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8年的一天,晋文公重耳悠悠转醒,头疼得厉害,他用手锤了锤头,突然又感觉到了身体的颠簸,似是身处马车中,心里突然咯噔一下。
他一下子坐了起来,使劲摇了摇头,看了看四周确定自己确实是在马车上,随即大喊:“停车,停车,快停车。”
但是车子并没有停下来,重耳转头瞪向身边的狐偃,问:“这是要去哪里?”狐偃有些心虚地说:“我们现在已经离开齐国了。”
这句话直接验证了重耳心中的不安,他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但粗重的呼吸预示着他心中的怒火,狐偃只好将事情的经过好好说了出来。
实际上,这件事还真不怪狐偃,怪只怪重耳在齐国乐不思蜀了,曾经的雄心壮志都在温柔乡里消磨殆尽了。
当初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晋献公废长立幼,逼死太子申生,又想杀死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两人逃离晋国,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流亡之路。
重耳带着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人第一站就到了翟国,翟国是重耳母亲的娘家,而且翟国距离晋国很近,这对于又野心的重耳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
他带着追随者在翟国生活了12年,这12年里,他娶妻生子,尽管是流亡,但生活得比较滋润,后来晋惠公(公子夷吾)回国继位之后怕重耳会回国和他争夺国君之位,就派人追杀重耳。
重耳和追随者一商量就决定离开翟国到齐国去,到了齐国之后,齐桓公用厚礼招待重耳,还将齐国宗室女齐姜嫁给了重耳,结婚的时候,齐桓公陪送了二十辆驷马车,重耳觉得在齐国的日子实在是太舒服了。
生活安逸、娇妻在侧,即便是齐桓公病逝引发齐国内乱,重耳也没有离开齐国的打算,十几年的流亡生涯真的消磨了他的斗志,让他沉迷在齐国这个富庶的诸侯国里。
但他的追随者不愿意了,要知道他们之所以远离亲人和家乡跟着重耳年复一年的流亡并不是单纯喜欢和重耳生活在一起,而是因为他们想要跟着有野心又有能力的重耳建功立业的。
眼看着都流亡了十几年了,重耳就这样在齐国消沉下去,那他们不是白白浪费了十几年的光阴吗?人生有多少个十几年?
所以无论如何,他们也不允许重耳消沉下去,眼看着怎么劝重耳也劝不动,几个人就避开重耳在一棵桑树下商量离齐对策,说来也是巧,当时几个人自以为商量的时候很隐蔽,但其实却被一个侍女给听了去。
侍女当时正在桑树上采桑叶,见到几个人到了树底下之后,就躲在树上不出声,静静地听完了几人的密谈,等几人离开后,侍女赶紧从树上下来,连桑叶都不采了就跑到了齐姜的房间里,原来她是齐姜的侍女。
侍女将几人的话全部告诉了齐姜,本意是让齐姜注意这件事,将重耳留在齐国,但齐姜偏偏不是一个圉于后宅的小女子,她听完之后就在心里谋划了起来。
为了不让这件事传出去,她命人处死了侍女,然后劝说重耳离开齐国,是的,她没有让重耳留在齐国和她一起生活,而是劝说他赶紧离开齐国。
但重耳不想走,他说:“人生来就是寻求安逸享乐的,何必管别的事情呢?我是一定要老死在齐国的,不会离开。”
齐姜苦苦哀求:“您是一国公子,走投无路才到了齐国,您的追随者们将您视作他们的生命,您还不赶快回国报答他们,却贪恋女色,我为您感觉不耻,况且,现在不去追求,什么时候能够成功呢?”
但无论齐姜怎么说,重耳就是不肯离开齐国,齐姜没有办法就和重耳的那些追随者商量对策,准备用计灌醉重耳,将重耳送离齐国。
商量好对策之后,齐姜就找了一个时机,和重耳宴饮,期间不停地劝说重耳喝酒,重耳心里高兴,就由着齐姜灌醉了,等他醉了之后,大家将他弄到了马车上离开了齐国,等重耳醒来的时候,马车已经离开了齐国。
等狐偃将他们和齐姜用计灌醉重耳的事情告诉重耳,重耳气得一口气堵在那里,直接拿起旁边的戈想要杀死狐偃,狐偃闭上眼说:“杀死臣能够成就您的事业,是我的心愿。”
重耳其实是很理智的,他也知道大家是为了他的事业,自然不会真的杀了狐偃,但还是有些生气地说:“事情如果不成功,我就吃您的肉。”
狐偃知道重耳的气已经消了大半,就笑着说:“就算事情不能成功,我的肉又腥又骚,怎么值得您吃呢?”
就这样,马车继续前行,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他们离开齐国之后路过曹国去了宋国,当时宋襄公刚在泓水之战中吃了败仗,无法帮助到重耳,所以重耳很快又离开宋国经过郑国去了楚国,在楚国几个月之后又去了秦国。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