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羽要煮刘邦的父亲,如果前者真敢下手,刘邦会喝刘煓的肉汤吗

项羽要煮刘邦的父亲,如果前者真敢下手,刘邦会喝刘煓的肉汤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直证大史官 访问量:3173 更新时间:2024/1/10 17:46:44

项羽曾经以烹煮刘邦父亲刘煓(刘执嘉,又被尊称为刘太公)作为威胁,以图让其投降,可刘邦却喊出了“分我一杯羹”的雷人之语,让后人疯传了两千年。如果项羽真的煮了刘太公,再分给刘邦“一杯羹”,刘邦究竟会不会喝他爹的肉汤呢?如果您想知道,今天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公元前204年,此时暴秦已经被诛灭,天下形势已经变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双方一直处于军事拉锯战之中。刘邦集团对项羽集团内部进行了分裂游说,刘邦手下大将彭越也时常骚扰楚军粮道,致使项羽时常处于被动的状态。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态势,项羽只想着跟刘邦一决雌雄,然而刘邦这个滑头,根本不与项羽发生正面冲突。项羽一时间没有办法,只好在两军阵前拉出被俘的刘太公(刘邦父亲),威胁刘邦投降,若是不从便用大鼎“咕嘟嘟”地煮了他爹。

刘邦的回答很轻松,说道:“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意思就是说,咱们哥俩当年在楚怀王面前结拜为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你项羽今天若是烹煮了我爹,别忘了给我来一碗尝尝咸淡。

刘邦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一幅什么嘴脸——很简单泼皮牛二的嘴脸!

项羽算是彻彻底底的尝到了“青皮混混被老流氓欺”的感受。在两个人针锋相对的较量中,项羽虽然被封为战神,屡次都能将刘邦打得狼狈逃窜,可刘邦却还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再以打不死的小强的姿态,继续跟项羽进行PK。

这一次,刘邦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雷语,也印证了刘邦“地痞无赖”的嘴脸。不少人一直在质疑该事件的真实性,不过小编觉得其真实性还是很可靠的,毕竟此时的项羽已经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把刘太公老爷子搬出来也算是重要的斗争筹码。

然而刘邦却不吃这一套,这让项羽多少有些尴尬,要不是项伯在旁求情让其就坡下驴,项羽还真的不好收场。此时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项羽究竟敢不敢烹煮刘太公?小编告诉您,绝对敢,世上还没有项羽不敢做的事情,当年的暴秦都是他一手推翻的,更何况面前这个孱弱发抖的糟老头子呢?不过小编话没说完,项羽也肯定不会烹煮刘太公,为何呢?有三点原因。

首先,项羽出身名门,项家是楚国的贵族,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大将项燕,因此他从小受到的是贵族教育,这一点与草根出身的刘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其实,项羽对于自己的做法,应该是非常鄙视的,要不是逼到一定程度,他才不会做出如此令人耻笑的事。用杀死刘邦亲人的方式威胁已然是项羽的道德底线了,若是再让他真正的烹煮刘太公,他是万难做到的。

其次,项羽历来义字当头自视甚高,当刘邦说出“吾翁即若翁”的话语时,也是在暗中拉近自己与项羽两个人的关系。一旦项羽将刘太公烹杀,所带来的后果必然不堪设想,甚至可能连自己的士兵都会颇有微词,项羽虽悍勇却不傻,这种赔钱的蠢事他是不会做的。

最后,项羽和刘邦的矛盾是政治与军事矛盾而非私仇,古人打打合合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了,毕竟都是为了江山。可一旦项羽烹煮了刘邦的父亲,便会将矛盾激化不了调解的地步,若是刘邦再借此事大做文章,项羽将更加难以收场。

项羽之所以会想出如此“卑鄙”的做法,完全是因为他清楚刘邦的为人。刘邦本就是一个“地痞无赖”,想要对付流氓,就得用流氓的办法。不过很可惜,项羽不是流氓,他学得了流氓的皮毛却学不到流氓的精髓,在刘邦这位老流氓眼里,项羽“煮爹”的小混混水平的把戏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假如项羽真的冲动过头把刘邦的老爹炖了汤,再分给刘邦一杯羹,刘邦会喝吗?当然不会,刘邦是不可能喝的,动物尚且不吃同类又何况是以人杰自居的刘邦呢?只能说,烹煮刘太公的这出戏是刘项二人的心理战,只是刘邦要比项羽“厚黑”的多,在较量中更胜一筹而已。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毕竟项羽最终没有烹煮刘太公。此次事件中也把刘太公吓的够呛,不知道事后刘太公会不会大骂刘邦是“不肖子孙”,不过小编觉得,刘邦的做法虽得罪了自己的老爹,却应对的实在巧妙,不失为一种高超的智慧。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更多文章

  •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望走访深圳校友会和校友企业

    历史解密编辑:红网标签:刘望,深圳市,深圳校友会,湖南工业大学党委

    红网时刻新闻5月22日讯(通讯员 傅家旺)近日,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望一行赴深圳走访校友会,考察调研校友企业。双方就产教融合、毕业生就业以及科技联合攻关等事项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广泛共识。5月14日下午,刘望到访深圳市校友会,广西国辰投资集团驻深圳子公司——深圳元动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考察调研。

  •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望调研指导校档案馆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红网标签:刘望,档案馆,人事处,党委书记,湖南工业大学党委

    红网时刻新闻5月25日讯(通讯员 范智琴)5月23日上午,湖南工业大学校党委书记刘望到学校档案馆调研指导工作,副校长李若梅陪同调研,党政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档案馆及各科室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档案馆负责人汇报了馆内基本情况、现阶段主要工作、下一步发展思路,与会部门负

  •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望走访调研校友企业

    历史解密编辑:红网标签:刘望,校企,学校,调研,党委书记,湖南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红网时刻新闻5月22日讯(通讯员 傅家旺)近日,湖南工业大学校党委书记刘望一行赴广东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重点考察调研了校友企业——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校友胡德明,副董事长、总经理、校友宋永波热情迎接刘望一行。刘望一行参观了亚辉龙的仪器和试剂研发中心实验室、展厅、生产

  • 好茶!好书!焦作刘贤锋一路前行!一路生花!

    历史解密编辑:焦作日报标签:好茶,茉莉,路遥,刘贤锋,蒲公英,铁观音,焦作市,一路前行,一路生花

    来源:焦作日报2023年5月25日《焦作晚报》A05版刘贤锋一手制好茶 一手写小说很多人说,人生从60岁开始,60岁是人生的白金时代。在博爱县寨豁乡,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叫刘贤锋,既能制作一手好茶,又能写一手好文章,那种精气神绝不输于现代的“斜杠青年”。刘贤锋的理想是让蒲公英茶走向全国。中国是茶

  • 汉初风云:刘启博弈打死刘贤,袁盎相吴阻止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刘贤,刘启,刘濞,袁盎,刘恒,文帝

    汉初风云:刘启博弈打死刘贤,袁盎相吴阻止谋反话说齐王刘襄助诛诸吕,收兵回国,未几便即病亡。刘襄之子刘则嗣立为王,至文帝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63年),又复去世,后无子嗣,遂致绝封。文帝追念前功不忍撤除齐国,又记起贾谊遗言,曾有国小力弱的主张。于是,分齐地为六国,封悼惠王刘肥六个儿子为王。长子刘将闾为齐

  • 【文明实践】点赞!吴堡人刘信信荣登“陕西好人榜”

    历史解密编辑:吴堡新闻标签:吴堡,刘信信,吴堡县,陕西,绥德

    陕西好人榜7月22日,陕西省委文明办发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陕西好人榜”。吴堡县高级职业农民刘信信光荣上榜!让我们向好人学习!为模范点赞!让他的事迹在“们吴堡”熠熠生辉!诚实守信好人—刘信信01坚守诚信经营 打造“放心鸡蛋”在著名作家柳青故里的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有一位年仅35岁,只有初中文化的

  • “重庆第一贪”刘信勇的双面人生:既是副厅高官,又是重庆赌王

    历史解密编辑:每时刻史标签:赌博,受贿,贪腐,刘信勇,黑老大,重庆市,重庆赌王

    2010年2月24日,原重庆市渝北区副区长、丰都县县长刘信勇,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经过调查,刘信勇贪污受贿高达3160余万元,也因此超越狂贪2226万元的原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局长晏大彬,成为“重庆第一贪”。刘信勇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8月,晏大彬被判处死刑,并于2010年1月执行。而刘信勇受贿

  • 鬼扯东汉(廿四)刘歆散布自己是真命天子的谶语,结果便宜了刘秀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刘歆,王莽,皇帝,汉朝,汉哀帝,科学家,鬼扯东汉,历史学家,光武帝刘秀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才华横溢的大家,居然也是个算命先生,对所谓的谶纬之术非常痴迷。谶纬之术是中国古人的儒家神学,也是占卜算命之学的统称。先秦时候流行谶纬之术,汉朝以来诸侯和勋贵之中更是有不少人痴迷于此,甚至皇帝治国都用谶纬之术占卜吉凶。由于刘歆是东汉朝廷少有的大才,又掌管着内秘府的藏书,所以成为所

  • 刘歆:编制《山海经》,助王莽篡汉夺位奉为国师,又密谋反叛?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歆,王莽,刘秀,刘彻,汉朝,汉哀帝,山海经,历史学家,国防政策,汉高祖刘邦

    影视剧中的刘歆形象在动荡不安的西汉末年,汉代经学大师刘歆也一直在追寻着明主,以期为西汉带来繁荣富强。陷身于政权之争的文人有许多。但是能像刘歆一样头脑清醒且明是非,不陷于愚忠的文人却少之又少。受王莽赏识,仕途开始一帆风顺刘歆,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其父为刘向。父子二人共同编制《山海经》。刘歆十分有才,他擅

  • 忠臣还是奸贼?先助王莽登基后又阴谋政变,揭秘大学者刘歆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刘歆,王莽,刘秀,汉平帝,刘彻,刘启

    刘歆是一位难得的复合型人才,他既是伟大的经学家,又是伟大的天文历法学家、史学家、校勘学家和诗人。章太炎甚至称其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人物。刘歆刘歆首次发明了“岁星超辰”的计算方程,将岁星超辰的周期,精确到84.71年,并编写成了当时最先进的《三统普历》。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抛弃“周三径一”的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