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自勉。”描述的是:西汉时期,公孙弘以及董仲舒的弟子路温舒早年皆因家贫而买不起书。于是路温舒便将书抄于蒲草之上,而公孙弘则在自己牧猪的竹林中砍伐竹子削成竹简,将内容抄于竹简上。虽然他们二人没有书,但是却不忘勤奋勉励。
公孙弘削竹简抄读浮雕
今天我们就说说公孙弘的故事,他虽然因家穷买不起书,但是却坚持刻苦读书,后来大器晚成,以布衣出身当上了西汉的丞相。下面请听讲述,顺便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家穷却好读书,后来大器晚成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年轻时,他曾做过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结果家贫无以为生,为了养家、奉养后母,他只得到海边去放猪,因无钱买书,他就削竹简来抄读,直到四十多岁才正式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
汉武帝刚继位,就广招天下文学士子,这时的公孙弘年过六十,在当地学识又有些名气,就被征召为博士。之后武帝派遣他出使匈奴,但他有辱使命,回来报告的时候,不合汉武帝的意,汉武帝认为他没什么能力,公孙弘于是告病请辞。
公孙弘画像
过了十年,汉武帝又全国征召文学之士,菑川地方也再次推荐公孙弘。公孙弘推辞说,自己之前应征,但因皇帝觉得无能被罢免,还是换其他人吧。地方上因他孝顺、博学,还是强行推荐他去。
之后公孙弘来到京城太常府,太常令让应征而来的学士提出应策方略。当时对策的学者有一百多人,太常令将公孙弘的对策评价为下等。上呈给武帝后,武帝却擢升他的为第一,并拜为博士,等待召见。
被武帝召见时,公孙弘提倡作为君主要心胸宽广,作为臣子要节俭自守。公孙弘的理论深得武帝的心意,就开始任用他,过了两年就提升他为左内史。他开始走上大器晚成之路。
公孙弘剧照
二、善于迎合圣意,圆滑、节俭、爱才
大器晚成的公孙弘,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开始迎合汉武帝的圣意。每次廷会议事的时候,他只诉说两端,让皇帝自己抉择。认为有不妥的也不当面争辩,而是等到汲黯先发言争论,啪啪打了皇帝脸的时候,他再站出来婉转提出建议,皇帝于是很讨厌汲黯,却很喜欢公孙弘。
公孙弘每次和群臣约定好提相同意见,但一上朝的时候,他为了顺着皇帝的心意就违背了约定。汲黯看不下去,就当堂指责公孙弘说他奸诈无实情,跟大臣约好的建议,现在却更改,是不忠之人。
皇帝问公孙弘是不是这样?公孙弘却回答说:了解我的就知道我是个忠臣,不了解我的就认为我不忠,无需过多解释。武帝很赞同他这话,当有人说公孙弘坏话时,皇帝反而越相信他。
《汉书》公孙弘传(节选)
公孙弘平时节俭,当身为三公高位后,还盖着粗布被子,每餐也是粗茶淡饭的。汲黯就告发他故作节俭,是为欺世盗名,沽名钓誉。皇帝就问公孙弘有没有这回事,公孙弘却说:有的,大臣中跟我要好的莫过于汲黯,如今他指责我欺世盗名,确有其事。
但我听说当初管仲比国君还奢侈,却辅助齐桓公称霸;晏婴作为齐景公的宰相,也是粗茶淡饭,妻子穿粗布麻衣,齐国也因他大治。如今我身为御史大夫,却还盖布被,当官的从上到下,没有我这样的,就像汲黯说的一样,的确虚伪。
但如果没有像汲黯这样的忠臣,您怎么能听到这样的事呢?皇帝认为公孙弘很谦让,就更喜欢他,没过多久就拜他为相,封平津侯。让他成了布衣丞相。后世以丞相封侯的实例即开始于公孙弘。
汲黯像
公孙弘在被任用为丞相之后,在自己的丞相府邸东边开了一个小门,并且营建馆所来接待贤士宾客,还与他们共商国事。成语“东阁待贤”即出于此典。后世文学作品中多用此典比喻爱惜人才。
三、心胸狭窄、阴险狠毒
公孙弘的最大弱点是心胸狭窄,对待威胁自己地位的政敌,他更加阴险狠毒。其实公孙弘为人外宽内忌,曾经跟他有过节的,他表面对人家很好,背地里却实施报复。
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想收买大臣,但却忌惮汲黯,并说:汲黯刚直好谏,是个守节死义的人,很难用不正当手段诱惑他。但像丞相公孙弘这样的人,就如摇下秋天枯落的树叶一样简单。
布衣丞相公孙弘
而汉武帝非常喜爱的宠臣主父偃、爱打抱不平与讲义气的郭解,都是公孙弘的妒忌,在皇帝面前挑拔后,被冤枉杀害及满门抄斩的。所以,公孙弘甚至有汉武帝时期第一奸臣的称号。
四、笔者感悟
公孙弘,虽然因家穷买不起书,但是却坚持刻苦读书,后来大器晚成,以布衣出身当上了西汉的丞相。其中虽然有他勤奋好学、善于审时度势、办事以民为重的优点,但是,他为了保住自己得来不易的地位,采取迎合圣意、圆滑处事的为官之道,甚至因心胸狭窄,采用卑鄙手段残害忠臣,博取皇帝信任,借机上位等行径,让人鄙夷。
我们可以应该称赞公孙弘从小克服家中困难,坚持刻苦学习,靠掌握的丰厚知识获得工作机会的精神;但是,对于他因明哲保身、心胸狭窄而运用的不择手段,应该坚决批判,并且引以为戒。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西汉名臣公孙弘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