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国楚平王时期,受费无忌的挑拨,楚平王要杀伍子胥父子,伍子胥逃至昭关,昭关守兵把守很严,很难过关。这时,伍子胥遇到了贵人东皋公。东皋公把伍子胥留在自己的庄上,一连七日不谈过关的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了,这天晚上就急切地问东皋公能不能送他过关,东皋公告诉他在等一个与他长像相仿的人到来之后,就可以过关了。伍子胥半信半疑,忧郁中熬到了天明,第二天一早东皋公一见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一夜间白了头,伍子胥一看镜子,果然满头白发,正暗自叫苦,东皋公却大笑说,我等的人一到你就可以过关了,你满头白发,连妆都不用化。当天,同伍子胥长像相仿的人就来了,东皋公、真假伍子胥等几人一同过关,守关的人发现有人长像像伍子胥,便大喊站住,假伍子胥便拔腿就跑,守兵就去追赶,真伍子胥趁乱走脱,等守兵发现追错了人时,伍子胥早已远去。
这就是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伍子胥,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姓伍,名员,字子胥,楚国人。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谗言,杀害了他的父亲和哥哥,他被迫逃至吴国,由于伍子胥政治素养高,军事能力强,很快就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后又向吴王推荐了孙武,他与孙武一起整顿吴国的军备,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吴国逐步强盛。公元前506年,按照吴王的命令,伍子胥与孙武一同攻入楚国的都城,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掘了楚平王的坟,用鞭子将楚平王的尸体抽了300鞭。
伍子胥一直是吴王阖闾的重臣,吴王倚重他,也重用他推荐的孙武。在伍子胥、孙武二人的计谋下,吴王在西边攻克了楚国的疆土,北边威镇齐国、晋国,南边收服了越人。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吴王阖闾的儿子)听信伯嚭的谗言,赠剑令伍子胥自尽,并将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裹着抛弃于钱塘湖中。
在笔者看来,伍子胥确实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军事家,谋略独到,指挥若定,着眼长远,深谋远虑。但对他的做法也有两点不吐不快。一是为报家仇,而引他国之兵屠杀本国民众。楚平王担心伍氏父子对自己有威胁,听信谗言杀害了他的父亲和哥哥,按说这是家仇,自己的仇人是楚平王或者是向楚平王进谗言的人,也就是费无忌,无论怎么说,楚国是自己的国家,他不应该去训练吴国的士兵,并带领吴国的士兵攻破楚国的都城,差点灭了楚国。战争的结果,受害的是楚国的民众,伍子胥不应该将自己的痛苦转嫁到自己的同乡楚人身上。二是楚平王已经死了多年,再去掘墓鞭尸,有失一位军事家的身份,更是缺少一种为将的大气与大度。中国有句古话叫“死者为大”,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楚平王确实有过错,不该听谗言,杀害忠良;伍子胥也确实有苦衷,父兄被杀,自己逃亡,甚至一夜白了头,但他再把死了的楚平王掘墓鞭尸,就不是伍子胥这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应该做出的事情。今天就说到这里,您怎么看?