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的第六任丞相,当他进入官场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年逾七十的老头。让人奇怪的是,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为数不多能够老死在丞相任上的。要知道,汉武帝亲自任命了12任丞相,有6人的下场都是惨死,死亡率高达50%,公孙弘能够在丞相任上死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由此可见,公孙弘的确是有一些本事的,绝对不是泛泛之辈,除了工作能力十分出众以外,公孙弘在为人处事上的智慧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当公孙弘面对汲黯的两次刁难的处理方法,不但直接回怼了汲黯,而且更加赢得汉武帝的信任,堪称教科书般的一对一现场教学,这正是公孙弘在官场上的大智慧。
汲黯是谁?他可是汉武帝朝最耿直的大臣之一,怼天怼地怼空气,是一个绝对不好惹的硬茬,那么公孙弘是怎么得罪他的呢?这就涉及到公孙弘为人圆滑的一面。 公孙弘每次见汉武帝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提前和其他大臣商量好集体意见,这看起来是和大臣们打成一片,可是公孙弘却经常反水,最后招致其他大臣的强烈不满。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商量好集体意见以后,面对汉武帝的时候,公孙弘却不首先发言,当其他大臣说完后,公孙弘就在暗中观察汉武帝的表情和语言。如果大臣说的话让汉武帝不满意,公孙弘就直接推翻原来的集体意见,而是去说一些迎合汉武帝的话。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公孙弘的每次发言都让汉武帝十分满意,但是经常把其他大臣搞的里外不是人,长此以往下去,肯定就得罪了很多人,汲黯作为最耿直的大臣,觉得公孙弘的行为完全就是一个伪君子所为,因此对公孙弘十分瞧不上眼,甚至有些鄙视。 很多大臣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汲黯硬怼,因为汲黯耿直的性格,吃公孙弘的亏最多,因此汲黯两次站出来当着汉武帝的面揭露公孙弘的虚伪。
第一次:汲黯指出公孙弘不诚实,为人不忠 汲黯对汉武帝说:“ 齐地之人擅长骗人,嘴里没实话,公孙弘每次商议朝政,和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到了朝上,却立马翻脸,这是为人不忠。” 汲黯第一次提到的是公孙弘的忠诚度问题,这是一场对公孙弘的信任危机。汉武帝听完也十分惊讶,原来自己身边隐藏着这么一个老狐狸。 面对同事的质问,汉武帝的怀疑,公孙弘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并且没有对自己进行任何辩解,只是简简单单说了一句:“ 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好一招指东打西,转移话题。面对这场信任危机,公孙弘却并没有就事论事为自己辩解,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摆平了汉武帝。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却隐藏着大智慧。 其一,如果公孙弘就事论事,针对具体的问题争辩,那将是无休止的争论;其二,公孙弘只是以汲黯不了解自己为由,并没有对汲黯发起攻击和反驳,也就是说,汲黯怀疑公孙弘的忠诚度,而公孙弘却一笑了之,以不了解作为理由为自己辩解,并且没有反击汲黯,说汲黯的坏话。这样的冷处理十分高明,没有和汲黯硬碰硬,也没有指责汲黯的不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汉武帝对公孙弘越来越信任。
第二次:汲黯指责公孙弘很有钱,却很节俭,是在装孙子,为人虚伪 汲黯在朝堂上说: “公孙弘身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俸禄非常多,却总是装穷,盖布被子,是个十足的伪君子”。 汲黯第一次攻击的是公孙弘的忠诚度问题,这一次攻击的是公孙弘的人品,那么公孙弘是如何化解的呢? 公孙弘回答: “汲黯说的对,九卿中没人比汲黯更加了解我了,汲黯说的对。我身为三公之一,却盖布被子,就是想要一个清廉的好名声。当年齐国名相管仲,有三处豪宅,日子过得比齐桓公还奢侈,可他照样辅佐齐桓公成就一番霸业。晏婴也是齐国名相,可他非常简朴,一顿饭都舍不得吃两个肉菜,可他也辅佐齐景公成就一番伟业。可见臣子生活奢侈和辅佐君王的能力没有直接关系。” 说到最后,公孙弘还说了一句: “汲黯是个大大的忠臣,如果没有汲黯,陛下怎么能听到这么了解我的话呢?”
听懂掌声!公孙弘这段话说的实在是太厉害了,堪称教科书般的应对公关危机。当汲黯指责他沽名钓誉,是个伪君子的时候,公孙弘不但没有反驳,反而大方地承认,这看起来是承认了自己伪君子的身份,其实却是以退为进。并且引经据典,说自己的生活过的奢侈与否,与自己能够帮助汉武帝的能力并没有关系。 同时还对汲黯吹了一波彩虹屁,不但没有指反驳汲黯攻击自己的事实,反而说汲黯是一个大大的忠臣,让汉武帝才有机会去了解自己,这种以德报怨的做事方式,既为自己赢得了满堂喝彩和其他大臣的赞许,更是化解了这一场人品危机,还给其他大臣留下了一个大人有大量的印象,不得不说,公孙弘真是“老奸巨猾”啊!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