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年4月,将汉献帝“迁都”长安、一手掌控、权倾朝野的相国董卓,被司徒王允联合他的“侍卫队长”吕布,发动突然袭击、成功“斩首”!
消息传来,全城百姓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热烈庆祝。
年仅12岁的汉献帝,立刻任命王允主持尚书事务,并破格提拔刺杀董卓的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礼仪待遇与三公相等、封温侯,与王允一起主持朝政。
在一举扳倒压在汉献帝和东汉朝廷头上这座大山之后,汉献帝希望能依靠王允和吕布这一文一武两个肱股之臣,共同承担起“匡扶汉室、再创辉煌”的历史重任。
一切似乎都因为权臣董卓被除而“拨云见日”,东汉帝国又可以再次转危为安、悬崖勒马,重新回到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命运似乎跟东汉帝国开了一个“恶作剧”的玩笑,当汉献帝脸上的笑容还没完全绽放,就被现实给当头泼了一盆冰水,心里拔凉拔凉的。
真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仔细一看原地杵”!
本以为已经成功上岸的汉献帝,又被一番“鬼使神差”、“乾坤大挪移”的“误操作”给送回苦海。丧失这唯一翻身的机会,汉献帝这个终生都是傀儡皇帝的命运就被注定了。
按照之前的历史“轨迹”和惯例,在除掉一手遮天的权臣之后,朝廷都会很快“拨乱反正”、快速平息震荡、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可为什么这次就不灵了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而且,本来已经占据上风、迅速稳定局面的“擎天保驾”之臣王允、吕布,为啥在“得意忘形”之下“阴沟里翻船”,居然被董卓手下“名不见经传”的小马仔,四个走投无路、投降不收、孤注一掷、绝地反击的小校尉给打了个措手不及、人仰马翻、一败涂地,成就了他们“鸡毛能上天”的神奇逆袭?
这四个小马仔“一招得手”之后,居然就盘踞在长安作威作福,丝毫没有受到“外界打扰”,时间长达六年之久!
是他们四个本身就有通天的能量、英雄盖世?还是“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两年前就在函谷关以东汇聚起来以袁绍为盟主、“十八路诸侯”、拥有十几万兵马的“正义之师”,他们又在忙什么呢?
他们就眼睁睁看着汉献帝被董卓的四个小马仔骑在头上、胡作非为而无动于衷?他们当初的“正义口号”和“革命壮举”在哪里?还有那个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曹操曹孟德,立志“匡扶汉室”的刘备刘玄德,现在又跑到哪里去了?
下面,就让爱好者与史海孤舟一起,走进《资治通鉴》。
顺着历史长河的脉络,去探寻、了解当董卓废立汉少帝、拥立汉献帝之后,由天下“正义之士”、以袁绍为盟主的“十八路诸侯”,与董卓进行了怎样要“铲除奸臣、匡扶汉室”的“英勇斗争”?
在董卓死后,又与董卓手下“复辟成功”的四个小喽啰之间进行过哪些“正义的较量”?
还有就是怎么会出现“关内、关外两个平行战场,关起门来彼此互不来往、井水不犯河水、各玩各的”、时间长达六年的战争奇观吧。
公元190年正月,当董卓进京,已经独霸朝堂、权倾朝野,废黜汉少帝、拥立汉献帝,给了自己除了不能坐在龙椅上当皇帝之外的所有特权之后,引起天下英雄的极度愤慨。
函谷关以东的州、郡,不甘董卓的残暴统治,全都起兵讨伐董卓。
他们共同推举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名望极高的袁氏子弟袁绍为盟主。《三国演义》里号称“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只不过,当时史书里详细的记载是:袁绍与河内郡太守王匡驻军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供应军粮。豫州刺史孔伷驻军颖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广陵郡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和曹操都驻军酸枣,后将军袁术驻军鲁阳,各路军马都有数万人。
就是说,即使是算是后来加入的长沙太守孙坚,也不过十三路诸侯,里面没有公孙瓒,更没有英雄盖世的刘关张桃园三兄弟。
当时,虽然袁绍统率的各路诸侯兵马有十几万人。但是,袁绍他们都很畏惧董卓的超强战力而没敢先行进攻、主动挑战。
只有曹操,敢于主动攻击、独自迎战。结果,被董卓部下击败,还差点做了俘虏。
眼看不服不忿、还曾经上过战场、打败过黄巾军的曹操都被董卓部下打得如此狼狈,袁绍率领的“盟军”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所以,他们虽然有十几万兵马。但是,每天都在喝酒聚会扯闲篇,没人敢提再去进攻的事。
这么多军队挤在一起无所事事,“吃饱喝足、谁都不服”!各种平时积攒下的矛盾就必然会爆发,相互争斗、武力兼并的事情也开始发生。
这不,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相互敌视、互不服气,刘岱就杀死桥瑁,占领了他的地盘。
盘踞在洛阳的董卓与起兵讨伐他的袁绍联军,就这么“大眼瞪小眼”地干瞪了一年。
公元191年,不敢攻打董卓的各路“诸侯”,准备“改弦更张”,你董卓能擅自拥立汉献帝,咱们就不能“东施效颦”也拥立一个新皇帝吗?
你董卓“包藏祸心”、立个年岁小的汉献帝好掌控,我们是有“公心”的,我们要立个年岁大的!
现在幽州牧刘虞是皇室宗室里最贤明、年岁也大的。好!就是他了。
董卓,我们也拥立一个新皇帝、新朝廷,咱们以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各玩各的吧!
想法很好。但是遭到曹操和袁术的坚决反对,特别是他们看到的幽州牧刘虞更是宁死不从,袁绍他们才只好作罢、结束了这场想挽救他们“救援不力”尴尬的“闹剧”。
二月,随着长沙太守孙坚加入讨伐董卓的联军,情况才有些改观。
而且,随着孙坚两次击败董卓,董卓更是加快了让汉献帝“迁都”长安的步伐。
最后,随着董卓回到长安前,先是命令部下纵火焚烧洛阳所有的建筑,方圆二百里内,一片废墟、寸草不留。
然后命令东中郎将董越驻守渑池,中郎将段煨驻守华阴,女婿、中郎将牛辅驻守安邑,其他的将领分布各县,来抵御函谷关以东袁绍联军的进攻。
孙坚进入一片废墟的都城洛阳,在修复历代皇帝的陵墓后,也率军返回。
这就是董卓集团与袁绍率领的诸侯集团以后“泾渭分明”、互不往来的“分水岭”。
当董卓离开洛阳以后,函谷关以东的袁绍集团顿时失去“攻击目标”,陷入“树倒猢狲散”的游离状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没有了短兵相接、赤身肉搏的战场,那这些打着“革命旗号”、好不容易组建、可以帮助梦想腾飞的兵马团队,眼前最现实、也最迫切的就是要寻找一个可以安营扎寨、生火做饭、稳定可靠、“个人拥有”的地盘了。
所以,盟主袁绍就对给他供应粮草的冀州刺史韩馥设套、骗公孙瓒攻打韩馥、趁机下黑手吞并了他的冀州。
曹操和济北国相鲍信一起准备到黄河以南发展势力。曹操在东郡打败叛军,占据了东郡。
还有袁术算计孙坚、公孙瓒与袁绍交恶、大打出手、平原国相刘备终于登上历史舞台、孙坚跨江击刘表,都是在这段时间发生的为扩充势力、争抢地盘,同室操戈、“亲者痛、仇者快”、自私自利的军阀割据行为,什么“铲除奸贼、匡扶汉室”的“革命誓言”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公元192年4月,董卓被杀,司徒王允与温侯吕布共同主持朝政。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吕布与王允在如何对待董卓部下时意见不统一,加上王允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对董卓的部下没有采取妥善有效的安置和安抚。
再加上当时谣言四起,董卓的部下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惊恐万分、拥兵自保。
当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受到朝廷下令诛杀,在打败朝廷军队之后想弃军逃走,被部下杀死。这时,他手下的校尉李傕等人无处安身,就派使者前往长安请求赦免,遭到王允的拒绝。
就在李傕他们惊恐不安、不知所措,想要解散军队,各自逃生、散伙之际。
被后人称为三国智计第一,当然,也有人说是三国毒士第一、以一己之智改变两个王朝命运走向的讨虏校尉贾诩,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站了出来。
他坚决反对解散部队、孤身逃离!
理由很简单:从现在他们重兵驻守的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想要回到故乡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中间不但有2200多里的长途距离,还要途径长安城。今天即使是率领军队长途跋涉往回跑,都不一定能活着回到凉州。如果想单枪匹马、“刀山火海往回闯”,那就是死路一条!
到时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困小鸡似的把你们一网打尽、生擒活捉。
所以,生死关头,决不能束手就擒、轻言放弃!
现在咱们手里不是还有凉州的兵马吗?富贵险中求!这就是咱们跟他们孤注一掷“赌”一把的本钱!
如果侥幸能够成功,那很好。既可以为董卓报仇,又可以拥戴皇帝以号令天下!那还不是跟以前一样“潇洒快活”吗?
如果不成功,咱们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就此别过、听天由命吧。
于是李傕、贾诩开始率军向长安进发,等到达时,已经汇集郭汜、樊稠等董卓旧部十几万人,一举攻下长安。
李傕、郭汜率领叛军打败吕布、杀死王允、夺回汉献帝。
在重新夺回“政权”之后,就任命李傕为车骑将军、兼任司隶桃尉、假节;任命郭汜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张济为骠骑将军,都封为侯爵。李傕、郭汜、樊稠掌管朝政,张济出京,率军驻在弘农郡,重新恢复到董卓时期的状态。
好了,现在最穷凶极恶的董卓被杀死了,长安城里就只剩这四个董卓手下的“虾兵蟹将”,按道理也翻不起什么大浪花了。那“武林盟主”袁绍、未来的霸主曹操、英雄刘备,此时又在干什么?他们会放过眼前这个“一举成名”、功成名就的机会吗?
根据史书记载:此时的曹操正在济北追剿黄巾军余部,黄巾军全体投降后,有兵士三十多万、百姓一百多万口。曹操从中挑选精锐,称为“青州兵”。
从公元193年开始,曹操攻打袁术、盟主袁绍与公孙瓒已经血拼两年,暂时休战;逃出长安的吕布先后在袁绍、袁术、张邈、张扬等地方豪强之间辗转投靠,还差点被袁绍派人给悄悄干掉。
当曹操在兖州兵强马壮、站稳脚跟之后,他第一时间不是想着要兵发长安、匡扶汉室。而是,他要接他的父亲、前太尉曹嵩来兖州享福、以享天伦之乐了。
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结果,曹嵩走到徐州,徐州牧陶谦手下将领看见曹操他爹居然带着一百多车的金银财宝就敢招摇过市,贪心四起、就杀死曹嵩、抢走财宝、跑到山里落草为寇去了。
现在,国仇家恨一起涌到曹操面前。
是为国尽忠?还是为父尽孝?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
曹操想都没想,扭头就率军攻打徐州陶谦,他要为父报仇。所到之处、尸横遍野、鸡犬不留。
公元194年,实在扛不住曹操野蛮屠杀的徐州牧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告急,田楷与平原国相刘备率兵前去援救,引出平原国相刘备的出场。从此,刘备终于跻身于乱世之中、为将来成为一代英豪而快马加鞭、奋起直追了。
眼看着关东地区各路诸侯这么热闹的相互攻击、自相残杀、把后背都敢亮给自己、完全无视自己存在的李傕、郭汜他们,“好戏”还没看多久,就与刚被董卓“招安”、成为政府军“转正”不久的马腾、韩遂,因为私事,刀兵相见、也打成一片。
结果,马腾、韩遂兵败、退回凉州。
关东地区当曹操准备集中全部兵力要彻底消灭徐州陶谦时,又被吕布从背后捅了一刀,几乎夺走他在兖州全部的地盘。
现在曹操是旧仇未报、又添新恨,只能暂时放过徐州陶谦,全力对付如狼似虎的吕布。
而长安,李傕、郭汜、樊稠都和三公一样开府,他们参预全国官员的推荐与选举、随意任用自己推荐的人选,完全把持了东汉的政权。
公元195年,就在关外的曹操在定陶击败吕布,走投无路的吕布又去投靠刘备,小霸王孙策开始图谋江东的时候。
关内当初在陕县走投无路、绝地反击、神奇逆袭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樊稠,在成功控制关中地区、站稳脚跟、独霸朝堂、唯我独尊之后,开始得意忘形、尾巴翘上天、不知天高地厚、彼此都开始瞧不起对方了。
他们先是相互夸耀自己的功劳、谁都不服;接着就是争权夺利,有几次差点发生冲突。贾诩责备他们要以大局为重、不能相互拆台、否则大家一起完蛋。所以,虽然他们内部不能友好相处,但表面还是团结一致。
只不过,这种面和心不和、心生嫌隙、逐渐脆弱的军事同盟关系,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擦枪走火”、最终爆发,从此走向分道扬镳的不归之路。
当初马腾、韩遂攻打李傕、郭汜、樊稠兵败,樊稠追到陈仓时,因为他与韩遂都是凉州老乡,所以他俩就在阵前聊了一会儿天。结果被人告密,被李傕在开会时杀死。
本来这“兄弟手足相残”、背后下黑手的举动就令很多将领感到寒心、开始相互堤防、猜忌,已经无法抱成一团了。
使局势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因为郭汜的妻子担心老去李傕家的丈夫是喜欢李家的侍女,就挑拨离间、要拆散他俩的关系。
最后,各种因素加在一起,这两个昔日并肩作战、荣辱与共的好朋友,开始各自集结军队,相互开战了。
汉献帝派人前去调解他俩的矛盾,他俩都拒绝接受。李傕先下手为强,将汉献帝劫持到自己军营,并焚烧刚建不久的宫殿、官府和周围房屋。
郭汜也不甘示弱,将以太尉杨彪为首的朝廷大臣也扣留在军营,作为人质。
因为李傕把汉献帝转移到北坞,派兵把守,断绝内外交通,汉献帝左右的侍臣都面有饥色。献帝派人向李傕要求供应五斗米,五具牛骨,以赐给左右时,遭到李傕的质疑,并把把已发臭的牛骨头送去,汉献帝大怒,但有无可奈何。
现在的汉献帝可以说是惨到家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身边也没几个朝廷的大臣来保护自己、为自己出谋划策,关外当初起兵讨伐董卓的“正义之师”们已经打成一团、打得头破血流了。自己也没有“翻本”的本钱和条件,长此以往,一切都不堪设想!
唉,现在自己真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求人不如求己”,唯一剩下的一条路,就是怎样在这两个如狼似虎的草莽武夫刀下上演“虎口脱险”的“极限”脱身的神奇一幕了。
那么,奇迹会发生吗?那个能拯救自己、群臣于水火之中的“救命菩萨”究竟在哪里?什么时候才会伸出手拉一把呢?
话说因为没有关东地区的外来影响,李傕、郭汜就想通过武力彻底彻底解决对方。他们拉开架势、相互攻击,一口气就打了几个月,死伤数以万计。
就在李傕、郭汜“兄弟反目”、鱼死网破争斗不止的时候,帮汉献帝脱困的第一个“贵人”现身了。
有时候,敌人的朋友、甚至兄弟,并不一定就是你的敌人,很可能是贵人!
这不,反长安的四个董卓手下之一、镇东将军张济从陕县来到长安,打算调解李傕和郭汜的矛盾,顺便想把汉献帝接到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南)。
这可是汉献帝梦寐以求、想早日脱离苦海的天大喜讯啊!
但是,张济在这四将之中分量不够、人微言轻,经过反复磋商,李傕和郭汜才勉强答应讲和。
但是,在要相互交换爱子作为人质时,又受到李傕妻子的强烈反对。
万般无奈之下,汉献帝终于想起来当初为李傕出主意攻打长安的谋士、第二个贵人---贾诩了。
贾诩在西凉将领中最有智谋、说话有分量,如果他肯伸出援手,脱离苦海就有了一线生机。而且,贾诩在帮助李傕他们成功之后,就再也没有替他们出谋划策、对汉献帝还是很毕恭毕敬、恪守君臣之礼的。
果然,汉献帝派人对宣义将军贾诩说出目前的困境。贾诩轻而易举地就帮助汉献帝摆脱了困境,同时也削弱了李傕的势力。为汉献帝得以东归洛阳创造了条件。
公元195年七月,汉献帝终于开始踏上返回洛阳的归程。
虽然期间又经历了很多反复,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纷呈、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悬念迭出的历史大剧。
八月,当汉献帝到达新丰时,郭汜抛弃军队,逃入终南山。
当汉献帝一路坎坷来到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阳市)时,当初为讨伐董卓而兴起的关东诸侯就开始有反应了。
首先赶来的是河内郡太守张杨,他计划要护送汉献帝返回洛阳,但是他的将领们不同意,他只好又回到野王。错过了“勤王护驾”的最好机会。
其次就是“武林盟主”袁绍。
他的谋士沮授向他建议,现在冀州已经平定、兵强马壮,如果此时向西去迎接汉献帝,迁都邺城。以后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叛逆,天下就无人能抗衡。
但是遭到谋士郭图、淳于琼的反对,他俩认为汉朝已经没落,没有挽救的必要。现在正是大展宏图、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最好时机。如果把汉献帝接到身边,咱们本来过得好好的,干嘛非要上杆子给自己找个“婆婆”,吃力不讨好。听他的吧,权力受损;不听吧,还要落下抗旨不遵的罪名。这个“烫手的山芋”,咱可不能接手,谁爱要谁要!
于是,“武林盟主”袁绍拒绝了迎接汉献帝的建议。
公元196年,就在袁术、刘备、吕布在徐州打成一锅粥的时候。七月,汉献帝终于回到了曾经的都城洛阳。
这个时候,袁术已经开始梦想着当皇帝。而曹操,咦?曹操现在在哪里?
此时的曹操正在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区),他终于想到要迎接汉献帝了。许县离洛阳只有三百多里地,可就近多了。
于是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洛阳,然后又将汉献帝移驾到自己的地盘---许县,终于可以开始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所欲为的权臣生涯了。
现在,汉献帝自从被董卓强行“迁都”长安,六年时间,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洛阳。
汉献帝“龙归大海”回洛阳之后,董卓的那些凉州手下,命运又是如何的呢?
就在帮助汉献帝离开长安之后,宣威将军贾诩也交回印绶,到华阴去投奔凉州老乡段煨。当他得知,当初反长安的四个凉州将领之一的张济,在攻打荆州时意外被流箭射死,军队都归他的侄子张绣指挥时,他又离开段煨,去投奔了张绣。
可以说,贾诩和段煨,是董卓凉州集团里命运最好的两个人。
至于当初反长安的罪魁祸首李傕和郭汜,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公元197年,势单力薄、走投无路的郭汜,被部将杀死。
公元198年4月,汉献帝命令段煨率领军队讨伐李傕,将他和他的本族亲属全部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