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真正让崤之战秦国三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是晋文公的亡灵

真正让崤之战秦国三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是晋文公的亡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行走的荷尔 访问量:842 更新时间:2023/12/30 22:36:30

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秦穆公篇(15)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628年十二月初九日,晋文公去世,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即位,第二日,也就是十二月初十,晋国君臣准备把棺材送往曲沃宗庙停放。然而,离开绛城的时候,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晋文公的棺材里突然传出了类似牛叫的奇怪声响,群臣大骇,太卜郭偃连忙屈指一算,然后让大家对文公的棺柩进行跪拜,并说:“君命大事:将要有西边的军队过境,击之,必大捷焉。”原来,当时秦军正密谋穿越晋境,去偷袭晋国的盟国郑国。晋文公的亡灵指示晋军可以击之,击之必大胜。

这个神秘事件一直被后人争论不休,且不说太卜的卜辞为何会如此准确,单说这文公的棺材中为何会突然发出牛叫的声音,这太诡异了,难道真的是文公显灵,或者说,难道文公其实还没去世就被大家给活埋了,莫非里面有什么天大的阴谋?如果真有人阴谋害死了文公,那主谋又是谁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根据现存的史料,是找不到答案的,也找不到任何可疑的线索,所有的一切,只能凭空猜测。反正也没啥事儿干,不如我们就来猜一猜。

第一种可能:晋襄公其实是个大阴谋家,他联合某些大臣以某种方式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晋文公,或许文公没有死透而是假死,结果在出葬过程中又突然醒转了,于是在棺材里面挣扎呼救起来,太卜郭偃为了掩盖这个事情,就将晋国情报部门在秦国事先探知的情报借文公显灵说了出来,一来为晋国之后对秦开战寻找借口,二来借此蒙混过关,尽快打消大家的疑虑。甚至也许之后先轸的死也与其有关。

国人喜爱阴谋论,所以热衷此等可能性者非常多。特别是根据《左传》,晋文公卒于己卯日(十二月初九),却殡于庚辰日(十二月初十),这显然不合周礼,根据《礼记 丧大记》

“君之丧:三日,子、夫人杖,五日既殡,授大夫世妇杖……大夫之丧:三日之朝既殡……士之丧:二日而殡。”

诸侯去世,要停灵五天,大夫三天,士两天。那平民百姓停几天?肯定要比士少,具体几天,孔老先生不爱搭理你,礼不下庶人嘛。反正无论如何,晋文公第二天就出殡是不合常理的。这么急着入敛,肯定藏有啥不可告人的秘密!换而言之,晋文公极有可能是被谋杀的。

然而,这种让国人非常兴奋的阴谋论,一旦细究,却会发现其中有很大的问题。首先,晋襄公与大臣们没有什么杀人动机,晋文公已经70岁,算是很老了,等也不用等多久,没必要冒大风险弑君。

其次,晋国乃六卿执政,派系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大家没可能合起伙来杀掉国君,只要有一方不同意,这事儿就干不成,就算干成也是腥风血雨,不可能在史书中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但是,晋文公刚死,第二天就要抬到曲沃祖庙去,为啥这么急呢?这又如何解释。

其实答案很简单。

《左传正义》:案经文以已卯卒,庚辰是卒之明日,即将殡者,以曲沃路远,故早行耳。

晋国与其他诸侯国不同,晋国的祖庙曲沃距离晋都绛城足足有六七十里地,一路抬棺过去得四五天脚程,不早点出发能行吗?

另外,抬到曲沃就埋了吗?没有。据《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

事实上,重耳在曲沃祖庙停灵了三个多月,要到第二年的四月,打赢了秦国,才安葬文公。如果晋文公没死,可以在棺材里闹腾很久,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所以,那些说晋文公被活埋了的,要么没认真读书,要么就是沉迷阴谋论不可自拔。

所以,大概是第二种可能更可信些。

第二种可能,也许晋文公死前就知道秦穆公野心勃勃,蠢蠢欲动,欲染指中原,而自己就快死了,自己儿子晋襄公又执政经验不足,恐怕会坏事儿。所以才在死前与太卜郭偃商量搞了这么一出,来让晋国好名正言顺的跟秦国开战。毕竟,晋文公当年是在秦国的扶持下才即位为君的,且晋与秦已联姻盟好近三十年,秦穆公的夫人是晋女,晋文公的夫人则是秦女,两家打断骨头连着筋,晋国若突然翻脸打秦军,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如果不整两出神奇戏码,如何向国内国外交代?

不管是哪种可能,总之,秦军千里行军,想要偷袭中原郑国的这些举动早就被晋国的情报部门探知了,而晋国之所以迟迟没有动作,其实只是在犹豫。直到秦国偷袭郑国不成,却还顺手灭掉了晋国的附属国滑国,然后大摇大摆的再次穿越晋境回秦。晋国人终于坐不住了。

然而,兹事体大,即便有晋文公的亡灵做出最高指示,晋国群臣仍然分成了两派,对是否出兵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一派是下军将栾枝为首的主和派,他们认为秦国对晋国有恩,不能贸然出兵破坏两国的邦交,这会让晋国处在与楚秦双向作战的窘境;而另外一派则是以中军将先轸为首的主战派,他们认为秦军劳师远征,这是上天赐给晋国的大好机会,违背天意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至于栾枝等人提出的秦国之恩,这就更无须介意了,晋国新丧,秦国非但没有前来吊问,反未经借道就行师边境,攻打晋的同姓国家,这是先对晋国无礼啊。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不把麻烦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对先君最大的忠啊。

争论的最后结果,是主战派胜利了。毕竟在当时,以中军将先轸与上军将先且居父子为首的先氏一族,已实际掌握了晋国的军政大权,年轻的晋襄公刚刚继位,必须借助先氏家族的力量才能坐稳位子。何况先君的在天之灵都特意下凡指示,如此神奇,岂可不听?

于是,晋襄公宣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我必报之!”然后调遣居于晋南境的姜戎军队共同出兵,准备在险要的崤函谷道上设伏偷袭,围歼秦军。姜戎本是居住在秦地瓜州(今陕西秦岭北约宝鸡至陇县一带)的一支戎族,大概二十年前晋惠公时期被秦人驱逐东迁到了晋地,晋惠公将他们安置在了晋国南部。这次调遣姜戎共同出战,一是因为他们与秦有世仇,二是因为姜戎曾长期居住在陇山一带,拥有极其强悍的山地作战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歼灭秦军的概率。

另外,为了不违反居丧之礼,晋襄公将黑色的盔甲制成了丧服样式,并以梁弘为御者,莱驹为车右,亲征崤山前线。而从此以后,与别国的素白丧服不同,晋国的丧服都是黑色了——这件事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山西有些地方仍有此民俗。

公元前627年四月十三日,满载着滑国辎重一路欢歌的秦军又回到了来时经过的那个险要无比的崤山地界。如前所述,崤山乃秦岭东段的支脉,它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也是陕西至中原的一道天然屏障,《括地志》云:“其山幽深可荫,有回溪阪,行者畏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云:“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由此可见,崤山谷道幽深狭长,车马不能并行,端的是个杀人越货,毁尸灭迹的好去处。更糟糕的是,比起前次通过,秦军又带了很多累赘(从滑国抢来的奴隶与物资),通行更加困难。于是,先轸的晋军如期而至,一场大屠杀,三万秦军全军覆没,只有孟明视等三位主帅在士兵的拼死保护下逃过一劫,但仍被晋军俘虏了。

崤之战是春秋时最著名的伏击歼灭战,也是我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大型伏击歼灭战战例,而在此前后,春秋的战争形态大多是双方集中主力堂堂正正正面对决,只求一决胜负,并不以歼灭对方有生力量为目的,在战场上,双方也都注重展示贵族风度。或许,秦国在战国时代酷爱屠杀,也与它当年第一个遭此大难有关。

总之,崤之战是一场改变了历史转向的战争,先秦时期伏击战中能与它媲美的,恐怕也只有三百年后孙膑击杀庞涓的马陵之战了。它对春秋时期军队装备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军事思想和战斗形式的发展变化,都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秦国,其战术战法都受其影响巨大。

我们发现,在崤之战后的所有战役中,秦军就也再没有劳师远袭过,而是稳扎稳打,苦练攻城技术。其实在春秋时代,各诸侯一般只野战,很少攻城,一是攻城器械尚不发达,二是久攻不下,会误了本国农业生产,总之是很不划算。所以《孙子兵法》才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是秦国却因为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反其道而行之,一开始就苦练攻坚,并当成基本战法,开始慢慢蚕食晋国的边境,所以到了以争夺城池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战国时期,秦国的攻城战术已经远远走到了六国的前面。到了这个时候,天下间就再也没有秦国的对手了,秦国因此得以蚕食三晋,并吞六国,一统天下。

没想到吧,秦国的东出之路被晋国所阻,这种先天劣势,最后却演变成了一种最大的优势,这就是所谓的勤能补拙了。

反观晋国,他们虽然在此次战役中取得了一时的大胜,却公开破坏了秦晋联盟改变了原来的战略格局。晋文公时,秦晋联盟,晋无侧背受敌之忧,且可借秦以增强自己在与楚斗争中的实力,确保霸主地位。但崤之战晋襄公与先轸却将秦国这个好盟友推向敌方,促成了秦楚联合,而将晋国置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自此之后八十余年,晋在南向与楚作战,同时还必须西向与秦纠缠,连年战火,仇怨难解,结果导致对北部边境地区的控制放松,边境外的狄、戎等族,便乘虚进行侵扰,于是就形成了晋国三面受敌的战略局势。

其实在当时晋、楚、秦互争中原霸主的三角斗争中,不论从政治上、军事上,还是地理环境上,晋、秦之间的矛盾,都不是主要矛盾,而且也没有激化到不得不交战的地步。何况当时秦既没有公开决裂,晋也没有一战而灭掉秦国的力量。晋国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一时之利而惹恼秦国这个难缠的对手。因而,站在晋国的立场上,从战役上说,崤之战是晋国君臣的一次重大胜利;但从战略上说,则是晋国君臣因全局观点不强而造成的一次失误。这次失误在数十年后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晋国由文公好不容易建立起的霸权最终被雄才大略的楚庄王给夺走了。当然,晋国毕竟底蕴雄厚,楚庄王死后不久,春秋霸业又复归于晋,但再也不复从前辉煌,常常受到楚国挑战,所以此后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南北两强对峙的态势,直到三家分晋,战国七雄并立的时代来临。

当然,秦晋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拥有太多的利益纠纷,想要建立政治互信太难,今日不爆,总有一日要引爆危机。所谓秦晋之好,基础就从未牢固过,这次彻底崩裂,其实也并不奇怪。

标签: 重耳秦国秦军先轸楚庄王郑国

更多文章

  • 晋国内乱频仍,长期边缘化,为何晋文公即位仅四年就称霸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重耳,晋国,齐国,宋国,先轸,狐偃,秦国,楚王,先秦,周朝,晋文公,历史故事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晋文公篇(19)主笔:闲乐生城濮大战,最终以晋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此战,不可一世的楚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楚中军的若敖六卒在楚帅成得臣的刻意保护下才得以保全大部,而晋军损失极小,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胜。在这场战役中,晋国君臣团结,上下一心,政治、外交、军事三管齐下,层层设计,步

  • 艺术 | 沉浸式全息剧《遇见·楚庄王》亮相湖北省博物馆——文博阵地讲好中华故事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旅中国标签:文博,文物,艺术,编钟,全息剧,习近平,遇见·楚庄王,湖北省博物馆

    沉浸式全息剧《遇见·楚庄王》剧照(制作方供图)涅槃重生的凤凰从头顶飞越,恢宏精美的编钟在空中盘旋奏响,如幕布般密集的箭雨在眼前穿过……日前,沉浸式全息剧《遇见·楚庄王》在湖北省博物馆西馆小火神全息剧场上演。全息是基于将模拟场景与虚拟影像叠加到一起,结合智能音响、灯光系统等元素,演绎一个可复原故事本身

  • 楚庄王后裔打造楚文化品牌助推乡村振兴,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楚天视野标签:旅游业,楚文化,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旅游产业,楚庄王后裔

    2023年5月18日,武汉海山集团董事局主席严邦山先生、湖北大学教授美院原院长严家宽先生、鄂州市百节龙博物馆、临空区博物馆馆长严基树先生、鄂州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鄂州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严泽宏一行赴荆州开展文化调研活动。在荆州温德姆酒店举行文化交流座谈会,座谈会由东道主湖北亚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晋国:楚叔之孙倗,楚庄王铭文可证倗即庄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楚庄王,晋国,李零,王子午,楚王,铭文

    当今的历史考古学者,对部分先秦历史及考古问题,多是人云亦云。没有发现能力也就罢了,连基本的判断力也没有,那就别搞研究了,不然只会误人。被当今考古专家判定为随国叶家山姬姓曾侯墓是东西向,淅川春秋楚墓也是东西向,并且都存在鼎数严重超标现象。淅川楚墓有被毁迹象,山西曲沃羊舌村晋墓也被毁(挖祖坟是对敌人最毒

  • 他战败了强大的楚庄王,堪称一代名君,为何掉厕所淹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春来花自青香x标签:秦国,左传,宦官,皇帝,先秦,周朝,楚庄王,晋景公,烽火戏诸侯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掉进茅坑淹死的皇帝,并不是皇帝,而是国王。他就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晋景公。晋景公是晋文公的孙子,也算是一代明君。雄心勃勃的晋景公常常发动战争,主要是与楚国之间的争霸。当时楚庄王是天下霸主,军队实力异常强大。可晋景公表示不行这个邪,一路杀到楚国境内,结束楚国称霸的局面。这么一位优秀

  • 民间故事:养由基庆功宴被诬,楚庄王断缨缢美妃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楚庄王,养由基,庄王,神箭手

    在灏水和溠水汇合的地方,人称“浮缨河”,说起来还有传奇故事。第一个说法是,当年这里曾有宋朝皇帝逃难路过,在这里洗过脚,头上的帽子落在河里,只留一缕帽缨露出水面,由此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更为离奇,说这条河与春秋时期的神箭手养由基有关。话说当年楚国出了个家贼,名叫斗越椒,这个人野心勃勃,一心想取代楚庄王

  • 楚国两度重赂郑国求和,东南多一大敌,全拜楚庄王这位弟弟所赐!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楚国,楚庄王,郑国,吴国,齐国,子重

    公元前589年,因为晋国成功地会盟卫国、鲁国、曹国,在鞍之战中大败齐国,楚共王决心要讨伐鲁国。在楚国出师之前,楚令尹子重对楚共王说:“国君您还小,群臣又不如旧时大夫贤能,军队一定要多才行。《诗经》有言:‘贤才人多势众,文王得以安宁’连文王都得倚多为胜,可况我辈?而且先君庄王曾嘱咐:‘德行不足又要征

  • 歌剧《楚庄王》二改二演圆满收官,“庄王”秦德松:曾以为自己会离开这个舞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历史解密编辑:极目新闻标签:歌剧,首演,楚庄王,秦德松,洪湖赤卫队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张聪摄影记者 萧颢通讯员 黄影日前,在经历了“一改一演”后的修改打磨,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歌剧《楚庄王》在首义剧场圆满实现了“二改二演”工作的收官。从2013年启动最初构思,到2017年《楚庄王》在汉登台首演、终将“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搬上

  • 晋国国力军力如此强大,却为何会轻易败给楚庄王?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楚庄王,晋国,孙叔敖,赵括,先轸,郑国

    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楚庄王(16)主笔:闲乐生公元前597年六月,晋楚争霸的决定性时刻到了。之前,楚军已围攻了郑国三个多月,晋国却一点动静都没有。这也让楚庄王相当迷惑,难道晋国真的愿意被疯狂打脸,而将霸主之位拱手让给楚国吗?这世上还有这等好事?当然不可能,晋国只是刚换了领导班子,需要一点整合的时间而已

  • 楚庄王巧为他人掩过,他人终舍身相报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楚庄王,刘邦,范增,庄王,晋国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熊旅率军攻打郑国。当郑国战败投降时,晋国军队却赶来帮锤儿。于是,楚庄王赶紧调转矛头,同晋国军队展开大战。在和晋国鏖战中的危急关头,有位叫唐狡的将领奋不顾身,拼死作战,于万分危难中,舍身解救了楚庄王,使楚军夺得了那次战斗的全面胜利。战后,庄王论功行赏。但唐狡表示不要任何赏赐,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