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前334年,在燕国辗转钻营一年之后的苏秦终于见到了燕文王,之后苏秦首次提议建立合纵联盟与秦国抗衡,远在北边的燕国经历了几代君王的发奋图强一直到战国中期才逐渐开始有声音,那么燕国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到底在做什么呢?苏秦又为什么会在洛阳遭到拒绝之后来到燕国呢?
燕国原本是在齐国北边的一个姬姓诸侯,他是当初被周武王分封的诸侯,也就是和齐国、鲁国宋国这样的诸侯一样,都是在周王室取代殷商之后所分封出来的第一批老牌诸侯。当初周惠王因为自败人品,多次占用前朝大夫们的土地,致使王室五位位高权重的大夫联合贵族苏氏而邦族王子颓起势。
远在齐国北边燕国以周惠王无德为由带领宋国和卫国一起出兵攻打周惠王,在周王室的边上的郑国在这时候主动出面调节周惠王和王子颓的矛盾。据《左传》记载,郑厉公在调和失败之后逮捕了燕仲父(燕庄公的伯父),然后赶走了王子颓,帮助周惠王重新回到了周都。
《左传》没有给出燕仲父被捕的原因,后来齐桓公虽然是帮助周王室平定了王子颓之乱,但是就齐桓公割地给燕庄公的事情来看,当时的燕国实际上比周王室的地位要高的,亦或者说在这个诸侯割据争霸的年代,燕国依旧按照《周礼》中的制度辅佐周王室的行为让齐国上下肃然起敬。
燕国和齐国的故事
公元前544年,齐国的公孙灶和公孙虿两位贤臣帮助齐景公消灭了庆氏,而高氏在当初崔氏和庆氏的作乱过程中也遭受了迫害,同时在肃清朝野的行动中也为齐景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加上高氏和国氏原本就是秦国的两大元老,并且大部分时候都是忠君爱国的,因此获得政权的齐景公对高氏也就非常器重。
公元前539年,燕惠公的宠臣们决定废除燕国的大夫而取代,结果东窗事发,大夫们联合诛杀了为首的宠臣宋,燕惠公非常害怕,就逃跑到了齐国。齐国的高氏首当其冲,代表齐国像当时的霸主晋国求助,希望晋国帮助燕惠王复位。之后高氏带着齐国的军队和晋国的军队一起将燕惠公送到了燕国。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和燕姬所生的嫡长子死了,失去了嫡长子齐景公准备立自己的儿子晏孺子(和一个叫芮姬的女子所生的儿子,名叫荼)做继承人,但是这个晏孺子行为不是很端正,同时他的母亲出身卑贱,因此对大臣拥立储君这件事的提议都是避而不谈,表示自己只想及时行乐。
齐景公虽然表面上避而不谈,但是却暗地里让齐国的高氏和国氏拥立自己的小儿子做国君,同时将齐国的公子们都驱逐到了国外。等到齐景公去世之后,国氏和高氏就说出了先君的命令,然后拥立了晏孺子做国君。
齐国的大夫田乞在上朝的时候对高氏和国氏表示得非常敬重,进言说,高氏和国氏忠于先君,辅佐君王,大夫们都很害怕,准备作乱。之后又对齐国的大夫们说,高氏和国氏两个卿室专于国政,早晚要除掉大家的,不如大家先下手为强。大夫们信以为真,于是田乞带着鲍牧和齐国的大夫们成功除掉了国氏和高氏,又顺势杀死了晏孺子,拥立了齐悼公。
六年后,田齐正式宣布成为齐侯,燕釐公出兵征讨齐国,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燕国打赢了,但是却没有了后续,实际上以燕国当时的实力根本不是齐国的对手,至于赢了应该是聊以慰籍吧。
个人拙见
燕国向来维护王室的统治,可以说西周王朝能够摇摇而不坠的主要原因便是燕国的存在,并且一直以来无论是哪个诸侯称霸都是给了燕国这个保留了正统思想的国家很大的面子。并且在整个春秋历史以及战国中期,燕国都是从来没有诸侯侵犯过。
苏秦原本是洛阳人,他曾希望辅佐周王室,但是却没有受到王室的接纳,故而辗转来到了燕国,而历史上苏秦对燕国忠诚也是有目共睹的,或者说苏秦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复兴王室的梦想。
参考文献:
《左传》《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