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名将之伍子胥——军事天才疯狂复仇、不忠不孝还是忠臣良将?

中国名将之伍子胥——军事天才疯狂复仇、不忠不孝还是忠臣良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风云汇 访问量:2345 更新时间:2023/12/8 8:10:48

伍子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叫做“伍”的大将,也是春秋时期吴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卓越的才华被世人所称赞,更因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爱国情怀,成为后人尊崇的英雄人物。本文将从伍子胥的生平事迹、他的军事才华和历史地位等方面逐一阐述,以展示这位伟大将领的卓越风范和为国家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

一、生平事迹

伍子胥是公元前525年出生于吴国的长洲,为吴国宿将伍奢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学习经史子集,精通音律,擅长骑射和舞蹈等艺术。他虽然身居贵族家庭,但并不满足于富贵荣华,反而对国家的命运充满忧虑。公元前496年,楚国大将黄歇侵犯吴国边境,吴王阖闾不作为,伍子胥愤愤不平,率领义士百余人攻击了黄歇的水军,大获全胜,奠定了他在吴国军中的威望。

公元前494年,吴国的国策始终违背当时的形势,他认为吴王阖闾的疲惫统治让吴国丧失了竞争的力量,扬言“全身而退不死者五十步于前”,意图引导吴王改变战略。但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建议,导致吴国遭受一系列惨败,国内外形势日益恶劣,伍子胥大为失望,离开了吴国。

离乡背井,漂泊江湖是很多古代人物都有的经历,也是伍子胥人生的一个门槛。他辗转于楚、越、郑、齐等国之间,一方面学习各国文化,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也不忘向各国献计献策,以便有朝一日再次报国。

公元前492年,伍子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回到了吴国。他向吴王阖闾献上了自己的建议,帮助吴国打败了越国的进攻。之后,伍子胥先后参加了吴王阖闾和夫差两次东征黄海的战争,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功劳太大,特别是夫差东征失败,吴王又信奸佞,伍子胥不被重用,最终被放逐到了苏州。

放逐湖南,九江是伍子胥人生的最后一站,但这一站是最为淒涼的。当吴国灭亡的消息传来时,伍子胥愤然自刎于九江(公元前484年)。

二、军事才华

伍子胥一生以军事才华著称于世,深得士卒和部下的爱戴和钦佩,其所领导的部队在战场上可以说是所向无敌。那么,他所拥有的军事才能和优秀的指挥能力是来源于什么呢?

伍子胥精于利用地形,在作战中常常善于选择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域作为进攻阵地。他在夫差东进华夏之时就察觉到了雨汪氾滥的天气不利于进攻,就将部队集结在了北岸,等待天晴,雨稀,并巧妙地运用泄洪口之水以攻击吴、越联军的船队,一举将越王勾践的亲信指挥轻易擒获。

伍子胥在战争策略上十分出色。他在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的决战中,提出了以备战为主、用备战制敌的战略,强化军队是胜利的关键。正是在他的建议下,吴国的军队才能够在激烈的战争中获胜,恢复了其在当时的霸主地位。

伍子胥有一种伟大的魅力,可以吸引许多的英才。当他开始征战扬威于四方时,他的身边身贯机务,拥有许多视自己为兄弟的精英子弟。他善于运用人才,根据个人经验给出最佳战争方案,把崇信、不惧、贴心和不屈不挠等品质全部融合在自己的领导风格中,成为一位优秀的指挥助手。

三、历史地位

伍子胥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将领和政治家,也是在历史上获得广泛尊重和赞誉的爱国英雄。他的名字不仅前后流传两千多年,而且不断被后人提及,被后代崇拜为国家民族的楷模和榜样。他通过吸收、融合和创造的方法,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战争理论家,对中国古代的战争权威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伍子胥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代表。他通过执着的努力,不怕压力和无情的舆论,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卓越人物和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代表。他的一生充满动荡和坎坷,但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的英雄形象激励着许多青年新一代,更深厚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悠久历史。

总之,伍子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无限热爱,创造了无数的传奇和不朽的传说,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楷模和榜样。重振国家的雄风、复兴民族的伟大精神,正是由他这样的伟人所开创的。因此,我们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精神,结合我们自身的生活实际,不断汲取正能量和奋斗动力,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伍子胥虽然军事才华卓越,但为父兄报仇鞭尸楚平王也给他的传奇人生添加了一份争议。各位看官觉得他的做法可取吗?

更多文章

  • 伍子胥:命里的贵人,多半是身边的小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伍子胥,吴国,子胥,专诸,郑国

    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攀高踩低。总以为,高处的大人物,拥有更多的资源,随便想点办法,就能够帮到别人。而低层次的人,就是想要帮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当你看穿现实之后,也许会颠覆你的观点。春秋时,有一个名人叫“伍子胥”,本是楚国人,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大臣,因为被小人排挤,流落到宋国

  • 伍子胥为报父仇奔吴,公子光谋夺王位弑兄,专诸舍命为哪般?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伍子胥,公子光,专诸,吴王,楚王,阖闾,吴国,春秋战国

    自古以来,为争夺帝位,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的故事屡见不鲜。在2500多年前的吴国,就上演了一场兄弟为争夺王位,血染宫廷的事件。公元前515年的一天,吴王僚应兄弟公子光邀请,到家里聚餐,他以为这本是兄弟间的把酒言欢,却不曾想这竟是一场精心布置的“鸿门宴”。吴王僚在一众卫士的保护下,放心地来到公子光府上,

  • 战国时期伍子胥替父兄报仇的详情,和他佩剑“龙渊剑”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曲殇别离标签:伍子胥,龙渊,吴国,夫差,楚平

    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楚平王听信小人费无忌所进谗言,想要把建太子废掉。但楚平王又担心建太子的老师伍奢从中阻挠。所以楚平王就招来伍奢,命他在朝会之时,上奏建太子意图谋反之事。对于楚平王的命令,伍奢拒不接受,就这样伍奢被楚平王命人关押了起来。随后小人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很厉害的儿子。大王一定要把

  • 伍子胥传:伍子胥一路出逃,他倒是活了,可是因为他一路都在死人

    历史解密编辑:理想人物杂志标签:韩信,吴国,关羽,宋国,伍子胥传,春秋战国

    伍子胥逃了,但是天下之大,他能逃去哪里呢?既然是受了太子建的连累,太子建又在宋国,那么伍子胥也打算去宋国,并且打算借兵复仇。当然,这话也不好明说,只能先打着太子建这杆大旗。但是宋国此时也在内乱,自顾不暇,借兵无望,于是伍子胥就和太子建一起到了郑国。此时郑国掌权的是郑定公,而郑国也曾经小霸春秋,于是想

  • 语文试卷难度适中,历史故事小说《伍子胥》进入语文试卷

    历史解密编辑:极目新闻标签:伍子胥,语文,高考,中考

    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王媛 国倩 向一帆实习生 徐婧可6月7日,湖北省46万名考生迎来高考首日。极目新闻记者在武汉市多个考点探访发现,多数考生普遍感觉语文试卷完成得比较顺利,作文也较“容易下手”。今年高考语文卷试题里有着浓浓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味道,不少考生记得有道试题的阅读材料,就选自历史故事小

  • 伍子胥一夜白头,艺术夸张还是真有可能,现代科学揭开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伍子胥,吴国,梁武帝,萧衍,周兴嗣

    春秋晚期,楚国爆发了一场内乱,楚平王杀了伍子胥父兄,伍子胥只身出逃。在准备过昭关逃到吴国时,伍子胥面临前堵后追,血海深仇未报,如今自己又身陷绝境,于是伍子胥在山大压力之下竟然一夜白头。所谓一夜白头,顾名思义一夜之后头发花白,但通常来说人们认为这是艺术夸张,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如此离奇。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 揭秘春秋:伍子胥为什么选择吴国?昭关为何能让他一夜白头?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伍子胥,吴国,子胥,中原,秦国,勾践,春秋,昭关,杨吴,春秋(书),揭秘,中国古文献

    坟墓里埋葬着许多烈士。一天晚上,他们的白发染了通行证!伍子胥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古人常把他比作范蠡、管仲等能干的官员。只是因为在伍子胥来之前,吴只是长江下游一个不知名的边缘国家。“变法”后,吴成了春秋时期的霸主,这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当人们赞美他在复兴吴、灭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当人们在哀悼

  • 冯至《伍子胥》|80年后,一部被高考打捞起的经典中篇

    历史解密编辑:活字文化标签:伍子胥,冯至,子胥,高洁,吴国,鲁迅

    1942年冬天,中国现代文坛代表性作家冯至在经历过抗战的流离后,开始写作《伍子胥》。最初几章曾在桂林1943年的《明日文艺》上发表,1946年9月由巴金收入“文学丛刊”第八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左:《明日文艺》第二期封面右:《伍子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再版80年后,2022年新高考

  •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到底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伍子胥,屈原,夫差,勾践,吴国,曹娥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风俗探源黄历五月五日是重午,又称重节,就是今天的端午节。一说到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主要的节俗、节景。吃粽子、赛龙舟纪念楚国屈原是其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传说,另一个传说是东吴之地纪念伍子胥,还有一个是曹娥投江寻父,都是以中国楚、吴、越地方为舞台。这三个历史节俗中的主人翁都是史上有

  • 他一夜白了头,掘墓鞭尸,功成名就却被屈自杀,对伍子胥你怎么看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吴国,吴王,孙武,阖闾,鞭尸,楚平,伍子胥,春秋战国

    春秋楚国楚平王时期,受费无忌的挑拨,楚平王要杀伍子胥父子,伍子胥逃至昭关,昭关守兵把守很严,很难过关。这时,伍子胥遇到了贵人东皋公。东皋公把伍子胥留在自己的庄上,一连七日不谈过关的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了,这天晚上就急切地问东皋公能不能送他过关,东皋公告诉他在等一个与他长像相仿的人到来之后,就可以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