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汉景帝在位时期,吴王刘濞发起“七王之乱”。汉景帝的朝廷和吴王刘濞等七个诸侯王经过一番恶战,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
按照传统史官的观念,吴王刘濞等七个诸侯王,骨子里就是乱臣贼子,所以才会造反。但是实际上,汉景帝和诸侯王们的矛盾,本质上就是利益问题导致的冲突。
1、酌情分封制
刘邦建立西汉帝国以后,根据秦朝败亡的经验,得出结论:那就是跨度太大,直接废掉分封制度是万万不行的。于是刘邦开始了酌情分封制:即在朝廷的指令无法真正在庞大的帝国落地的时期,可以分封一部分诸侯王,方便管理距离关中较远的地区,同时,要册立自家子侄为王。因此,刘邦称帝后,主要的工作就是铲除外姓诸侯王,同时安排自己家的子侄去接替。
在这个背景下,非但刘邦的儿子们都当了诸侯王,就连侄儿刘濞,也都被册封为吴王。事实上,刘邦的册封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刘邦死后,虽然吕家人暂时掌握朝廷的大权,但是考虑到刘家诸侯王的客观存在,所以,吕家人最终还是没能夺走刘家江山。
不过,诸侯王问题,在汉景帝时代,就出现了问题。
2、汉景帝的困境
其实早在汉文帝时期,汉文帝就深感皇帝权限受到了限制:因此汉文帝在位期间,致力于解决功臣集团问题和诸侯王问题。不过,汉文帝没等来得及解决诸侯王问题,就去世了。
汉景帝在位时期,西汉存在重演西周剧本的危机:西周中期,诸侯王做大,最终对天子造成威胁。而西汉汉景帝时期,吴国等诸侯国实力也开始做大。相比之下,因为西汉朝廷需要继续分封,这也导致了西汉皇帝不得不考虑扭转这个趋势。
因此,景帝朝廷打算把腾笼换鸟持续下去:汉高祖打压外姓诸侯王,册封刘家人当诸侯,如今,汉景帝打算消除远支诸侯王的封地,把诸侯王换成自己的儿子们。于是,在晁错的谋划下,汉景帝对吴王、楚王、赵王以及胶西王的封地开刀:即寻找一些罪名,来削减这些诸侯王的封地。
这个举措无疑让诸侯王们纷纷感到恐慌和不接受。尤其是诸侯王们存在这样的担心:那就是今天会削减封地,那明天会不会直接取消封国?将来自己的子孙会不会沦为平民?基于这些顾虑,诸侯王们和景帝朝廷的矛盾也开始激化。于是,在吴王刘濞带头下,七王之乱爆发了。
3、平叛之路
其实汉景帝并不是什么英明之主,而文景之治,也只是无为而治基础上恢复社会生产才有的治世。所以,对于诸侯王们的反叛,汉景帝居然慌了手脚,甚至一度不敢面对这个现实。为了平息诸侯王的怒火,汉景帝只好把责任丢给晁错:汉景帝处决晁错,希望诸侯王们能停止反叛。不过,吴王刘濞等人也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除非汉景帝退位,否则,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面对这一局面,自知无法和平解决七王之乱的汉景帝,终于考虑用武力手段解决七王之乱。此时的西汉朝廷毕竟在综合实力方面,还是超越诸侯王们的。所以,在朝廷的大力弹压下,以及梁王(汉景帝胞弟)的大力支持下,七王之乱被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