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春秋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齐桓公的仲父管仲本来是齐桓公的敌人。齐襄公死后,管仲为了将公子纠推上齐国君位,亲自率兵伏击公子纠的竞争对手公子小白(齐桓公)。根据《史记》的记载,管仲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管仲认为小白已经死了,护送公子纠回国。
然而管仲这箭只是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本人一点伤都没有(咬舌头不算)。于是小白先于公子纠抵达了齐国并坐上了君位,“射钩”也成为管仲此生极少数的失算。不过有人感到奇怪的是,管仲既然已经射中小白(齐桓公)了,那他为什么没有上前检查小白的伤势呢?
周礼有一条规定叫“同姓不婚”,这导致绝大多数诸侯的正妻以及部分地位较高的妾都来自于异姓诸侯。春秋时期的诸侯公子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外都有一个“诸侯姥姥”,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不例外。根据史书记载,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而公子小白的母亲很可能是莒国人。
齐襄公死后,弑君篡位的公孙无知被杀,鲁国趁机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夺位(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因为现存的史料(比如《左传》)大多数都是以鲁国为主视角,所以史书没有记载莒国是否派兵。但按照常理推测,莒国应该也派出军队护送公子小白返回齐国。
也就是说,小白当时有莒国军队保护的。而由于地理因素和保证袭击的突然性,管仲率领的鲁军应该人数不多。可以推测的是,管仲当时很可能认为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对小白的队伍发起正面进攻,最终选择用弓箭射杀小白。小白中箭倒下之时,护送军队的阵型恐怕都没乱。
正因如此,管仲当时根本就没有条件上前检查小白伤势。再加上小白的装死没露破绽,管仲就选择了一击得手后立刻撤退。而齐桓公与管仲君臣际遇的千古佳话也就从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