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第一战神——吴起
并州隐士2022-05-3113:33关注吴起(前440一前381),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与改革家。师承儒家代表曾子、子夏,同时又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吴起一生为名利所扰,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为将。他既有“杀妻求将”的恶名,也有“强魏扶楚”的功绩。可以说是一个有着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据记载,吴起一生组织的大型战役有七十二次,小型战役无数,竟无败绩;而且分别在魏国和楚国都主持过改革活动,其政治才干也颇引人瞩目。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改革,使他成为楚国贵族的众矢之的,最终惨死于乱箭之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变法而亡的法家人物。在烽烟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兵家的作为或许是最为显著的。在那个时代产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已然名扬海外。但是,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同时代的三晋大地上,曾经有这样一位不败的将军和一部足以与前两书比肩的兵书,那就是吴起与《吴子兵法》。说起吴起,其过往的事迹多少有些不堪。人们对其最初的印象是个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的人,尤其是广泛流传着他“母死不赴”与“杀妻将鲁”这样两个人生的污点。尽管一直有人为吴起辩解:“母死不赴”是因为吴起在卫国有人命官司在身,无法回去;“杀妻将鲁”是有人嫉妒诬陷。但是,他在卫国为谋求官位而花光家产,为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而屡次从一国到另一国,这些似乎都成为人们在道德上否定吴起的证据。就连在吴起政治生涯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李悝,对吴起的评价首先也是“贪而好色”。然而,历史的真相从来都不这么简单。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时代,但凡有才能的人都期望有施展才华的平台,正所谓丈夫在世当有为。弱冠便能“习武”,又师从于大师曾子的吴起,在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能不热血沸腾呢?可叹的是,他从一开始就被一群官场骗子和掮客骗光了家产,以至于他在卫国“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他在出逃卫国的时候。对母亲以血盟誓:“吴起今生不为卿相,永不回故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起正是以这样的激情投入到那个时代中去的。如此,吴起所贪恋的并不是财货荣华,而是能够纵横天下的功业与指点江山的机遇。吴起的第一个人生高峰,恰恰是在三晋之地魏国开始的。战国之初的魏文侯在经历了李悝的改革之后,国富兵强,大有傲视群雄的姿态。李悝看上了吴起的用兵才能,将他推荐给魏文侯,成为魏国的上将军。吴起也确实对得起这一职位,任职伊始,便拔秦“五城”。在征战中,吴起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据记载,他“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纵观战国诸多名将,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吴起一人。正是因此,吴起的部队战斗力极强,可以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这一战让吴起一战成名,从此稳固了自己在魏国的地位,得到了上至魏文侯,下到立武大臣的一致认可。最终,在翟璜的推荐下,成为魏国西线军事的总指挥﹣﹣西河守。这是吴起获得的第一个重要的政治军事职位。在此期间,吴起与诸侯各国大战数十次,竟无一败绩,使秦国不敢渡过黄河,韩国不敢渡过渭河,成为守卫魏国的一道钢铁屏障。魏文侯去世后,吴起继续辅佐魏武侯。此时的昊起不仅军事才能得到发挥,而且还进一步拜正在西河设教的子夏为师,使其思想进一步得到提升。于是,便有了吴起与魏武侯著名的“西河晤对”:那是在魏武侯执政的第二年,武侯到西河进行了一次军事检阅。当时魏武侯看到山河险峻,感叹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大臣王错在旁边附和道:“这就是魏国强大的原因。如果您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魏国称霸天下的条件就具备了。”此时,吴起却应对说:“刚才君侯的话,是亡国的论调,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刚执政不久的魏武侯听后十分不悦,于是质问道:“你这话是什么道理?吴起从容说道:“河山的险固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也从来不因为山河的险固而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处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倚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流放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不实行仁政,结果被商汤击败了。殷纣王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面对黄河,背靠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不实行德政,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敌兵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不修道德的缘故吗?由此看来,依靠河山应固,怎么能够成就霸业呢?”这番话说得魏武侯心悦诚服,赞叹道:我今天才听到圣人的言论啊,河西政事都委托给你了。”这里,吴起提出的国家强大、军事稳周的原因“在德不在险”的论断,显然受到了儒家的影响。如此看来,吴起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家,他能够从多种思想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进言之,立国之本在于“修德修政”这一论断,则成为整个中国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点。吴起的军事才能与思想深度在此得到了完美地展现。然而,历史又在吴起身上开起了玩笑。战功无数、思想前卫、治世有才的吴起,再一次被魏武侯身边的谗臣算计,不仅没有能够成为魏国的国相,而且也被魏武侯猜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失意的吴起只能黯然离开魏国。据记载,此时的吴起已经将近六十岁了。少年的承诺全今难以兑现,励精图治半生却落得再次飘零,面对滔滔黄河,吴起怎能不悲从中来。据记载,他临河恸哭,留下了“吴子泣西河”的故事。对此,后世有史家评论颇为中肯:“少小离家,老大不回,情之所不能忍——是以吴子临河,安得不悲乎?”去魏仕楚,可以说是吴起的另一次人生的高潮。因为当时的楚悼王但快就将“令尹”(相当于国相)的地位给了吴起。然而,此时的吴起已经不是那个深受儒家影响,将德政作为核心理念的政治家。虽然我们无法考证数次政治上的挫折给吴起造成了怎样的心理阴影,但从他在楚国的变法与军事活动看,已经完全找不到儒家的影子,而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法家与兵家。或许是因为一次次被谗臣陷害,使得吴起再也不相信能够通过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他转向了战争与变法。可以说,吴起变法最直接的指向就是贵族和权臣的利益,要求最大限度地限制这些人的物质享受,将主要的财力用于扩充军事力量。进而,就是整顿吏治,肃清官场中以私废公、谗害忠良的风气;明确法令,让那些阴暗的政治阴谋无所遁形。从这些政策中,我们多少可以看到吴起曾受到的政治伤害:而大范用的扩土开疆,则是吴起最能证明自己存在感的万式。在他推导的一系列的变法和战争中,楚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当时诸侯畏惧的对象。然而,对于原有贵族的冲击与剥夺,也让吴起给自己树立了足够名的仇敌。楚悼王一死,便是一场浩大的宫廷政变。虽然吴起此时已经难逃厄运,但已然深谙法家权谋的他,也有了让人可怖的心机。他在全无胜算的情况下,故意逃至楚悼王的尸体旁,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这些贵族最终没有逃过吴起的算计,成为陪葬。只可惜,一代战神也就此陨落。吴起的一生似乎充满着矛盾与悖谬,其结局也让人感慨而唏嘘。也许这就是战国,在那个充满杀伐与阴谋的时代,有所作为的人总是无法置身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