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扁鹊为何被移出教科书! 专家, 你看他病人多大年纪, 就明白了

扁鹊为何被移出教科书! 专家, 你看他病人多大年纪, 就明白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炎谈体育 访问量:2038 更新时间:2023/12/21 6:18:12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史记》

自从上古时期,神农氏遍尝百草,中医就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里。几千年来,中医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神医,比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等。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神医扁鹊。

扁鹊见蔡桓公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有一次见到蔡桓公,告诉蔡桓公他的肌理里有一些小毛病,需要医治。蔡桓公觉得扁鹊是医生的职业病犯了,想要没病治病,以显示自己的能力,于是就告诉扁鹊,他感觉自己没有生病,不需要医治;过了十来天,扁鹊又去觐见蔡桓公,他告诉蔡桓公,他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面,不治疗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还是不理扁鹊。

又过了十来天,扁鹊又跑去见蔡桓公,告诉蔡桓公,他的病已经到达肠胃了,再不治疗恐怕会更加严重,蔡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又过了十来天,扁鹊感觉蔡桓公的病已经到达骨髓了,药石无救,于是见到蔡桓公就远远跑开了。又过了几日,蔡桓公果然感觉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谁知,扁鹊早就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于是,蔡桓公就病死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扁鹊的医术之高超,竟然能够用肉眼就判断出病人的病程。其实,这也是扁鹊留给后世的最大财富,便是看病时要“望闻问切”,这套看病的方法,直到今天,都被医生们所实践。扁鹊对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种疾病都非常擅长,针灸,按摩,汤药,热熨等方法也都是由扁鹊提出。

正是因为他在中国中医史上面的神圣地位,因此,扁鹊被人们尊称为“医祖”。这样一个成就卓著的先祖,自然应该被后人膜拜。然而,扁鹊却被专家从教科书中移出去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专家解释,你注意他病人的年龄,你就明白了。

扁鹊身上的巨大争议

首先,扁鹊的存在,就是史书上面一件非常有争议的事情。有人说,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名医的称呼,就像我们今天的“神医”一样,可以用来称呼很多人。所以,扁鹊也可以有很多人,但是后世却将很多个扁鹊的事迹全部弄成了一个人,所以,造成了扁鹊的年龄、生平事迹都非常混乱,不利于进行学术研究。

也有人说,扁鹊原名叫做秦越人,他的经历非常传奇。根据《史记》记载,扁鹊是因为曾经受到了高人指点,饮用仙药三十余日,之后医术就突飞猛进,能够看到病人的五脏症结,由此因病施药,成就了神医之名。

专家对扁鹊的质疑

有研究专家说,虽然扁鹊创造了中医医学史上面著名的“望闻问切”四法,同时,还创造了诊脉的方法,以及许多流传后世的中医之术。但是,扁鹊这个人经不起推敲,原因就在于他的病人。

根据史书记载,扁鹊在公元前361年时活跃于赵国邯郸,因为赵国重视妇女,所以他专门在此地给妇女们看病。到了公元前317年,扁鹊与弟子们在河南洛阳行医,因为当地敬重老人,所以扁鹊专门在此治疗头晕眼花四肢酸痛等病症,等到公元前310年,扁鹊就到了咸阳,因为咸阳人重视儿童,所以,此时他就做了儿科医生。

因为扁鹊走一地就能根据当地的情况重点治病救人,医术高超且随俗而变,所以很快,扁鹊就天下扬名。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扁鹊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300年。但是,扁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病人叫做赵简子,这个人曾经在公元前516年帮助周天子平定过王子朝之乱,因而在史书上赫赫有名。

扁鹊曾经医治过赵简子的五日不醒之症,还由此得到了一块封地。根据史书记载,赵简子去世于公元前476年,而史书对于扁鹊的最后记载是公元前310年,两者之间横跨了大约166年,加上扁鹊学习医术的时间,也就是说,扁鹊很有可能活了两百岁,才有可能有机会医治赵简子。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据此,专家认为,扁鹊很有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学术需要严谨,因此,专家认为,不能将这种虚构的人物放在教科书上,那是误人子弟。因此,扁鹊就被从教科书中移出了。

结论

关于扁鹊的争议还在继续,但是无论扁鹊是真的长寿,还是扁鹊只是虚构的人物,这些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那些医术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流传后世,让我们今天的医生也能有所发。因此,不管对于扁鹊存在什么争议,对于这些技术,我们还是应该将其吸收炼化,使之造福于现代医学。

标签: 扁鹊神医华佗中医医术张仲景教科书

更多文章

  • 成都地铁挖出扁鹊医书,失传2000多年,传闻能够让人起死回生?

    历史解密编辑:议史纪标签:扁鹊,墓葬,墓室,古墓,医书

    成都地铁施工挖出三座西汉大墓,据说与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有关,就连失传千年的医书也重见天日,里面是否真的如世人所说记载了起死回生之术呢?2012年七月成都地铁三号线正在施工,其中几位正在忙碌的建筑工人发现了一些不同,在工地的附近出现了很多破碎的青砖。等工人们走进一看看,一个黑乎乎的洞口出现在眼前。有经验

  • 扁鹊为什么被教科书删除?看看他病人的年龄有多大,就知道原因了

    历史解密编辑:猫眼观史标签:扁鹊,华佗,史记,司马迁,秦国

    中医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出过不少世人皆知的名医。包括华佗、李时珍、扁鹊等人物。而当年,扁鹊的事迹曾入选过中国教科书,供中小学生学习,可为什么后来被删除了呢?这点我们只要看看扁鹊治疗的病人就懂了。扁鹊早于华佗降生,有关文献记录扁鹊活跃于春秋战国时代,乃渤海郡人氏,出生在卢

  • 探访“天回医简”文保现场:沉睡2000余年的“扁鹊医书”将面世

    历史解密编辑:环球网资讯标签:文物,医简,竹简,试管,文保,扁鹊医书

    来源:中国新闻网5月6日,记者探访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直击“天回医简”文物保护修复现场。2012年出土于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天回医简”因被证实为目前中国出土的唯一一部“扁鹊医书”而在学界享有盛名。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肖嶙透露,930支竹简在淤泥中埋藏了2000余年才得以面世,文保工

  • 两千多年前《天回医简》重现世 竟是失传的扁鹊医书?

    历史解密编辑:蝌蚪五线谱标签:扁鹊,针灸,中医,医书,天回医简,黄帝内经

    近日,文物修复专家花十年时间破译的汉代医简——《天回医简》正式公开出版。这批医简内容包括中医理论、中药制剂、中医疗法等,为中国针灸学术探索源头提供了极珍贵的物证。更难得的是,经过反复求证、深入研究,更多专家认为它是扁鹊学派的开山之作,中医古典《黄帝内经》的源头。一石激起千层浪。继十年前成都出土汉代医

  • 中国专家从汉简中破译2000多年前的“扁鹊医书”

    历史解密编辑:新华社标签:中国,墓葬,竹简,汉简,天回医简,扁鹊医书

    新华社成都4月20日电(记者童芳)历经10余年,中国考古学家与中医药学家联手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竹简中破译了“扁鹊医书”。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研究整理而成的《天回医简》正式出版。4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拍摄的《天回医简》。新华社记者 童芳 摄这批汉代竹简是从成

  • 扁鹊神到被质疑是否存在,教科书也除名,四川古墓的9本医书揭晓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史记,医书,竹简,司马迁,四川省,扁鹊神到,四川古墓

    扁鹊神到被质疑是否存在,教科书也除名,四川古墓的9本医书揭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且丰富多彩,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绚丽多彩的文化一直都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古代的中国,向来是领先世界的,无论是农业、工业、手工业还是医学、科学技术都是当时世界的领先者。真可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文

  • 鲜为人知的偏门祖师:才女李清照居首、乞丐之祖伍子胥只能排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李清照,伍子胥,韩信,乞丐,偏门,春秋战国,小说家,宋朝

    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确实不假,但是状元却是没有那么多,古代开考的科举只有文状元和武状元这两科大类。所以古人所说的行行出状元,说的是无论那个行业登峰造极之后,都会被世人认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很多的偏门行当是不被人认可的,在世界很多的国家是不认可的,所以她们开创的一些先河也是鲜有被人提

  • 中国名将之伍子胥——军事天才疯狂复仇、不忠不孝还是忠臣良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风云汇标签:吴国,吴王,阖闾,夫差,黄歇,伍子胥,军事天才,忠臣良将,越王勾践

    伍子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叫做“伍”的大将,也是春秋时期吴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卓越的才华被世人所称赞,更因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爱国情怀,成为后人尊崇的英雄人物。本文将从伍子胥的生平事迹、他的军事才华和历史地位等方面逐一阐述,以展示这位伟大将领的卓越风范和为国家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一、生平事

  • 伍子胥:命里的贵人,多半是身边的小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伍子胥,吴国,子胥,专诸,郑国

    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攀高踩低。总以为,高处的大人物,拥有更多的资源,随便想点办法,就能够帮到别人。而低层次的人,就是想要帮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当你看穿现实之后,也许会颠覆你的观点。春秋时,有一个名人叫“伍子胥”,本是楚国人,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大臣,因为被小人排挤,流落到宋国

  • 伍子胥为报父仇奔吴,公子光谋夺王位弑兄,专诸舍命为哪般?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伍子胥,公子光,专诸,吴王,楚王,阖闾,吴国,春秋战国

    自古以来,为争夺帝位,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的故事屡见不鲜。在2500多年前的吴国,就上演了一场兄弟为争夺王位,血染宫廷的事件。公元前515年的一天,吴王僚应兄弟公子光邀请,到家里聚餐,他以为这本是兄弟间的把酒言欢,却不曾想这竟是一场精心布置的“鸿门宴”。吴王僚在一众卫士的保护下,放心地来到公子光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