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时期,秦国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破坏六国合纵。
如此多年,双方互有胜负。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发展渐渐停滞,“闭关十五年”。
古语云,不破不立。
面对这一潭死水,谁能提出新政策,打开新局面呢?
此时,一个受尽侮辱与损害的人,来到了秦国。
他就是魏国人范雎,秦昭襄王时期的名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范雎是如何让秦国飞速崛起的。
忍辱负重
之所以强调范雎的客卿身份,是因为范雎来秦国的过程太曲折了,几乎搭上了性命。
范雎本是魏国人,他认为自己很有才:
“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书,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
不过,“有才”在春秋战国时代算不得什么,毕竟诸子百家哪个都是响当当的历史名牌。
再说了,范雎家境贫寒,本想去游说魏昭王谋个高官,却连经费都凑不齐。
没奈何,他只得在魏国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了门客。
好在历练的机会还是有的。
一次,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想让齐国和魏国重修旧好。
但好几个月过去了,任须贾磨破了嘴皮子,齐襄王也不为所动。
倒是范雎几次帮须贾说话,让齐襄王对范雎的能言善辩很是欣赏,就给范雎送去了厚礼。
范雎只是须贾的门客,却有远高于主人的礼遇,恐怕未必是件好事。
所以范雎一再推辞,绝不接受。
这事被须贾知道了,他果然大发雷霆。
须贾不检讨自身的外交能力,反倒认定范雎一定是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了齐国。
回国后,须贾立刻向相国魏齐告了范雎的黑状。
魏齐一听,找了个大宴宾客的场合,宣布了范雎的“罪状”,然后叫人狠狠打起他来。
范雎的牙被打掉了,魏齐没喊停;肋骨被打断了,魏齐没喊停。
看来,魏齐和须贾想要范雎的命。
既然这样,那就给他们好了——范雎赶紧装死。
见范雎已“死”,魏齐便让人用一领席子裹了范雎,拖到了厕所。
为什么不直接扔了,而是放到了厕所?
魏齐是这么解释的:
“对于出卖机密的人,就应该朝他撒尿,死了也不能放过。”
宾客们还真是这么做的。
范雎苦苦等到人都走了,才悄悄伸出头来,求看厕所的人救他。
那人便劝魏齐扔了“尸体”,醉醺醺的魏齐同意了。
范雎就这么捡回了一条命。
但酒醒后的魏齐却觉得不太放心,又派人寻找“尸体”。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叫做郑安平的人,很同情范雎的遭遇,就把范雎藏了起来。
从此,世间再无范雎,而是多了一个“张禄”。
可是,东躲西藏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机会终于来了——秦国的秦昭襄王派王稽出使魏国。
考虑到秦国素有礼遇、重用客卿的传统,郑安平就千方百计在王稽身边谋了个差事。
所以,当王稽问他魏国有没有人愿意到秦国做官时,他立刻推荐了范雎,也就是“张禄”。
王稽和范雎聊得非常投机,便把范雎带到了秦国。
然而,来到秦国的范雎并没有立刻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甚至连面都见不上。
这事儿透着奇怪。
秦国一向有从别国招贤纳才的传统,况且当初王稽和范雎也是非常投机的,怎么等真到了秦国,范雎反而被晾在一边了呢?
(豆瓣《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范雎)
小心谨慎
当时秦昭襄王已经亲政30多年,但是朝政一直被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着。
客观地说,宣太后和魏冉二人为秦国做了不少贡献。
特别是魏冉,在开疆拓土方面,确实也立过大功。
另外,秦昭襄王的另一个舅舅,两位兄弟都长期重度参与朝政。
这些人越来越豪奢、专断和自私,还沆瀣一气,有架空秦昭襄王的危险。
特别是魏冉,置秦国善用客卿的传统于不顾,不允许他国人才入秦。
秦昭襄王或许是担心被魏冉发现自己悄悄招揽人才,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召见范雎。
但范雎却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向秦昭襄王上了一道奏疏。
他说了一通治理国家的大道理,中间看似不经意地夹杂了一句:
“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
言外之意,我最好是与您面谈,聊些知心的话。
秦昭襄王果然动了心,赶紧召见范雎。
见了面,秦昭襄王屏退了所有人,和范雎席地而坐。
突然,秦昭襄王把屁股从脚上抬了起来(注:这是表示敬意的“长跪”姿势),恭恭敬敬地说道:
“先生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
范雎只说了两个字——“诺诺”。
这在现代汉语中相当于“嗯嗯”的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秦昭襄王坐下来,等了半天,范雎没说话。
秦昭襄王一连长跪了三次,问了三次,范雎仍然是这两个字。
最后,秦昭襄王说:“先生终是不肯教导我吗?”
范雎连忙说:
“我要说的都是军政大事,有离间您骨肉亲情之嫌。我倒不是怕说了以后会死,就是担心您上怕太后,下怕奸臣,未必会听我的话。”
范雎这才放心大胆地说道:
“穰侯(即魏冉)的外交策略有问题。”
一边说一边观察秦昭襄王的表情,见秦昭襄王并不反对,才细细演说起来。
原来,魏冉当时要越过韩、魏两国攻打齐国。
这种舍近求远的军事外交策略,不仅大耗国力,而且是在为他国做嫁衣。
攻得下不代表守得住、管得好,更不代表可以纳入版图。
往往是劳心费力打下来的城池,反而被离这些土地更近的诸侯国轻易抢去。
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奉行“远交近攻”策略——结交远处的诸侯国,攻打近处的诸侯国。
这种策略充分体现了范雎小心谨慎的风格,因为小步前进或许能跑得更快。
由于路途近,不会太耗国力。
最重要的是,攻占的每一寸土地都能被秦国牢牢抓住。
果然,秦国在这一策略指导下,蚕食了邻近韩、魏两国部分土地。
这一次,这些土地不仅守得住,还能作为攻打远方国家的前沿阵地。
也就是说,“远交近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攻占所有国家,不论远近。
这也就是嬴政念念不忘的“天下凝一”。
不过,要想天下归一,必须除掉劲敌赵国。
然而,赵国绝非韩、魏这样的弱国。
范雎为此又做了哪些精彩绝伦的谋划,让赵国彻底没有了和秦国对抗的实力呢?
攻人攻心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地区。
韩王吓得赶紧让上党将士献城,好让秦国停止进攻。
但上党宁愿投奔赵国也不愿降秦,赵国于是接收上党,引发秦国的激烈对抗。
为防止上党失守,赵国派名将廉颇守城。
范雎见秦国久攻不下,便对秦昭襄王说:“攻城不如攻人,攻地不如攻心。”
攻哪个人呢?擒贼先擒王,自然是从主帅廉颇那里找突破口。
范雎于是让人去赵国散布流言,说什么秦国才不怕老头子廉颇呢,怕的是年轻将领赵括。
赵王一听,连忙换下廉颇,让赵括出战。
而秦国悄悄地派出了战神白起,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哪里是白起的对手?
长平之战,赵军超40万大军被坑杀,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从此再也没有了和秦国抗衡的实力。
如果没有范雎的反间计,秦赵实力对比恐怕不会扭转如此之快。
在军事外交上的节节胜利,让秦昭襄王对范雎倍加信任。
此时,范雎便对秦昭襄王说:
“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
也就是说,外人只知道秦昭襄王的母亲、舅舅、兄弟等人,却完全感受不到秦昭襄王的存在。
这一番话,对于秦昭襄王来说,字字扎心。
范雎继续举例子,末了还十分担忧地叹道:
“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秦昭襄王听了以后“大惧”,很快废黜了宣太后,驱逐了那两个舅舅和两位兄弟。
自此以后,秦国的扩张越来越快。
很快,在李斯等人对“远交近攻”策略的继承和发展之下,嬴政终于一统天下。
范雎对秦国的贡献,李斯曾有过简短有力的概括: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让秦国突破了瓶颈状态,实现了新的飞跃,因而成为秦昭襄王至秦嬴政时期的主流政策。
后来的韩非、李斯所提出的灭六国方针,也是对这一政策的继承和发扬。
总体来说,范雎相秦,让秦国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也让国内政通人和。
自此以后,六国基本上没有了和秦国抗衡的实力。
当然,统一大业任重道远,秦国的君王也将面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