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8年,齐国内乱,国内政权被四大家族把持。其中高、栾两氏关系密切,于是鲍氏向陈氏聘问婚姻联手对抗。而陈氏的孙武却与栾氏的栾妹交往已久,在面对家族与个人利益时孙武与栾妹如何抉择?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
说起春秋时期的孙武,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部《孙子兵法》流传至今,甚至外国人也奉为兵家神策。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并不姓孙,而是姓陈,为什么后来叫他孙武?还得从一件事情说起。
公元前523年,齐国的高发率兵讨伐莒国,莒国国君听到风声吓得立马逃命。孙武的祖君陈书奉命率领一支军队追击莒国国君直到纪鄣城,面临牢固的纪鄣城,陈书巧妙利用城内民众与莒国国君的仇恨,从内部瓦解敌人,并攻占了纪鄣城。
齐景国看陈书是个人才,在此次攻打莒国时又立了战功,于是将乐安赏赐给了陈书,并赐孙姓。于是孙武的爷爷陈书改姓孙,叫做孙书,父亲也改姓为孙凭。
孙武从小喜欢军事,更喜欢听父亲、祖君讲述领兵打仗时的故事,并对城濮之战,牧野之战等历史上有名的战役颇感兴趣。这也就导致他在上学期间,对于六艺中的“射”“御”两项技能刻苦学习,深入钻研。
随着时间的流逝,孙武漫漫长大成人,到了十九岁的年纪。那时的民风较为朴素,孙武作为年轻人,又是齐国四大家族之一陈家的未来,自然认识很多优秀的女孩子,其中同样作为四大家族栾家的栾妹与其颇为投缘,两人逐渐交往并走到了一起。
当时齐国内乱已现,四大家族在朝堂上为了权利时常争执不已,相互之间的矛盾就此埋下。为了掌握更大的权力,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中的高氏与栾氏家主关系密切。这样就显得鲍氏与陈氏势单力薄了一些,于是鲍氏家主为了家族命运考虑,将目光适时地投向了陈氏未来的当家人孙武。
鲍氏家主有一个女儿叫田一,天生丽质,知书达理,又抚得一手好琴,与孙武也算认识,年纪也相仿。于是鲍氏便想将女儿田一许配给孙武,促成两家结盟,共同对抗高、栾两氏。
鲍氏携带礼物到陈家聘问婚姻,得到了孙武的祖君孙书的认可。他认为鲍氏与国君齐景公关系密切,家族势力庞大,并且对于齐国掌控兵权的司马穰苴也有一定的帮助,有了鲍氏的加盟,两家定可以击溃高、栾两氏的联手。但孙武的祖君为何要保司马穰苴呢?
原来司马穰苴原名陈穰苴,后来做了大司马,因此被人称为司马穰苴,他是陈氏的旁系,但也属于陈氏一族。司马穰苴在齐国掌握着兵权,并且为齐国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功高,但最怕盖主,少不了小人进谗言,而与鲍氏的联姻,凭借鲍氏与齐景公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当孙武得到这个消息时,他是百般不愿。其一是他与栾家的栾妹交往已久,有了感情基础。其二是孙武毕竟年轻,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家族利益之上,没有全局性考虑。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即使孙武再不愿意,在婚事父母做主的古代,也由不得他,于是孙武与鲍氏的鲍田一成了婚。
危险就这样悄然而至,陈家安插在栾家的暗探查明两家近期要有所行动。恰逢这一天栾家主要成员应邀到高家去看戏,得到这个消息后,陈、鲍两家准备夜袭。
陈家由司马穰苴、孙书、孙凭带队,鲍氏由鲍家的父子两人参加,将家丁、护卫、门客聚集在一起夜袭高家。
当陈、鲍两家来到高家时,毫无准备的高家与栾家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家族内的多名主要成员血溅当场。正在这危急时刻,两家的救星却突然来了。
当孙武得知陈、鲍两家准备进攻高家时,他最担心的自然是栾家的栾妹。当他火急火燎的来到栾家询问时,却被家丁告知栾妹随家主到高家看戏去了,心知不妙的孙武御车火速赶到高家的后门。
恰逢在高家后门负责拦截的是孙武的父亲孙凭,孙武欺骗父亲司马穰苴让他去高家前门。孙凭不疑有诈急忙前往,孙武借此机会打开高家后门,协助栾家与高家仓皇逃命,其中当然包括栾妹。
最后经过浴血奋战,高家与栾家的部分人员逃过一劫,但在出逃的过程中,与孙武的父亲孙凭遭遇,结果孙凭被两家杀死并抢了马车。
孙武犯下大错,被陈家祖君要求执行家法,服孝百日后处死,后得鲍家与司马穰苴求情才得以逃生。
而此时栾妹却怀了孙武的孩子,并表示愿意进入孙家为妾。孙武的正妻鲍田一将此事告知父母,却被他们怂恿接纳栾妹,谁知栾妹进入孙家是抱着为父母报仇的目的而来,见到孙武的祖君孙书抽出短刃便刺,结果却被当场拿下。
无力报仇的栾妹举刀自尽,就这样死在了孙武的面前,只留下一个孩子孙驰……
经过此事,孙武心灰意冷,与妻子鲍田一的关系更加不睦。鲍田一嫁入孙家两年小腹平平,孙武将孩子交予她抚养之后,便以周游列国为由出门闯荡。
自此孙武漂泊天涯,结识各路英豪,为以后著作《孙子兵法》提供了具体的素材。
个人看法:
当爱情与家族利益发生冲突时,摆在孙武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所谓忠、义难两全,更别说年少时的孙武了。孙武做出这样的抉择也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与彷徨,后来出走吴国一方面是齐国内乱,但更多的也是他对于栾妹之死与陈家与栾家成为死敌的一种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