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后期排斥打压朝中功臣,尤其是疏远窦婴和周亚夫等七国之乱后掌权的朝廷重臣,其原因与废太子刘荣是密切相关的。从史料上看,不论是作为太傅的窦婴,还是当了丞相的周亚夫,都因为废除太子刘荣的事情与刘启发生激烈冲突,甚至闹到要辞官的程度。他们都强烈反对刘启废除刘荣的太子地位,要求按照汉高祖刘邦留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选择储君。在封建王朝时代,为了皇太子的册立,皇帝和宰相闹到这种程度是不多见的。因此有人提出了疑惑,刘荣何德何能,凭什么得到窦婴和周亚夫等朝廷重臣的力挺呢?
通过史料来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发现窦婴和周亚夫力挺刘荣的原因很复杂,但其根本来时是汉朝的政治格局决定的。这个政治格局是在刘邦分封刘氏诸侯王形成的郡国并行制的环境下,又受到了吕雉乱政和诸吕之乱的影响,所以才让朝廷重臣做出了支持刘荣为皇太子的选择。
首先,从郡国并行制的角度看,这个制度最大的保障了刘氏诸侯王和开国元勋集团的利益。刘氏诸侯王有各自的诸侯国,而开国元勋也有自己的封国。他们在封国里获取了大量的资源和利益,其总量已经超过了整个汉朝的一半以上。
汉朝朝廷直辖的郡县只有全国的三分之一略强,于是形成了封国势力大于朝廷权力的政治态势。刘氏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便是这种郡国并行制弊端的集中体现。七国之乱后刘氏诸侯王的势力大为削弱,朝廷中央集权被强化,可这些权力都集中到了开国元勋集团之手。
周亚夫作为开国元勋中权势最大的人,自然是维护这个政治体系的。窦婴虽然不是开国元勋,但作为七国之乱后新兴的外戚贵族集团,也是这个政治体系的受益者。他们支持册立刘荣为皇太子,反对刘启改立刘彻为皇太子,其根本上是在维持这个政治体系的稳定。
刘荣不是汉景帝刘启的嫡长子,而是由栗姬所生的庶长子。在薄皇后无所出的情况下,刘荣是最有资格成为皇太子的人选。这个规则是由刘邦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决定的,在朝廷中具有法定效力。而这个制度实际上又和刘氏诸侯王分封的郡国并行制密切关联,形成汉朝政治权力传承的体系。按照这个制度,嫡长子或庶长子成为皇太子,未来继承汉朝皇位,而其他的嫡子和庶子则分封到各地,成为刘氏诸侯王,他们共同来管理汉朝天下。而刘启要废除刘荣,就是破坏了这个制度,那么将对郡国并行制的传承形成很大影响。
实际上郡国并行制不但关系到刘氏诸侯王的利益,也关系到开国元勋集团的利益。在汉朝无论是开国元勋,还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册封的列侯,都有自己的封地侯国,他们都享受着封地带来的权力和资源。刘启任意破坏这种制度的操作,让具有封地的贵族集团感到威胁。尤其是在七国之乱后,刘氏诸侯王势力缩小,而开国元勋权贵势力膨胀之时,以周亚夫、窦婴为首的朝廷重臣更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所以他们扶持太子刘荣与刘启抗争,目的是维持原有政治制度和体系不变,保证各家族政治权力和利益。
第二,由于吕雉乱政和诸吕之乱的影响,汉朝朝廷和刘氏诸侯王都不希望出现强势的皇帝或执政者,最好保持皇帝母族的弱势,以避免皇权扩大后侵犯贵族集团的利益。刘邦去世后吕雉乱政,后来引发诸吕之乱,使得朝廷权力向皇太后外戚集团过度集中,直接压过了开国元勋集团和刘氏诸侯王。诸吕之乱平定后,周勃、陈平、灌婴等开国元勋扶持了代王刘恒为皇帝,其原因之一便是刘恒的母亲薄姬家族并不强势,没有能力与朝廷其他贵族抗争。这样既避免了皇太后家族再次以外戚集团垄断朝政,又减少了对开国元勋和贵族集团利益的瓜分。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周亚夫和窦婴等人选择了庶长子刘荣为皇太子。刘荣的母亲为栗姬,虽然受到刘启的宠爱,但身份并不高贵,并没有很强的家族为后台。从史书上看,栗姬的家族很可能非常普通,更没有什么人才,所以不会出现外戚集团壮大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刘荣要坐稳皇太子之位,就需要依靠朝廷大臣的支持。所以窦婴和周亚夫等人完全可以利用拥立刘荣,继续掌握朝廷权力,把持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样一来开国元勋和权贵们继续让国家有利于各自家族的方向发展,维持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因此从诸吕之乱后的政治格局看,朝廷权贵是不愿意出现强势君王的,他们更希望皇帝弱势且容易被控制。而刘荣及其母亲栗姬正好符合这个要求,是最理想的皇太子人选。而刘彻背后则有太过强大的皇族势力支持,其中包括了梁王刘武和馆陶长公主刘嫖,而且其母王美人家族又是原异姓王臧荼的后裔,这种背景的太子是无法被控制的。因此从吕雉乱政和诸吕之乱的经验出发,朝廷权贵肯定沿用原来的思路,确保皇帝和皇太后不会出现强势执政的情况,以保证权贵集团对汉朝军政大权的掌控。
第三,如果同意刘启改立刘彻为太子,则必须在朝廷中引入支持刘彻的贵族和皇族成员。而这些成员中既有和窦婴、周亚夫不和的刘武,也有和栗姬不和的刘嫖。把这些权贵引入朝廷,必然引发很强的内部冲突,掌权权贵的利益就无法保证。如果刘彻登基称帝,拥立刘彻的权贵必然以大功臣自居,获得更多的朝廷权力。于是周亚夫和窦婴为首的贵族集团必然逐渐丧失朝政的主导权,而拥立刘彻的刘武、刘嫖等皇族势力则会逐渐增强。此消彼长之下,七国之乱后形成的权贵集团将逐渐遭到排挤和打压。
前文讲过,刘启所以坚持要废掉太子刘荣,甚至让酷吏郅都将其逼死,其目的就是防范以刘荣为中心的朝廷权贵集团。因为这个集团已经开始垄断朝廷大权,威胁到了皇权对朝政的掌控。而作为朝廷权力最大的两人,周亚夫和窦婴都是首当其冲。从法理上讲,作为朝廷大臣是不能反对皇帝的,可让周亚夫和窦婴等人支持皇帝,却又会丧失既得利益。所以作为皇权接班人的太子便成了最好的工具,也是能够对皇帝权力形成掣肘的存在。周亚夫和窦婴等人支持刘荣,并不是刘荣自己有多贤明,而是他们需要一个合理合法反对刘启的理由。
拥立刘荣为皇太子,并以皇太子的名义来阻止刘启,就可以合理合法的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这就是窦婴和周亚夫等人的目的。因此在皇太子的废立上,窦婴和周亚夫等朝廷重臣必须无条件支持刘荣,这也是保证他们自己的权力。当刘荣被刘启废掉后,他们便没有合法理由拒绝刘启,所以先后被逼下野放权。
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刘荣这个皇太子就是傀儡,是朝中相权与皇权争斗的工具。而刘荣年幼无知,栗姬又利欲熏心,不知不觉就成了刘启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后来刘启逼死刘荣时表现出冷漠厌恶,就是因为他把刘荣和栗姬当做政治斗争对手和敌人,而这一切都始于窦婴和周亚夫等人的权贵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