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司马迁。
提起扁鹊一定会联想到:“神医”二字,他在医学有着很高的成就,推动着中医的发展,医学界同样将扁鹊尊为古代中医学的鼻祖。
然而这位被称为“神医”的人却被教科书移除了,近些年来,兴起了一阵“去鲁迅化”,删删减减了许多鲁迅文章,又移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历史人物,但是医学名家扁鹊为何会被移除呢?
这还得从2012年一场考古开始说起。
2012年夏,四川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正在修建三号线地跌,夏日的高温让人们昏昏欲睡无心工作,建筑工地的机器却一直响个不停,随着一声“挖出东西”的声音,顿时打消了心头上的困意。
考古部门接到通知之后,立刻赶往了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初步的鉴定,这是一座汉墓,它的出土在医学界也是掀起了一阵飓风。
考古人员先后清理出了漆器240余件,陶器130余件,木器140余件,铜器100余件,比起一些大型的汉墓群,这个文物的出土量不算很高,但1号墓出土的50支木牍,以及3号墓出土的920支竹简却引发了考古人员高度注意。
50支的木牍涉及的内容不是很多,主要是官府文件和巫术两大类,另外920支竹简在破译过程当中,专家们发现这些全都是医书,一共有9部。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历史文献研究员和其余的专家一起解读了这9部医书,从出土的竹简来看,医书当中涉及了外科、皮肤科、内科、病理学还有重点医治马匹的兽医书。
这些医书在历史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是后世流传的一些药方都来源于此,这9部医书已经将巫、医区分开来,并构建了一条独立发展的医学体系,这种体系就是扁鹊流派。
之所以如此断定这九部医书出自扁鹊流派,也是因为其中一部医书介绍了扁鹊,专家们暂将这部医书命名为《敝昔医论》。
历史上的扁鹊生卒年不详,但正统史学界都认为他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渤海郡鄚人,公元前361年扁鹊开始云游天下,治病救人,公元前354年来到了魏国大梁,面见了魏惠王,公元前310年,出入咸阳,在咸阳医治“小儿病”,历史文献上有关于扁鹊的记载断断续续,而且年龄难以统一起来,光是有记载的这几年,扁鹊就已经活了50余年。
考古专家从《敝昔医论》中刨根问底,认为“扁鹊”并不是指一个人,而是古代名医的代名词,或许扁鹊创造了自己的流派,但是他的医学并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唐代诗人于鹄在《秦越人洞中咏》就详细提到了扁鹊的生平: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
扁鹊还未出世之前,跟着老师在山中修习医术,首次出山就治好了赵简子,赵简子就赏赐了蓬鹊山四万亩田地给他,蓬鹊山又以天然的石鹊和石人儿闻名,赵人又将这位秦越人视为吉祥的:“喜鹊”,就尊称他为扁鹊。
起初扁鹊是一个人,但随着他名满天下,收徒甚广,扁鹊就成了扁鹊流派的一个代名词,他们的医学成就也被加在了扁鹊身上,至少在汉代时期,人们还能分得清扁鹊,但随着扁鹊流派的没落以及医书的遗失,扁鹊慢慢被后世神化,成了单独的一个医学人物。
老官山汉墓出土之后,弥补了中医学发展上面的一块空白,但也推翻了扁鹊“独一人”的说法,编写教材的人经过慎重的考虑,觉得在语文学内塑造一个“神医”形象有欠妥当,就移除了《扁鹊见蔡桓公》一文。
不过在中医学上,扁鹊开创了自己的流派,将中医学发展壮大,在中医学上扁鹊们有着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在医学上面依旧保留了“神医”扁鹊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