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齐桓公,相信喜欢历史的朋友们都十分熟悉,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中第一位霸主,也是多种“五霸”版本中唯二的都能身在行列的一人(另一个在各个版本都上榜的是晋文公)。加上齐桓公在登上国君之位前险些丧命,以及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这些传奇经历,让他的形象显得格外高大。
但这样一位有着光辉事迹的霸主,却在晚年落得个“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的凄惨下场,不禁令人唏嘘不已。那他到底为何会变成这样呢?
齐桓公成也用人,败也用人
桓公早年能够任用管仲、鲍叔牙、隰朋、高傒等贤臣共修齐国国政。并且在军事上采用“五家连兵”,经济上能广开商路并发挥当地渔盐业的优势,民生方面还能救济贫穷,让齐国很快就变得富足而强盛。
可随着管仲、隰朋等人的先后离世,晚年的齐桓公又不听管仲的临终遗言,重用了易牙(杀儿子来讨好君王的小人)、开方(抛弃双亲来讨好君王的小人)、竖刁(为亲近君王而不惜阉割自己的小人)这三个无耻之徒。使得他们能在齐国专权乱政、秽乱后宫,甚至干预了王位的继承。所以齐国霸主地位因此丢失,桓公自然没有好的下场了。
齐桓公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为败局埋下伏笔
纵观桓公一生,确实有过退还鲁地时的守信,也有过接纳陈完重用为卿的贤明,还有过划地赠燕的胸怀,以及跪受天子赏赐的尊礼。但仍然掩饰不住他性格上自带的缺陷,即有仇必报、锱铢必较、骄傲自满、不听良言这些陋习。
齐桓公
那齐桓公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在史书中有体现么?当然有,可以以《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记载为例:
从“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桓公是位非常记仇的人。对得罪过他或者伤害过他的人(同为《史记》中,蔡公改嫁蔡姬,羞辱桓公的事件),齐桓公都是有仇必报,显示出他心胸并不是那么宽广。
从“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桓公其实很在乎土地财富这样的小利,甚至不惜毁弃约定、不守信义。幸好当时有管仲极力劝谏,才没在桓公五年周僖王元年(前681年)便失信于天下。但这算是桓公锱铢必较、贪小便宜的体现。
齐桓公自己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
从中可以看出后期的齐桓公已经十分骄傲自满了,以至于想做出封禅泰山梁父这等违礼、忤逆之举,真是被自己刚做出的那点成绩冲昏了头。
从“管仲固谏,不听;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以及“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这两次劝谏能够看出。连管仲这样齐国的相国所说的良言,齐桓公都不愿听从了,那其他人的进谏,当然也很难接纳了。
齐桓公
正是齐桓公这四个性格上的缺陷,为他晚年凄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齐桓公后宫的混乱,导致了最终诸子争位的乱局
据史书记载,齐桓公共有过王、徐、蔡三位正宫夫人,但都未能替他孕育子嗣,反倒是姬妾之中的六人给他生了六个儿子。这难道说明齐桓公三位夫人都不能生育么?显然不会那么巧合,只能说明桓公其人好色荒淫,对中规中矩的夫人都不喜爱,偏偏喜欢那些卖弄风情的姬妾。
也正因为桓公的六个儿子都不是正宫所生,也让他们每人都有了争位的野心。即使公子昭已经被桓公和管仲立为了太子,并送到了宋国保护了起来,其他人还是想尽办法通过讨好桓公来争取机会。也怪桓公自己,因听信宠臣的谗言,真的改立公子无诡为太子,让所有庶子更加难以平复野心。这才最终导致了桓公病重,诸子却忙着争抢君位,无人照顾桓公,甚至连他薨逝后六十余天都无人收敛尸体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