,以刘彻的失败而告终。窦太后得到了诸侯王和开国元勋贵族的支持,推翻了刘彻的所有改革制度,并将支持刘彻的官员罢官贬斥,甚至下狱处死。因这次政治斗争失败而受到牵连的官员很多,不但有著名的儒家学者赵绾、王臧,还有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和心腹直不疑。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窦婴和直

  • 文景之乱(二二)被刘启厌恶的刘荣,为何得到窦婴和周亚夫的支持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刘启,刘荣,周亚夫,窦婴,栗姬

    汉景帝刘启后期排斥打压朝中功臣,尤其是疏远窦婴和周亚夫等七国之乱后掌权的朝廷重臣,其原因与废太子刘荣是密切相关的。从史料上看,不论是作为太傅的窦婴,还是当了丞相的周亚夫,都因为废除太子刘荣的事情与刘启发生激烈冲突,甚至闹到要辞官的程度。他们都强烈反对刘启废除刘荣的太子地位,要求按照汉高祖刘邦留下的嫡

  • 如果窦婴不拿出汉景帝的免死遗诏,汉武帝会杀掉窦婴吗?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刘彻,刘启,窦婴,遗诏,卫青,免死

    近日有网友提问:窦婴因搭救灌夫而入狱,在最后时刻拿出了汉景帝的遗诏,结果却被认定“造假”,汉武帝在年末的最后一天把窦婴杀掉了?如果不出示这份遗诏,窦婴是不是还有活命的可能?1、先讨论一下遗诏的真实性窦婴手里的遗诏是真是假?历来有争议。持真诏观点的人认为,窦婴平定七国之乱有不世之功,得到汉景帝极大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